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之读书方法探微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敬”“致知”读书方法是朱熹的一生学问大旨,也是他对宋代理学独特而巨大的贡献,并且对其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其名篇《观书有感》二诗所传达的远不止是一种泛泛的读书心理感受,而应该是他一贯倡导的“主敬”“致知”的读书修身方法,含有独特的道学意蕴。
  关键词:朱熹 《观书有感》 读书方法 主敬 致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为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作,诗题叫作《观书有感》,一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歌借景喻理,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并引发了后人诸多不同的解读:或认为诗歌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或认为比喻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或认为喻指一个人要取得学问或艺术成就,必须有深厚的渊源……这些解读见仁见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感觉上又不是很精准和透彻,有一种空泛乃至隔了一层的味道。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深知成就道德学问非常不易,因此他十分重视读书方法。正如儒学大师钱穆先生所云:朱熹对理学的主要贡献,除了为宋学建立一个新道统和在古代学术传统上退“五经”而进“四书”外,还开示了读书方法;而这读书方法是朱熹“在当时学术界绝大的贡献”。{1}而另一方面,理学家朱熹又极端重道轻文,且不轻易为诗,并曾以“顷以多言害道绝不作诗”做过篇题,他只欣赏三代圣贤文章,因为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朱子语类》卷139)。而《观书有感》却用同题两首诗来谈读书问题,可见其态度之严肃认真,因此诗歌所告诉我们的远不止是一种泛泛的读书心理感受,而应该与他十分重视的读书方法有关,也许只有这样理解,才有可能契合或者接近诗歌的原旨。
  那么,作为朱熹“一生学问大旨”的读书方法究竟是什么呢?朱熹所开示的读书方法,当然也是修身方法,从具体方面来说当然很多,其门人辅广曾进行过系统归纳,并编辑成书,取名为《读书之要》,今天有学者把它总结为“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六种大法”{2}。但大而化之,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两条:一是“主敬”,二是“致知”。
  所谓“主敬”,就是要内心持敬,即保持一种“敬”的心理状态,这是人修身和治学的方法和原则,这一方法决定着人们修身治学的可能与成功。朱熹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要义”“圣学之所以成始成终者,皆由此”,故“大凡学者,须先理会敬字。敬是立脚去处”(均见《朱子语类》卷12)。而敬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静,即一种澄明宁静的心境和精神状态。因此,“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朱子语类》卷11),要“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朱子语类》卷5),要“先收拾身心,令稍安静,然后开卷,方有所益”(《朱文公文集》卷2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熹提出“心是做工夫处”(《朱子语类》卷5),“凡学须要先明得一个心,然后方可学”(《朱子语类》卷12),特别强调读书治学的“心学工夫”。
  朱熹自己治学就非常注重在“静心”上下功夫。他十四岁时遵父命拜刘子等人为师,刘为他取字“元晦”,并赠予他“十六字心传”,后人称为“木晦之训”:“木晦于根,春荣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刘子《屏山集》卷6)其意为树木的春荣华茂,在于其根的深晦潜静,一个人的明光焕发,在于内在心神的静养冶炼,以教导他为学须静养其根,饱学涵养,潜心苦读,成为一个学养深厚、道德内蓄之人。朱熹不负师望,终生持敬涵养,潜心学问,王懋《朱子年谱》卷4所引朱熹弟子黄干《朱熹行状》,这样描述朱熹的日常生活:
  其闲居也,未明而起,深衣幅巾方履,拜于家庙,以及先圣。退坐书室,几案必正,书籍器用必整。其饮食也,羹食行列有定位,匙箸举措有定向。倦而休也,瞑目端坐。休而起也,整步徐行。中夜而寝,既寝而悟,则摊衾而坐,或至达旦。其威仪容止之则,自少至老,未尝须臾离也。
  内心敬静是修身为学的根本和基础,是明大道、见天理的方法和途径。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在‘敬的心中’,天理呈露”“敬贯动静,则一切工夫皆天理流行,一切工夫亦在汇归于天理。”{3}也就是说,在敬静的心中,天理与人性交相契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光明境界,那是人心的灵明,亦是天理的光辉。
