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wenxing8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自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约束能力。无论孩子智商有多高,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学习上不可能长期保持成绩优异,体育锻炼等良好习惯不可能养成,网瘾、吸烟等恶习难以戒除,长大以后更难以成就大事。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呢?本期,我们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心理学博士宋荃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抓住秩序敏感期
  主持人:为讨论方便,首先请宋博士给自律下一个通俗的定义。
  宋荃(家庭教育专家、心理学博士):所谓自律,指的是个体克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身体,为实现更高目标而行动的能力。心理学认为,自律是许多自我能力发展工具中的一种,能解决很多重要的问题,比如戒瘾、减肥,还能克服拖沓、生活无规律等毛病。可以说,自律是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
  范向东(4岁男孩的爸爸):我儿子只有4岁,还在黏妈妈的阶段,跟他谈自律是不是早了点?
  宋荃:心理学家把孩子的3~6岁形象地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85%的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但并不牢固;孩子的7~12岁,被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在这两个阶段,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最终形成,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加强孩子的自律性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自律能力的强弱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罗石梅(3岁女孩的妈妈):请问宋博士,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最早应该从孩子几岁时开始?
  宋荃:孩子在6岁前会经历多种敏感期,而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岁半左右出现,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在秩序敏感期内,孩子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特有秩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最好从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开始。
  罗石梅: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宋荃:比如,妈妈下班回家,一定是要他开门,如果别人开了门,他会让妈妈出去再敲一次门;小闹钟一定要摆在床头的固定位置,如果不是,他会极其不适,甚至号啕大哭;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用自己的小碗,如果换成别的碗,他会拒绝进食。
  罗石梅:对对,我女儿就是这么任性!请问宋博士,秩序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宋荃: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阶段,固定的程序和秩序带给孩子的是安全感。这种直线式思维看起来幼稚、任性,其实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孩子可以由此形成一种内在逻辑。如果孩子在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慢慢地脱离这种外在的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能力。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这些任性行为被父母误以为是不听话、没事找事,用批评、呵斥的方式压制孩子,就会破坏孩子的内在秩序,阻碍孩子追求完美的潜在意识,扼杀孩子的自律能力的发展。
  罗石梅: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我该做些什么?
  宋荃:首先,您要有足够的耐心,接纳孩子的任性。这一时期的孩子,语言发展尚不完全,通常会用哭闹来表示不满。这时需要您引导孩子理清想法,也可能要猜测孩子的想法。
  其次,您要尽可能地提供有秩序感的生活环境。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也可以增加有趣又好玩的生活儀式感。比如,孩子在固定的餐椅上吃饭,有属于自己的可爱小餐具;晚上固定时间上床听睡前故事;早上固定时间起床,播放固定的起床音乐;等等。家庭生活的秩序化会让孩子得到安全和满足。
  再次,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俗话说“趁热打铁”,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相对更容易。比如,垃圾扔进纸篓里,自己的衣被自己整理,醒来睡前都刷牙,自己鞋袜自己洗,每件事情要做完,玩具玩完要归位……家长引导孩子形成一套固定程序,即便孩子的动作有些笨拙,也要耐心等待,最终会形成好习惯。
  父母是最好榜样
  潘玉清(8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已经过了秩序敏感期,再培养他的自律能力是不是晚了?
  主持人:刚才宋博士讲过了,7~12岁是“正在凝固的水泥期”,不晚,不过也不能再晚了。
  姚建勤(12岁男孩的妈妈):那就请宋博士快说说,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宋荃:最好的培养方法是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孩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模仿,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有样学样。如果父母下班了就懒散地躺在沙发上无聊地刷手机,这时提醒孩子关掉电视去做作业,恐怕孩子不会情愿服从。孩子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父母就是他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懂得自律,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心领神会,并奉之为自然准则,最终通过模仿和学习,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主持人:从孩子的立场来看,没有任何“言教”能胜过“身教”。在自律这件事上,尤其如此。
  宋荃:没错!“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试想,一个从来不读书、整天打麻将的父母反复叮嘱孩子“你要发奋学习,不要总惦记着玩”,有说服力吗?没有,而且令人厌烦。孩子会在心里说:“你整天惦记着玩,有什么资格说我?”相反,如果父母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经常给孩子讲精彩的故事,分享人生经验,对孩子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你正是读书的年龄,别偷懒。”孩子是不是很服气?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本身的自律。
  姚建勤:对于四五十岁的父母来说,做到自律可不容易啊!
