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能因人情而失控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弹簧可伸缩,却也只能在一定范围之内,一旦超出范围就会损坏,再也无法复原。法律也如此,法外有情,这无可厚非,但也只能是限于“有”罢了,而决不能“为情所控”。
  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布鲁塞尔,一名女子从露台摔下,重伤之际,一名男子抢劫了她的财物,但在离开前他拨打了报警电话救了该女子一命。最后这名男子也因此被法庭无罪释放,这令我倍感震惊。
  若该抢劫犯因自己的善行而被从轻处罚,这應该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最后的良心发现拯救了一条人命,可无罪释放的判决未免太过。我无法忘记,他在看见那个重伤女子的第一反应不是救人而是趁机拿走人家的钱财。若说将他无罪释放是因为他最后报警的举动给这个充斥着冷漠的世界带来了温暖,那么我认为他趁人之危的恶念比冷漠更可怕。因为落井下石者往往比冷眼旁观者更为人所不耻。因此就算法官选择弹性执法,也只能从轻处罚而绝不可不罚。
  也许仍有人会辩驳:自古以来便有戴罪立功之说,况且救人一命与劫人钱财相比,是功大于过,难道不能相抵吗?我的回答是不能。首先,抢劫属于恶性犯罪,而对危害极大的犯罪活动,只有严惩,才能让那些游走在欲望边缘的人醒悟。该男子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次,该男子也只是打了个求救电话而已,并没有亲自对该女子展开施救行动,要说善意也顶多只是个举手之劳罢了,而非重大立功表现;再者,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是我们一直以来应该遵守的吗?就算是情有可原的违法行为,给予的也只能是“从轻发落”罢了。而该男子趁人之危实行抢劫,怎么可以将他无罪释放呢?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善行真可以抵消他的罪过,违法犯罪就都可以有办法来补救,那么,违法犯罪的代价就会变得很小,法律的神圣和威严何在?谁还会奉公守法,安守本分呢?
  古人说,“律意虽远,人情可推。”可见人情、民意是法律应当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是法官判案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孟子也曾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如果因人情而“失控”,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这是对善良与正义的背叛,对规则和约束的漠视,最终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因此,在法律与人情上,我们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决不能让法律因人情而失控。
  点评
  作为一篇说理散文,本文可以说是纵横捭阖,灵活多变。正面说理,条分缕析;假设推理,逻辑严密;并且时而比喻,时而引用,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既能从正面阐释理由,又能从反面驳斥错误观点,说理充分,感染力强,彰显出浓浓的思辨色彩。
  【本版供稿/黎艳】
其他文献
偏远而僻静的湘西,有着这样的一位行客:踌躇满志、野气羞涩。那定然是沈从文。你且看那《边城》,活泼而又调皮的翠翠在向你招手,“别急,这就带你过河!”其实,在我零散的记忆里,也回荡着此番景象,那人,那地,俨然如边城般寂静素朴。  是费渡。邻村叫做费渡,全名费家渡。小时候我经常来此地玩,那时是土路,是石子路。  村口是有一面巨石矗立,上面用标准的行楷字体书写着“费渡”二字。石头有些年岁,经过岁月的打磨,
期刊
挫折是人生最寶贵的财富。对于这种财富,我们当然是要好好地去享受,这样才能有希望收获成功。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享誉世界的企业家,可他曾经也为了维持生计决定去一家电器公司打工。人事部负责人接待了他,看到身形瘦小的松下幸之助时,负责人拒绝了他,理由是现在不需要人,让他一个月之后再来。一个月后,松下幸之助准时前来,那名负责人还是拒绝了他。松下幸之助问道:“为什么?”负责人回答:“你对电器方面所
期刊