  但另一方面,读书治学又不能仅靠“主敬”一项工夫,否则,一味地清虚敬静就难免落入寂然的禅道,所以在“主敬”之外,朱熹又提出“致知”一项“工夫”。这里所谓“致知”,是“格物致知”的简称,因为“致知”必须通过“格物”来实现,“知之所以至,却先须格物”(《朱子语类》卷14)。对于“格物”“致知”的含义,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格,至也。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穷而致之,所谓格物者也。”(朱熹《大学或问》)“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朱子语类》卷15)。又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朱熹《大学章句》)“所谓致知者,只是教他展开使尽。”(《朱子语类》卷14)用今天的话说,“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即通过对事物的接触、推究,把道理弄明白;“致知”就是通过已有的知识,去推及、扩展其他知识,以穷尽天下之理,达到理性的认识。故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释“格物致知”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在朱熹看来,“格物”的范围非常广,“如读经看史,应接事物,理会个是处,皆是格物”“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因此“格物致知”是读书治学最为切实和重要的“工夫”,“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均见《朱子语类》卷15)乃至于“四书”之首的《大学》,其根本就在于格物致知,“要紧只在‘格物’两字”(《朱子语类》卷14)。   此外,在“主敬”与“致知”的关系上,朱熹一方面认为两者“如车之两轮,如鸟之两翼”(朱熹《与孙敬甫书》),应该并重而不可偏废;另一方面又认为两者有先后次序之分,“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朱子语类》卷9),以“主敬”为后。这是朱熹“先知后行”思想在读书方法上的反映。朱熹在论述大学的为学之道时多次强调这个顺序,他说:“大学之序将欲明明德于天下,必先正心诚意;而求其所以诚意者,则曰致知格物而已。”(《朱子文集》卷74)大意是说:大学的为学之道是须先正心诚意,然后达到明明德于天下的目的;而要达到正心诚意,必须先要致知格物。因此吴震先生认为:“依朱熹之思路,格物与明心乃是工夫与效验的关系,前者之工夫必能带来后者之效验。”{4}
  南宋淳熙二年(1175),发生了理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鹅湖之会,朱熹与南宋另一理学大师陆九渊等人在江西鹅湖聚会,讨论理学问题,并发生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涉及“主敬”“致知”的顺序问题。据《九渊年谱》载: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此颇不合。
  陆九渊是心学大师,治学偏于静心涵养,即“发明人之本心”,不太强调读书等外在“工夫”;而朱熹既重内心涵养,还重读书格物,即“泛观博览”“工夫”,并且认为只有先读书格物,然后才能达到静心涵养的效验,即“归之约”。这便是朱陆理心之争的核心所在。
  现在回到《观书有感》(其一)诗中的具体情境中,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歌所表达的读书方法,正是“主敬致知”读书法。
  诗歌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意思是说,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展开,光明澄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徘徊晃动,美丽如画。这两句其实说的是“主敬”读书法。这“半亩方塘”喻指人的如“止水明镜”般的敬静澄明之心,因为“心譬如水,水之体本澄湛”(《朱子语类》卷15);“天光云影”则喻指天理的光辉。因为内心敬静澄明,则见天理,去人欲,天理人性交相辉映,即牟宗三先生所谓“在‘敬的心中’,天理呈露”。
  诗歌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意思是说,半亩方塘之所以如此清澄,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之故。这两句说的是“致知”读书法。汩汩不断的“源头活水”即日日不断的“格物”“工夫”,“今日既格得一物,明日又格得一物,工夫更不住地做……接续不已,自然贯通”(《朱子语类》卷18),那么“半亩方塘”即人心,就自然清静澄明了。
  诗中“源头活水”与“半亩方塘”之间正有一种“工夫”与效验的先后关系,必须先有“源头活水”的汩汩注入,才有“半亩方塘”的清静澄明,因为没有活水注入的池塘肯定是一潭浑泥浊水。这也非常契合朱熹“致知”在先、“主敬”在后的为学顺序,即必须先要有“格物致知”的“工夫”,才有内心敬静的效验,这就是吴震先生所谓“前者(指格物)之工夫必能带来后者(指主敬)之效验”的意思。
