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贵族与清末宪政

来源 :历史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d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宪政为什么没有成功?这是法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建国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仅限于政治层面的探讨,没有涉及具体的制度安排。建国后,受革命优于改良史观的影响,法史学界、史学界众口一词地认为,清末宪政是一个愚弄人民、阻挠资产阶级革命的骗局。20世纪80年代后期,法史学界逐渐摆脱了定性史学的研究范式,开始关注清末立宪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文献资料,并重新诠释清末宪政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文本。于是,一些学者经过潜心研究认为,清末宪政不是骗局,清政府的态度是认真的,并有长远的规划。我们认为要了解清末宪政失败的原因
其他文献
利用Avery—Henderson Fixed Point Theorem不动点定理,得到了时间测度上一类非线性二阶多点边值问题存在至少2个正解的一个充分条件,并给出具体的实例以说明其应用.
在《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一文中,李文海先生对近代义赈兴起的:过程作了较为明晰的描述。他根据曾直接参与并领导义赈的上海绅商经元善的回忆以及《清史稿》、《清史列传》等
曾譬光,字枢桓,一字枢元,号毓秀,谥号文诚,四川洪雅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官至贵州巡抚,光绪元年(1875年)卒于官,《清史稿》有传,惟传主仅列卒年,而无月日。另据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
1937年7月7日,日本驻屯军一部挑起卢沟桥事件,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战幕,而二十九军在卢沟桥畔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萧振瀛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