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胜过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化学教师要利用化学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教学生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首先,利用化学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让学生感受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收获合作的快乐。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得到的是两代人的爱,如果他们总是承受过量的爱,家长从不要他们爱别人,那么他们就会滋长自私心理,只顾自己,对人冷漠。如果缺乏同情心,不会关心人,那么长大了也不可能在必要时为人民作出牺牲,为事业献身。所以,教育现在的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协作非常重要。新课程理念要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因此,合作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和目标,理应成为学科教学关注的热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流才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往,从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化学新教材中有许多交流讨论和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见真知,在团结协作的实验探究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组实验是化学学科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主阵地。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成几人一组,每组中都有实验设计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觀察能力强等不同层面的学生,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实验,体会合作的愉快,感受合作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化学分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活泼等品质。让学生学会把一切与别人分享,在与别人分享,为别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学会在集体团队中共同进步。
其次,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劳动的习惯。现在许多家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不让子女涉足家务劳动,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在独生子女的家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有一名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连擦火柴点煤气都不敢。由于家庭条件优裕,家长过于“勤快”,独生子女缺少家务劳动的机会。家长习惯于迁就孩子,孩子挑吃挑穿成当然,怕苦躲累成习惯,体会不到创造的乐趣、劳动的辛苦,对劳动成果也不懂爱惜。教师要利用化学分组实验、家庭化学小实验等培养学生动手劳动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以把握实验进程和质量为主,要千方百计给学生提供独立操作的机会,以保证学生有尝试、有体验、有收获,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教师要把有关的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规程详细地加以解释说明,不但使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对于技术性较强的操作要边讲解边示范,将实验的要点交代清楚,以利学生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要让学生打扫实验室的卫生和回收实验用品,并坚持下去,学生就会更加爱护实验环境,养成劳动习惯。
再次,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积极探索有绩效的化学史教育,是充分挖掘化学史的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化学史向我们展示了化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毅力和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古人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说明一个道理: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一个人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他就具备了一定的成功条件。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学习活动来说,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保证学习的一贯性,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在向学生介绍有关化学史实时,要向学生指出任何一个科学发现和发明,无不凝结着化学家的千辛万苦和劳动的汗水,其中包含着他们在漫长探索道路上遇到的无数次失败、挫折,以及种种困难和打击。如居里夫妇大约经过45个月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艰苦顽强地工作,才能从两吨多铀矿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并测定了镭的相对原子质量。在讲酸碱盐时,结合侯德榜是如何在帝国主义对世界制碱技术垄断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发明“联合制碱”法的故事,使学生从榜样那里吸取营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让学生体验到逆境的磨难,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习惯。
利用化学学科特色教育学生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守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使学生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形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利用化学学科特色塑造学生人格,培养意志,增强毅力,提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个性心理的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 廖银燕)
首先,利用化学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让学生感受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收获合作的快乐。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得到的是两代人的爱,如果他们总是承受过量的爱,家长从不要他们爱别人,那么他们就会滋长自私心理,只顾自己,对人冷漠。如果缺乏同情心,不会关心人,那么长大了也不可能在必要时为人民作出牺牲,为事业献身。所以,教育现在的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协作非常重要。新课程理念要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因此,合作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和目标,理应成为学科教学关注的热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流才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往,从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化学新教材中有许多交流讨论和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见真知,在团结协作的实验探究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组实验是化学学科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主阵地。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成几人一组,每组中都有实验设计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觀察能力强等不同层面的学生,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实验,体会合作的愉快,感受合作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化学分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活泼等品质。让学生学会把一切与别人分享,在与别人分享,为别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学会在集体团队中共同进步。
其次,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劳动的习惯。现在许多家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不让子女涉足家务劳动,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在独生子女的家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有一名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连擦火柴点煤气都不敢。由于家庭条件优裕,家长过于“勤快”,独生子女缺少家务劳动的机会。家长习惯于迁就孩子,孩子挑吃挑穿成当然,怕苦躲累成习惯,体会不到创造的乐趣、劳动的辛苦,对劳动成果也不懂爱惜。教师要利用化学分组实验、家庭化学小实验等培养学生动手劳动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以把握实验进程和质量为主,要千方百计给学生提供独立操作的机会,以保证学生有尝试、有体验、有收获,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教师要把有关的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规程详细地加以解释说明,不但使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对于技术性较强的操作要边讲解边示范,将实验的要点交代清楚,以利学生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要让学生打扫实验室的卫生和回收实验用品,并坚持下去,学生就会更加爱护实验环境,养成劳动习惯。
再次,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积极探索有绩效的化学史教育,是充分挖掘化学史的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化学史向我们展示了化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毅力和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古人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说明一个道理: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一个人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他就具备了一定的成功条件。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学习活动来说,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保证学习的一贯性,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在向学生介绍有关化学史实时,要向学生指出任何一个科学发现和发明,无不凝结着化学家的千辛万苦和劳动的汗水,其中包含着他们在漫长探索道路上遇到的无数次失败、挫折,以及种种困难和打击。如居里夫妇大约经过45个月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艰苦顽强地工作,才能从两吨多铀矿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并测定了镭的相对原子质量。在讲酸碱盐时,结合侯德榜是如何在帝国主义对世界制碱技术垄断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发明“联合制碱”法的故事,使学生从榜样那里吸取营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让学生体验到逆境的磨难,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习惯。
利用化学学科特色教育学生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守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使学生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形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利用化学学科特色塑造学生人格,培养意志,增强毅力,提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个性心理的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