梦想不是无边的想象,也不是生活的调味剂。梦想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于苦难中造梦的旅途。  法国诗人阿尔弗莱将梦想与现实比作玫瑰的花瓣与尖刺,它们一起构成了生活这朵玫瑰。是的,这便是真正的生活。或许有这样那样的苦难,但只要坚持,终能铸梦成功。  梦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世界没有毫无理由的成功,只有在苦难中坚持的梦想。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儿,是浸满牺牲的血和奋斗的泪的。现实的确如此。美国人哈兰·山德士
期刊
学习《师说》的论证技巧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在反复涵泳中,如果能从理性层面研究其论证方法,必将对大家的议论文写作有所启示。  《师说》的中心论点一向众说纷纭。韩愈创作《师说》的时候,年龄大概是三十五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魏晋之后,士大夫之族尊“家法”而鄙从师,韩愈这些鼓励指导后学的行为就显得很另类,于是士大夫之族纷纷指责他“好为人师”。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所以要用
期刊
清晨,透着些凉气,远处一个小小的木屋映入眼帘,我扫视周围的景致。难道我走错了?陶渊明的住所怎能这般贫穷破败,放眼望去,周围除了田野一无所有。  尽管我心中充满怀疑,还是走上前敲了敲门。“砰砰砰”,木屋的门整个颤了起来,这风一吹就倒的地方能住人?我赶紧停手,不禁更加疑惑。“元亮,元亮,你在家吗?”我大喊了几句却无人应答,环顾四周,恰巧看到陶渊明手中攥着一把野菊从踩出的小路上走来。他的动作不缓不急,轻
期刊
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周其星更喜欢把在“2018领读者大会暨C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阅读年会”上的那节语文课称之为文学课。  “我已经坐在了春天里。可是我必须在这春天里去看几个人,在他们的身边坐坐……”在会议现场,周其星朗读着,40多位來自北京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渐渐跟随作家的笔触,将思绪投入到作者对亲人的无限沉思和追忆之中。课堂上,他们一起研读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所著儿童读物《绿光芒》
期刊
读明清小说,总有疑惑,松花、藕荷、蜜合、秋香……这些究竟为何美色?为什么孔子除了谈仁义礼智信,还要告诫学生不要用黑色镶边,不要穿红色系便服,甚至颇为瞧不上紫色?《诗经·绿衣》云: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这绿色衣服,如此鲜艳,这是你亲手做的啊!明明是凄凉哀伤地悼念亡妻,为何被解读为讽刺世人不知礼仪?还有“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天青釉,究竟有何魅力,令后人魂牵梦萦?  我曾学习国画两年有余
期刊
免费的午餐没人吃,非得收费了才有人来,这事听着怎么那么奇怪呢?知道真相的人都深受感动。原来,去年7月,重庆一家饭馆主动为当地的环卫工提供免费午餐,两荤两素,还配骨头汤,米饭随便添。此举当然受到好评,环卫工们也经常来。但几个月过后,突然没人来吃了。这让饭馆老板不解,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周到?后来才弄明白,正是因为他做得太周到了,一直不收钱,大家过意不去,这才用“罢吃”的方式来“逼迫”他收费。  弄清原委
期刊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虽生长于潮湿的角落,但它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顽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清代袁枚的这首小诗,读来令人感动,也引人思考立德树人的道理。  现实中,总是不乏不甘平庸、努力生长的“苔花”。“带母上大学”的残疾学生魏祥,战胜贫困圆梦北大的河北女孩王心仪,走出大山的春蕾女童合唱团……那些奋斗着的青春身影,传递着激励人心的正能量。也应看到,青春如果只能依
期刊
16岁初中毕业辍学,22岁进高校当保安,41岁博士毕业,如今,李明勇站上大学讲台,成为了一名高校讲师。近日,李明勇的励志故事引发网友关注。李明勇说,自信、自律和不怕输,让他成为今天的自己,从保安到高校老师,他并不是励志传奇,只是在不断接近目标。  李明勇,1977年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一个偏僻的乡村。儿时,家人接二两三地患病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据李明勇回忆,在家乡读小学和初中时,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