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创设更好的经营发展环境。
贸易便利化是指通过程序和手续的简化、适用法律和规定的协调、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和改善,为国际贸易交易创造一个协调的、透明的、可预见的环境。其基本精神是简化和协调贸易程序,加速要素跨境的流通。
良好的营商环境为贸易投资便利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贸易投资便利化则是构建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营商环境是企业投资兴业的土壤,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9年的第46位,提升到2020年的第31位,连续两年成为营商环境提升最快的十大经济体之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称,2020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2120亿美元,超过美国(1770亿美元),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第一大目的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急速下降,2020年仅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而中国得益于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及诸多行业加速开放,经济迅速恢复增长,成为少数逆势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对外资外贸吸引力的持续增加,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更为现实的目的地。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0263家,同比增长47.8%;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4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9.2%。实践表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不断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仍需继续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
对标国际先进,协同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发展。
一个地区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湖北以打造贸易投资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举全省之力打响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持久战,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实打实、硬碰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201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据其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武汉入列全国15个标杆城市“光荣榜”,在获得用水用气、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方面入选全国以评促改最佳实践案例“经验集”;襄阳市区域性统一评价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宣传推广。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入选湖北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的有武汉、襄阳、宜昌、恩施、十堰、荆门等6市,这些城市先行一步,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促进湖北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各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还需按照全省“一盘棋”“同步走”的要求做出更大努力。
不断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全面促进湖北贸易投资高质量发展。
贸促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经贸界的重要纽带及境内外工商界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在建设良好营商环境、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应为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一)立足本职、代言工商,做营商环境建设的推动者。
贸促会连接政企、衔接内外、对接供需,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贸易投资促进、商事法律服务、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三条业务主线,在政策宣介、建言献策、办展办会、培训咨询、纠纷解决、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数字化服务,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为重点,努力营造良好国际国内营商环境,促进湖北外貿投资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中国贸促会(湖北)营商环境监测中心正式揭牌。湖北省贸促会将扎实做好本职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各市州、各县区的中心、站、点三级监测体系,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加强企业调研,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搭建政企对话平台、推动解决企业合理诉求,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服务湖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二)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做外贸主体做大做强的服务者。
紧紧围绕湖北省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需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欧盟、日韩等经贸合作。加强与使领馆、商协会、华人华侨、外企等常态化机制化联系,及时收集发布重点市场法律政策、供求信息等,精准配对,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质量和结构,深挖传统市场潜力、拓展新兴市场空间,实现多元化市场经营,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积极承接境外商协会等经贸机构来鄂政策宣介、项目洽谈等活动,为企业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先进技术引进等牵线搭桥。

优化商事综合服务链条,加强商事文件认证质量管理,继续实行“非接触、不见面”服务模式,提高商事认证业务信息化平台全流程工作效率。做好17个自贸协定项下优惠原产地规则的使用,提升企业利用RCEP政策工具的能力。充分发挥中国贸促会湖北调解中心、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湖北分会的作用,提供就近优质化服务。组织海外投资建设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等法律培训和论坛,提供法律咨询、顾问、经贸摩擦应对等法律援助手段,为企业保驾护航。
(三)牵线搭桥、资源共享,做贸易投资合作品牌的打造者。
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区域战略合作,以贸促系统牵引湖北与区域各省市商品、技术、资金等的高质量供求对接,促进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推动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聚合国家贸促会391个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74个地方联络办公室等覆盖全球的“朋友圈”和业务资源,为湖北建立更广泛的对外合作机制,更多元的工商交流平台,精准高效地推介湖北、对接供需、开展合作,促进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挥湖北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的独特优势,依托国家贸促会在会展方面资源多、实力强、经验足的优势,培育差异化、国际化、高质量的特色会展品牌,融合线上线下办展新模式,助力企业“云洽谈”“云签约”,发挥会展1:9的带动效应,聚资源、聚要素、聚人气,为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注入新活力。
(第一作者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北省委员会主任;第二作者单位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北省委员会办公室)
