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科学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学业成就提升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gi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型思维发轫自成就动机、成败归因和成就目标等经典教育心理学理论,指人们对智力、能力可变性的信念。成长型思维概念最早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根据对人智力和能力发展的不同认知,提出个体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即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在大量的脑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相比于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具有如下典型的特征:一是强调努力比聪明更重要。成长型思维相信智力和能力可改变、可培养,努力比天赋更重要。而固定型思维方式将智力和能力视为一成不变,由先天决定。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勇于迎难而上,迈出舒适区进入挑战区,也更容易达到更高的成就目标和水平。二是能够积极看待失败。当面对学业挑战、失败和逆境时,持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使用积极归因,在逆境中坚持努力,并从失败中学习和成长。而持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在失败和逆境前更容易采用消极归因,进而丧失信心,产生无助和懈怠,甚至还会退缩和逃避。三是积极地看待他人的批评和他人的成功。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建设性地看待他人的批评,不将他人的批评视为对自己的否定和指责,反而善于从他人的批评中进行学习和反思。他们还能够从他人的成功中获得鼓舞和激励,通过向身边成功的人学习以使自己变得更优秀。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最终会造成个体在学业成就上的巨大差异。
  成长型思维的神经基础
  成长型思维的神经生理基础是神经可塑性, 即脑可以被环境或经验所修饰,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不断塑造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神经可塑性是大脑固有的能力之一,能够帮助人们发展技能、适应环境,甚至能够帮助大脑修复损伤的部分。脑的可塑性研究表明,人脑的结构与功能终生具有可塑性,成人之后大脑仍然具有塑造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神经可塑性使得智力和能力可因努力练习而成长。
  神经生理研究证明,成长型思维在挑战和失败中体现出来的积极作用最为明显:脑电研究(EEG)发现,成长型思维和面对失败时的Pe波(大脑注意并修正错误时产生的错误相关正波)活动显著正相关,证明成长型思维使人们将注意资源放在分析和修正错误上,从挑战和失败中学习,而不是因负面评价而产生无助反应。大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成长型思维和大脑背外侧前额叶(DLPFC)、背侧前扣带回皮层(d/ACC),以及背部和腹侧纹状体功能连接(Dorsal and ventral striatum connectivity)显著正相关,结合前人对以上脑区功能的研究結论,这一结果说明成长型思维不仅能够提升大脑监控错误的效率,推动人们使用有效应对措施,如学习策略等,还可以使得大脑把困难和失败当成提升自我的好机会。成长型思维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证实。
  PISA项目对成长型思维的解读和启示
  被誉为“基础教育世界杯”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2018年的调研结果显示,成长型思维和掌握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目标和学习成绩显著正相关,与失败恐惧显著负相关。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更强,能采取主动、积极的学习行为,喜欢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并且不惧怕困难和失败,因此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在长期发展上更具优势,甚至能够做到“后来居上”。PISA项目结果还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处境不利学生,对改变自身处境的效能感和期望更强,在学业中更加努力,更不容易被挫折和逆境所击垮,因此也更容易取得好的学业成就,缩短与普通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差距。PISA项目中全世界样本的结论足见成长型思维对学业的重要意义。
  但是值得我国教育者注意的是,PISA项目结果显示,我国中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发展水平并不令人乐观,仅位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凸显了一个重要议题:虽然我们的学生目前在学科表现上最为优秀,但是如果缺乏足够的成长型思维,随着学业难度的增加,其长期学业成就将会达到什么水平?能否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也保持同样的优势?同时,我国的成长型思维干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简便有效、具有良好文化适应性的成长型思维干预手段,与教育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综上所述,我国急需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并帮助处境不利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更大的进步。
  提升我国学生成长型思维的系列实证干预研究
  近几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业坚韧性项目组自主研发了系列成长型思维完整课程和单次课程,通过在中小学校开展的科学的干预实验研究,深入揭示了其对普通和处境不利中小学生学业动机和学业成绩提升的重要作用。
  成长型思维完整课程。成长型思维完整课程主要促进学生对大脑可塑性以及对失败和挑战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习惯和有效运用策略的能力。成长型思维完整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使用有趣的科普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内化大脑可塑性知识;二是在脑科学理论和成长型思维理论的框架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目标管理、计划等积极习惯,同时帮助学生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等;三是最终课程帮助学生将成长型思维融入学业的各个方面,以达到有效提升成长型思维和学业水平的效果。成长型思维完整课程目前已经在北京、深圳等地数千名学生中开展,可融入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或班会活动中开展,实践证明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和学业成绩。
  单次成长型思维干预。单次成长型思维干预50分钟内即可完成,在线上线下均可规模化开展,且干预实验发现单次干预的作用可持续3-6个月之久。干预包括“引入、材料学习和自我说服”三个部分:一是“引入部分”采用WISE干预(可译为“智慧干预”)技术,邀请学生了解成长型思维,并结合自身经验,为遭遇学业困难的同辈提供建议, 以有效唤起学生动机并降低阻抗;二是“材料学习部分”要求学生阅读并总结成长型思维材料,以内化成长型思维;三是“自我说服部分”要求学生将成长型思维和自身学业情境联系起来,反思有效学习策略,同时制订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成长型思维计划,以鼓励学生持续地将成长型思维应用于学业。干预实验表明单次成长型思维干预能够显著提升低学业水平初中生的学业成绩,并在新冠肺炎疫情所致的压力和挑战下对学生的积极失败观、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掌握目标等相关因素起到显著的保护作用。单次成长型思维干预的优势在于其优异的成本效益,但仍需要更大层面的干预实验以重复验证和保证其效果。