  朱熹提倡“主敬致知”的修身读书法,其意在于实现理学家所倡导的“尊德性”“道问学”的目的,其中,“主敬”通向“尊德性”之途,“格物致知”通向“道问学”之途。而朱熹与其他理学家偏重“尊德性”不同,他两者并重,而且尤重“道问学”一项,所以特别重视“格物致知”“工夫”。钱穆先生说:“朱子全部学术,即是其格物穷理之学”,并且是“朱子在一般理学思想中之最独特亦最伟大处”。{5}陈来先生更是称赞朱熹“格物”读书法“一改道南传统主静、内向和体验的色彩,使得道南在南宋发生了理性主义的转向”,并且“对此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6}朱熹《观书有感》诗之第二首就专讲“格物致知”读书方法: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巨舰”从原来的“费推移力”到而今的“自在行”,是由于春水由少到多,一点点积蓄力量,终于在一夜之间可以承载“巨舰”的自由航行。其寓意是,读书做学问也是一个积累知识、从量变到质量的道理。这个积累知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即朱熹说的“今日既格得一物,明日又格得一物,工夫更不住地做”(《朱子语类》卷18),而日日努力“格物”,接续不已,学问便日益精深,终于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如穷格工夫,亦须铢积寸累,工夫到后,自然贯通”(《朱子语类》卷9)。
  由此可见,《观书有感》两首观书小诗,表达的却是朱熹“主敬”“致知”的读书修身大法——人只有始终保持“敬静”的内心,持续不断地通过“格物”“工夫”,才能获得修身治学的成功,这就是该诗的真正主旨所在。
其他文献
关于飞行员,大众常常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误解,比如华丽光鲜,快意人生。但飞行员的日常并非尽是畅游天边的浪漫与风光,亦有生死悬于一线的惊魂时刻。翱翔蓝天是飞鸟的天赋,然
高速轨道交通装备专利战略研究课题通过验收6月27日,由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高速轨道交通装备专利战略研究课题正式通过验收。在验收会上,专家组成员对课题报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献血工作的领导,组织制定献血工作规划,建立健全献血工作协调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献血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将献血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献血工作有效开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是献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动、指导和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献血工作;
作为一种既不同于固定翼飞机、也有别于直升机的新型飞行器,军用的V-22“鱼鹰”倾转旋翼飞机自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走过了8年时间。其间,它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等战场经历了
10月10日,《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针对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供油、通行和停放管理,首次做出“禁售”、“禁油”、“禁行”、“禁停”、“禁坐”等規定。率先跳出来反对的是快递员,现在物流最后几公里往往靠电动自行车,而这一禁无疑砸了别人的饭碗。更何况“双十一”快到了,到时候货物挤压,想想就不寒而栗。  若干年前,广州是中国率先禁摩托车的大城市之一,起因
年月日,年仅岁的中国海军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因战机突发机械故障,壮烈牺牲。据报道,张超在加入舰载机飞行员行列前已拥有11年飞行经验,先后驾驶
喷墨打印机闲置了较长时问,打印喷头不能工作了,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打印喷头下面的洗墨槽边沿的橡胶密封垫漏气,引起周围空气对打印喷头
【本刊讯】广深铁路区间视频监控工程日前正式启动,预计将于12月底完工,并于明年春运投入使用。据悉,该工程完工后广深铁路区间17个车站全线将以300米为间距设置448个视频监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存在的问题很多。特别是在农村,和谐稳定是一个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
2016年9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与随后发射的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完成对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空间实验活动并安全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