贸易便利化是指通过程序和手续的简化、适用法律和规定的协调、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和改善,为国际贸易交易创造一个协调的、透明的、可预见的环境。其基本精神是简化和协调贸易程序,加速要素跨境的流通。
良好的营商环境为贸易投资便利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贸易投资便利化则是构建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营商环境是企业投资兴业的土壤,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9年的第46位,提升到2020年的第31位,连续两年成为营商环境提升最快的十大经济体之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称,2020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2120亿美元,超过美国(1770亿美元),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第一大目的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急速下降,2020年仅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而中国得益于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及诸多行业加速开放,经济迅速恢复增长,成为少数逆势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对外资外贸吸引力的持续增加,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更为现实的目的地。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0263家,同比增长47.8%;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4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9.2%。实践表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不断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仍需继续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
对标国际先进,协同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发展。
一个地区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湖北以打造贸易投资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举全省之力打响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持久战,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实打实、硬碰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201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据其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武汉入列全国15个标杆城市“光荣榜”,在获得用水用气、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方面入选全国以评促改最佳实践案例“经验集”;襄阳市区域性统一评价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宣传推广。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入选湖北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的有武汉、襄阳、宜昌、恩施、十堰、荆门等6市,这些城市先行一步,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促进湖北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各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还需按照全省“一盘棋”“同步走”的要求做出更大努力。
不断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全面促进湖北贸易投资高质量发展。
贸促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经贸界的重要纽带及境内外工商界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在建设良好营商环境、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应为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一)立足本职、代言工商,做营商环境建设的推动者。
贸促会连接政企、衔接内外、对接供需,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贸易投资促进、商事法律服务、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三条业务主线,在政策宣介、建言献策、办展办会、培训咨询、纠纷解决、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数字化服务,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为重点,努力营造良好国际国内营商环境,促进湖北外貿投资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中国贸促会(湖北)营商环境监测中心正式揭牌。湖北省贸促会将扎实做好本职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各市州、各县区的中心、站、点三级监测体系,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加强企业调研,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搭建政企对话平台、推动解决企业合理诉求,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服务湖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二)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做外贸主体做大做强的服务者。
紧紧围绕湖北省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需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欧盟、日韩等经贸合作。加强与使领馆、商协会、华人华侨、外企等常态化机制化联系,及时收集发布重点市场法律政策、供求信息等,精准配对,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质量和结构,深挖传统市场潜力、拓展新兴市场空间,实现多元化市场经营,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积极承接境外商协会等经贸机构来鄂政策宣介、项目洽谈等活动,为企业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先进技术引进等牵线搭桥。

优化商事综合服务链条,加强商事文件认证质量管理,继续实行“非接触、不见面”服务模式,提高商事认证业务信息化平台全流程工作效率。做好17个自贸协定项下优惠原产地规则的使用,提升企业利用RCEP政策工具的能力。充分发挥中国贸促会湖北调解中心、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湖北分会的作用,提供就近优质化服务。组织海外投资建设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等法律培训和论坛,提供法律咨询、顾问、经贸摩擦应对等法律援助手段,为企业保驾护航。
(三)牵线搭桥、资源共享,做贸易投资合作品牌的打造者。
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区域战略合作,以贸促系统牵引湖北与区域各省市商品、技术、资金等的高质量供求对接,促进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推动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聚合国家贸促会391个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74个地方联络办公室等覆盖全球的“朋友圈”和业务资源,为湖北建立更广泛的对外合作机制,更多元的工商交流平台,精准高效地推介湖北、对接供需、开展合作,促进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挥湖北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的独特优势,依托国家贸促会在会展方面资源多、实力强、经验足的优势,培育差异化、国际化、高质量的特色会展品牌,融合线上线下办展新模式,助力企业“云洽谈”“云签约”,发挥会展1:9的带动效应,聚资源、聚要素、聚人气,为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注入新活力。
(第一作者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北省委员会主任;第二作者单位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北省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