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来源 :科教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生活、教育、心理和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学校应如何来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
  【关键词】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问题;关爱
  【中图分类号】G33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99-01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少年儿童由此诞生了。因此,近年来,“留守少年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留守少年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少年儿童生活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少年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二、留守少年儿童教育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少年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父母亲情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很少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三、留守少年儿童心理问题
  由于缺少亲情,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少年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
  四、留守少年儿童道德行为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少年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少年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如何关爱“留守少年儿童”。通过我们多年的经验,我们认为解决留守少年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
  1、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每期开学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少年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少年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对留守少年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少年儿童患病时,帮护教师要及时送到医院诊治,悉心照料。生活辅导老师要经常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少年儿童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2、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少年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少年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少年儿童”谈心一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少年儿童”还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的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3、注重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少年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少年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开设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少年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少年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留守少年儿童”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
  总之,留守少年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做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去解决。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218.2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79-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思考,许多老师认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  我认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语文教育活动,更是一门情感培养的艺术。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中等职业学习时期,学生处于情感培养的关键期,此时强调学习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十分必要。  【关键词】语文;客观主体;情感教学;魅力  【中图分类号】G536.4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86-01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
期刊
【摘要】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是一份宝贵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英国诗人安诺德说过:“一时代最完美确切之解释须向其时之诗中求之,因诗之为物,乃人类心力之精华所构成也。”同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322.8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69-02  0、引言  在物理学力学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诸如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平衡到不平衡,或由不平衡到平衡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乍看起来不好处理,学生往往会犯难。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临界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受力并了解力和运动的关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12.5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92-01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静态的文本,仿佛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蕴藏着历史的痕迹、文化的烙印、生命的智慧。我们的阅读课堂不能仅仅悬浮于文本的表层,不能用简单的“是什么”“怎么样”来机械地处理文本。语文教师要把握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作者深邃的思想、精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学好历史的方法,在课堂学习、教材阅读,总结记忆方法和复习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旧人教版;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6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82-02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其原因是没有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95-01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是教育的出发点,离开培育人这一点,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而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将培养理念化和理想化的人才作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中规中矩”的状态,缺乏利于个性发
期刊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它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就五个方面谈了课堂导入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导入;语文教学;注意力;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96-01  苏霍姆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84-01    生物新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并且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与价值感唤醒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93-01  别人的孩子,我的学生;我的孩子,别人的学生。在我孩子未上学之前,我已经担任了近10年的班主任工作,在这期间,为了镇住一些“调皮”学生,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气势。说起学生来毫不嘴软,伤害了学生的感情、自尊,却浑然不知。有时听到私下里互传“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