  专门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整合式成长型思维干预。整合式成长型思维干预帮助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从大脑可塑性角度树立对自身处境的积极信念,同时通过成长型思维环境的创设,实现个体和环境间的持续积极互动,促进积极信念向积极行动转化。整合成长型思维干预来源于成长型思维完整课程和单次干预中最为有效的部分,并有机融入积极青少年发展理念,聚焦农村女童STEM教育的干预实验结果显示,整合成长型思维干预能够显著提升女童的成长型思维、积极失败观、自尊水平,以及在STEM领域的性别平等意识,而且可以显著提升低学业水平女童的学业成绩。该整合型干预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将成长型思维理念融入到促进处境不利群体在有挑战的STEM领域中的成长,并能对提升处境不利儿童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降低不利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有必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成长型思维教育探索:首先,开发线上干预课程和模式。在后疫情时代,有必要加速其线上化过程,并进行全国范围的公益推广,使得成长型思维教育资源能够惠及全国各地的学生。其次,整合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力量,构建成长型的家庭、校园和社区,帮助学生在学业和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实现长久的积极发展。最后,应持续关注处境不利群体,以成长型思维帮助其将逆境转化为契机,将发展潜力转化为积极成长,迈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其他文献
非自杀性自伤,顾名思义,是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或者故意损伤自己的身体组织,而且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一种行为。如果一个女生的一只耳朵打了9个孔,戴了9个铆钉式耳环,这是文化可接受的,不叫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英文缩写是NSSI,乍一看和“NASA(美国宇航局)”有相似之处。我比较喜欢这样的解读方式:比如,我临床碰到一个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会跟孩子说“你这个在医学上叫NASA(NSSI)”。
期刊
人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实质上是在建构人脑。脑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例如,神经和认知科学对注意、记忆、情绪、创造力、运动、睡眠和练习等脑高级功能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如何正确地认识脑发展的规律,并在教育实践中遵循脑发展的规律,开展“因脑施教”,是当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较为关注的问题。  中小学脑科学教育应用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已经开始将
期刊
母语学习中大脑可塑性  从儿童到成人,人类的语言学习经历了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在母语的学习和发展中,大脑中负责语言加工的网络如何发展变化?交互-特异化(interactive-specialization)的理论可以被用来解释人类技能学习和发展所对应的脑机制的变化。具体地说,随着学习的进展,大脑功能更加分化,不同脑区负责不同加工,同时不同脑区之间的连接也更加紧密。这样一个脑网络能够提供更加高效的计
期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思想理论中,不乏对人的认知、情绪等问题的论述。从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对我们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得意忘形”的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对学习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得意而忘形”。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智慧,在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张无忌跟张三丰习武,对于张三丰所授内容,张无忌开始记得一大半,过了一会儿就只
期刊
自我教育或自主成长是教育领域里持久的热点主题。近些年,心理科学的动机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能够为自主教育提出深刻的科学证据和理论启示。  自主教育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揭示了自主教育的几种心理基础。第一,未来思维。人类区别于低等动物的特征之一是,人类能前瞻未来,然后根据未来利益需要去谋划当下行为;第二,观察学习。人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或选择,及其与后果的关联,从而能够设定自己的
期刊
大脑的活动:电信号  自从西班牙神经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与意大利神经组织学家卡米洛·高尔基争论以来,我们普遍认为神经元是我们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即神经元学说。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一起构成大脑的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通过一种名为突触的特化结构相互联系。突触包括电突触与化学突触等。以化学突触为例,上一个神经元(即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膨大特化为轴突末梢,下一个神经元(即突触后神经元)的
期刊
根据教育部对全民阅读的大力倡导,以及《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提出“基于阅读的课堂教学变革”的创新理念和课堂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将以基于阅读的课堂教学变革的广州方案为依托,探讨阅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从阅读教育的国际视野、全科阅读的课堂实践、课堂阅读广州模式三个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阅读教育国际视野  21世纪初至今,各国各地区逐步加强对阅读教育的重视
期刊
虽然人类大脑的模式化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在成年之前,尤其是儿童阶段,大脑还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发育。出生时大脑仅占成人脑重量的1/4,而到6岁时可达成人的90%,这说明在出生后至6岁前大脑经历了一个快速发育期。而在整个大脑中,皮层又是最高级的中枢,是人类的思维器官,也是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如语言、学习、记忆和智能等的物质基础。人的大脑皮层厚度通常在2-4mm之间,面积约为2200cm
期刊
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得到极大释放,“美”的事业日益蓬勃发展。然而,“美”的评价标准却变得单一、狭窄,作为主观感受的“美”逐渐被量化,“容貌”被重新表达为“颜值”。进而,在“颜值即竞争力”的审美语境中,人皆有之的爱美之心化作焦虑,不断放大和蔓延。  青少年是“颜值”时代的原住民,难以避免地被社会和媒体等建构的审美之网捕获。“整容要趁早”“好女不过百”……越来越多的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后学生的心理危机与教育  遭遇危机事件,人们会进入应激状态,认知受到抑制,情绪容易失控,行为容易失度,还会出现躯体的症状。有些人耐受性很好,有些人愈挫弥坚,但有的人会发生心理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选择了22个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测点,1月26号开始启动监测,第一波数据从2月3号开始收集,在疫情发生的关键节点进行追踪调查,目前已经完成了四波次调查,每波次调查17万学生。我们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