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及感想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培基小学 福建 泉州 362200)
  摘 要: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程。它可以规范学校日常管理、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单元、改进管理方式,确保管理高效、准确、到位,提升学校工作开展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形成带动学校良性发展的健康机制。
  关键词:学校管理;精细化;认识感想
  聚沙成塔,攒木成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着成败,精益求精才能铸就未来。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它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要成为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苦心孤诣,精心经营是任何一个管理者在关注过程,采撷成果前经历的磨砺。学校管理者应是工作中的有“心”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精心做好每一件事,才“一切皆有可能”。怎样才能使我校的精细化管理产生更多的效益呢?感想如下:
  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程。它可以规范学校日常管理、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单元、改进管理方式,确保管理高效、准确、到位,提升学校工作开展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形成带动学校良性发展的健康机制。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每位教职工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尽心尽职,把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用心做好,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抓住不落实的人,落实不落实的事”。这样一来就能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的做好。
  建立完善的考核管理机制、细化教职工管理制度,修订完善学校各种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加大对工作业绩、工作量、出勤、常规工作等方面的考核力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度化,工作目标具体,检查反馈程序明确,量化考核科学、合理。
  全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校本培训为主要途径,使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名师培养工程”,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师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使教学骨干不断出现,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
  坚持“校务公开制度”。每学期至少举行三次校务公开两组成员会,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决策、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通过校务公开两组成员会解决。实施民主管理,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以教学为中心,落实常规教学精细化管理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的明确必须做到精细,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方能取得最大的效益。以人为本,逐步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抓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工作。抓课堂教学精细化管理。抓教师习题的精选,增强课堂指导的针对性。抓学生作业的精心布置。布置作业要体现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只有用心,才能更好地發现问题。效率的提高源于问题的解决,而管理工作事倍功半往往是不能准确、及时发现学校管理中存在的疏漏、不足。学校管理无小事,事事都可出问题。当管理者成为“睁眼瞎”,在实施管理制定决策时难以避免“盲人摸象”或“梦里看花雾里望月”的情形,让管理工作成为“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捡了西瓜丢了芝麻”。毕竟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啊!
  只有用心,才能自发产生责任意识和爱心。没有责任办不好学校,没有爱心办不好教育。在学校管理者的胸中,责任应与爱同住。在管理工作中,没有一件事不值得去做,也没有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山一样的责任重担扛在每个管理者的肩头。缺乏责任意识,危害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所学校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学校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学生,关爱是联结彼此心灵的唯一桥梁。当爱心成为一个学校管理者身上的稀缺无素时,他得不到教师的尊敬与拥戴,更不要再奢求教师把爱心的灯传递下去照亮学生。学生年龄尚幼,心灵脆弱,关爱是他们受教育过程中必需的氧气,缺乏爱的管理必将导致学生灵魂的窒息。
  管理出成绩,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在今后的学校管理中,一定要更新观念,强化管理,以精细化管理,使学校稳步前进。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当我们真正把学校管理工作做实做精做细,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必将迎来教育的艳阳天。
其他文献
(黔西县观音洞镇高坡小学 贵州 黔西 551502)  摘 要:在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成绩两级分化现象,产生了一批的“英语学困生”。设法转化学困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农村初中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转化学困生行之有效的方法,供一线教师参考。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有效策略  “学困生”是学校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
期刊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摘 要:数字艺术是现在广泛应用的技术,各类工作中都会应用到,所以,数字艺术的设计是很重要的,是关乎社会各个领域能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数字艺术是基于数字内容进行的数字处理,可以运用到的领域比较广,而且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经济效果都是很可观的。所以,本文就从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领域与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字艺术设计;应用领域;未
期刊
(成都市實验外国语学习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当前中学英语课堂忽略对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心智需求出发,中学英语教学中应该融入并渗透情感智力的培养。通过对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考虑他人感受的三阶段教学模式的探究,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关键词:情商;课堂教学;学习兴趣;自我意识;自我控制  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建设中国特色
期刊
(宁夏海原县贾塘中学 宁夏 海原 755200)  摘 要: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全国教育战线上逐渐深入,但大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开展,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点缀而已,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怎么才能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我们服务,是我们目前要好好研
期刊
(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高级中学 浙江 苍南 325800)  摘 要: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最終目标,即人的主体得到完善,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更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如何克服现行的学校体育教育弊端,迅速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学校体育界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线
期刊
(1.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研究生三队 江苏 南京 210045 2.中国人民解放军78123部队 江苏 南京 210045)  摘 要:习主席指出,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盘活军事人力资源,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和军事职业教育是培养军队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对象、方式和效果上,要充分发挥三者优势,联动三位一体培养体系,阶梯互补,联管联动,全面提高新型军事人才能
期刊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 广东 增城 511300)  摘 要:翻译是日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如何的培养与提高翻译能力对于每一个学习日语的人来说都十分重要。要想做好日语翻译,必须首先具备相当的日语语言能力、较高的母语水平等前提条件,其次要掌握灵活的翻译技巧是,最后要注意日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日语翻译的效果。  关键词:前提条件;基本技巧;注意事项  一、日语翻
期刊
(宁夏海原县贾塘中学 宁夏 海原 755200)  摘 要:计算器、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使学生利用教育技术学习数学内容成为可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高度和谐、自然地有机融合。但由于对具体内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探
期刊
(新疆工业经济学校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在中职学校的专业技能训练中,德育内容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的科目较多,内容难度大,导致一些基础偏差的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技能训练时,时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他们热爱本专业,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就中职学校专业技能训练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职;德育;专业
期刊
(巴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新疆 库尔勒 841000)  摘 要:时代不断的发展前进,技术逐步提升,使得档案创新服务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路线。档案工作是为了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服务的关键环节,要根据国家当下的情况,与时俱进,并且可以基于现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可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逐步提升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以此为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每一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都要认真思考这一问。本文从档案工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