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66例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uesen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观察对消化性溃疡采用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卫生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6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中医诊断,按照66例消化性胃溃疡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寒证;脾胃阴虚证;肝胃气滞证。根据证型不同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针对脾胃虚寒证、脾胃阴虚证、肝胃气滞证经过温中健脾、养阴益胃、疏肝健脾针对性方法治疗,共治愈28例(42.42%),显效26例(39.39%),有效7例(10.61%),无效5例(7.56%),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42%,取得显著性治疗效果。结论 中医具有疗效温和、稳定、治愈率高、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改善患者病情,针对性治疗能取得肯定性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中医;消化性溃疡;疗效;辨证加减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于十二指肠/胃部的一种溃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人群发病率大致为5.0%-10.0%[1]。该病发病原因尚未有明确统一标准,现代大多数研究文献表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与局部粘膜损伤或保护机制之间失调有关。胃酸过多分泌、胃粘膜保护机制下降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直接原因,胃排空延缓、胆汁反流、药物刺激因素、其他环境因素等能起到间接作用。消化性溃疡的出现给人们正常生活行为带来极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癌变等恶性并发症,因此,对消化性溃疡采用中医治疗的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卫生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6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中医诊断,根据证型不同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取得肯定性治疗效果,下面将本次治疗过程及结果进行详尽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66例患者进行中医诊断,均检查确诊为消化性胃溃疡。男42例,女24例,年龄19岁-55岁,平均年龄42.4±1.9岁。66例患者中,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7例,复合性溃疡4例。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泛酸、恶心、呕吐、嗳气,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胃穿孔3例,幽门梗阻2例。
  1.2 方法 根据66例消化性胃潰疡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寒证;脾胃阴虚证;肝胃气滞证。
  1.2.1 脾胃虚寒证 患者主要临床证候为:胃脘隐痛、喜嗳喜按、泛酸,次要证候为:畏寒、四肢冷、头晕、大便塘、脉象沉细。药方为黄芪建中汤辨证加减治疗[2]:60g黄芪、30g大枣、30g党参、20g白芍、20g枳壳、20g炒白术、15g茯苓、15g桂枝、15g紫苏叶、15g法半夏、10g干姜、10g炙甘草。药物均采用凉水浸泡30min,武火加热煮开,文火煎熬30min,取药液100ml,煎熬20min,取药液100ml,煎熬10min,取药液100ml,三次药液混均,每日三餐前30min温服100ml,3次/d,连续4w。
  1.2.2 脾胃阴虚证 患者主要临床证候为:胃脘隐灼痛、饥不欲食、呃逆,次要证候为: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干呕、脉细数。药方以滋阴养胃为主[3]:20g党参、20g玉竹、20g芍药、15g生地、15g麦冬、15g陈皮、10g甘草。凉水浸泡30min,武火煮开,文火煎熬30min,每日三餐前30min温服,3次/d,连续4天。
  1.2.3 肝胃气滞证 患者主要临床证候为:胃脘胀、呃逆、恶心、呕吐,次要证候为:大便干少、腹胀、脉细数。药方主要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3]:20g蒲公英、20g柴胡、20g白芍、15g香附、15g枳实、15g陈皮、10g法半夏、8g甘草。温水煎服,每日三餐前30min温服,3次/d,连续4天。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重要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痊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分级减少2级;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分级减少1级;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分级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恶化。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数据处理 本院本次治疗数据均录入EXCEL进行数据校对与检验。
  2 结 果
  经过温中健脾、疏肝健脾、养阴益胃方法治疗,共治愈28例(42.42%),显效26例(39.39%),有效7例(10.61%),无效5例(7.56%),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42%,见表1。
  3 讨 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为患者出现腹部特别是上腹部疼痛、不适,不间断嗳气、泛酸、吐酸、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消化性溃疡属于慢性疾病,假如不加以重视,任其病情发展则有很大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穿孔,甚至癌变,给患者后期治疗带来极大不便与隐患。国医中并没有消化性溃疡这一医学名词,但是根据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特征可归纳为“胃脘痛”、“呕吐”、“痞满”、“便血”等中医范畴[4]。据国内众多国医名家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病理机制主要总结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劳倦内伤、外邪犯胃。主要病变部位在胃,胃部与肝脏、脾脏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多并发肝、脾方面病症。国医辨证认为,对消化性溃疡治疗主要在于理气与止胃痛方面,同时辅助于补益脾胃,整个疗程主副结合,辨证治疗。
  目前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有研究表明,对患者采取饮食疗法与心理调节疗法也有一定治疗效果[5]。因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有饮食不节,因此,针对以饮食不节而发病的消化性溃疡则可以辨证采用饮食治疗疗法,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饮食搭配,合理规划饮食结构。饮食疗法主要以清淡类饮食及合理营养搭配为主,避免刺激类食物及生冷类食物刺激胃,加重病情,建立良好饮食习惯能有助于消化性溃疡患者病情。心理调节主要依据国医中情志不畅而针对性治疗,主要是调节患者精神方面因素,以心理疏导为主,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精神状态,避免患者受到负面、不良精神影响,从而帮助病情恢复。
  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若肝气调达,肝疏泄得以畅顺,则脾气可升清,胃气得以降和,气血得以和调。外邪犯胃、饮食伤胃、劳倦内伤均能致脾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阻滞[6]。治疗应辨证分清为何种病因致病,针对不同病因给予不同药方,针对性治疗,能取得事半功倍疗效。本研究针对:脾胃虚寒证、脾胃阴虚证、肝胃气滞证经过温中健脾、养阴益胃、疏肝健脾针对性方法治疗,共治愈28例(42.42%),显效26例(39.39%),有效7例(10.61%),无效5例(7.56%),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42%,取得显著性治疗效果。说明中医具有疗效温和、稳定、治愈率高、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改善患者病情,针对性治疗能取得肯定性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毅,张小萍,刘艳.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对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标准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04):1031-1033.
  [2] 赵雪莹,柴剑波,李冀.影像检查与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综述[J].中医药学报,2011(03):93-94.
  [3] 杨沛华,蔡志诚.化瘀通络、健脾舒肝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刍议[J].环球中医药,2011,04(01):45-46.
  [4] 杨伟俊.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2012,02(13):316-317.
  [5] 王风雷.中医辩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8):179.
  [6] 王志花,黄培容,何芳,等.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诊疗[J].光明中医,2011,26(11):2305-2306.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 3 2例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3 2例恶性淋巴瘤原发于胃底 3例
【摘 要】目的:总结尿激酶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护理过程中的监护要点。方法:应用尿激酶对1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并在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护理及监测措施。结果:溶栓治疗后有97例血管再通,4例未能再通,4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心脏破裂,2例伴心律失常,5例出血。结论: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可提高临床再灌注率,减少病死率。  【关键词
期刊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的广泛开展,术后并发症逐渐增多.疼痛、关节粘连、感染、滑膜炎等均是临床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如果得不到
期刊
期刊
本文通过对农村面临的人才困境和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优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复方磺胺甲(噁)唑是治疗肺孢子菌肺炎的首选用药,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常作为预防用药使用,因此,HIV感染者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的
期刊
目的 提高对艾滋病 (AIDS)的认识 ,为AIDS及时诊断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分析经免疫印迹检测证实的 15例AIDS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人 80 0 %经性接触感染 ;7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