  宋荃:要求父母自律,并不是要求父母达到“神”或“机器人”的程度,而是说要有约束自己的意识,始终不放弃追求自律的努力。也就是说,强调过程,不苛求结果。父母追求自律的过程,其实也是与孩子携手成长的过程,更是营造家风的过程。
  自律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不断学习和训练才能增强。父母与孩子一起培养自律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父母与孩子一起玩游戏,眼睛盯着一个目标,看谁盯的时间长,就是一种自律训练。另外,制订计划、监督执行、定期总结、适当调整等,都非常适合家庭事务。这样的活动既能培养父母和孩子的自律能力,又能增进亲子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唐代大诗人杜甫漂泊到四川后,住在草堂,他的好朋友、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前去拜访。两人意外相逢,很是高兴,杜甫当下就拿出酒来,吩咐家人设宴招待。  可是,当时杜甫家里很穷,他的妻子在家里找了半天,仅仅找出了两个鸡蛋和一棵小葱,其他什么也没有。于是夫妻二人一商量,用这些东西,竟然做出了四道别有风味的下酒菜。  到底是哪四道菜呢?  第一道菜上来了,杜甫十分热情地举起筷子,对岑参说:“朋友,请品尝吧!
【摘 要】有效联结新旧信息,是阅读能力构建的核心。课堂上教师可先找准文本中能触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关联点,再从文本内联结、跨文本联结、超文本联结三个维度展开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评价鉴赏、迁移运用的能力,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联结策略;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有效联结新旧信息,是阅读能力构建的核心
表弟来了,一场争夺战也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表弟有着一张胖嘟嘟的脸蛋,就像一个小皮球,“肉感”十足,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捏捏。  老爸出场了。一向小气的老爸,从口袋里掏出了两张百元大钞。我这个“钱串子”一看两眼放光,心想:哎呀呀,这是咋了?天和地怎么交换了位置,老爸怎么掏钱啦?百年难得一见的奇观呀!  我不停绕着老爸转,心想:这是要去吃大餐,还是要给我买礼物?是发慈悲了要给我零花钱了吧?谁知,老爸理都
【摘 要】《花瓣飘香》一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在情感表达上较为含蓄。要突破该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可抓住课文标题,围绕“何为花香”“何处留香”“何以飘香”三个关键点,循序渐进地深挖文本内涵,让学生感受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之处。  【关键词】备课 花香 阅读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小女孩给生病的母亲送花瓣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的孝顺和
【摘 要】解读《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时,可以将这篇课文和原著链接起来,以此感受这个童话故事的奇妙,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做好铺垫。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奇妙,实现“篇”“本”联读,深入体会人物形象,品味和积累文本语言,最终能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关键词】联读;整本书;童话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奇妙的童话”
【摘 要】好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过程。以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关联义项,识字学词”“深化探索,阅读实践”“拓展练习,多元表达”等方式,优化学习活动,努力做到思维发展与保持趣味并重,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习活动;思维能力  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
【摘 要】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是一个“整合—分散—聯动”的过程。首先,通过整合单元信息,确定整体习作目标,在教学中分解并落实具体的写作训练要求;其次,在分散练笔中,对接单元课文,寻求读写结合点,实施多样化的练写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最后,通过与课外阅读、口语交际、交流平台、综合性学习等联动,实现单元整体融通,提高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  【关键词】单元整体观 习作教学 读写结合 综
群文阅读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标志着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然而目前群文阅读的方法比较混乱,有的教师称其为对比阅读,有的教师称其为比较阅读,有的教师将两种阅读掺杂运用,以为“对比”与“比较”没有区别。一线教师反应强烈:到底采用什么方法阅读?这是亟待讨论解决的问题。笔者针对现状,结合有关课例,谈几点拙见。若有错误,请名师专家指正。  一、对比策略的不适合  对比策略运用的代表作当属福建黄黎明
这样与孩子聊天你有吗  爸爸妈妈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家,觉得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可是对孩子的关怀也不能落下,于是把孩子叫过来问作业做好了没、今天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各位爸爸妈妈,你们是否每天都和孩子进行这样的交流呢?我们看看下面这三个情景。  情景一  妈妈:宝贝,你想吃什么?  儿子:随便啦。  妈妈:到底吃什么?我给你做呀。  儿子:随便吃就行了。  妈妈:随便随便,就知道说随便,这个随便怎么做
我的家乡在无锡。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水蜜桃。(开门见山地点题,并总领全文)  春天来到了,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人间。平时没精打采的水蜜桃树,也变得精神十足。(巧用拟人句,把水蜜桃树写得很有生气)  桃树的枝条上有规律地排列着花眼。渐渐地,花眼变青了,变粗了。转眼间,花眼成了花骨朵。以后下了一场春雨,花骨朵就成了花蕾。这花蕾,好像是给春姑娘挂上了红宝石。不久,花蕾就绽开了笑脸。她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