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史视野下的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新探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kb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历来被学界视为传统史学义理转向过程中的圭臬之作,影响深远。现有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其体例与思想的阐发,而忽略了其典范地位的建构性质。换言之,印刷、阅读等文本的传播、接受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消费,也是一种再生产和建构的过程。南宋时,《纲目》刊布后,其定位尚处于游移状态。一方面,《纲目》被纳入"通鉴学"体系,以羽翼《通鉴》而存在。这种形象的塑造,并没有触动时人观念中《通鉴》因中兴编年而尊享仅次于《春秋》的地位。另一方面,《纲目》又被认为回归《春秋》劝惩之法,几与《春秋》争辉。此类认知建构,已隐然有《纲目》取代《通鉴》原有地位之势。这两种并存的认知,经历宋末元初正统论的讨论,被进一步选择,其中《纲目》归于"通鉴学"的认知逐渐被过滤。史学系谱内的秩序也得到一次较大的变动。《通鉴》被视为"鲁国旧史",《纲目》则贵为拟《春秋》的"史中经",此后仿从、阐释《纲目》,蔚然成风。
其他文献
液体疗法是住院病人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但输液过程中易出现换瓶不及时或液体输毕未及时拔针现象,而造成回血堵针等弊端.鉴此,笔者于1998年研制成输液完毕提示仪(下称提示仪)
为了解上田法对脑瘫患儿坐位功能改善情况,将5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采用上田法治疗,对照组采用Vojta等法治疗,疗程均为25~30 d。结果观察组坐位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
为探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对510例次输血进行了调查.结果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为10.20%(52/510),其中发热反应率占84.62%(44/52),过敏反应率占15.38%(8/52);反应发
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孩子患病期间家长的焦虑程度高低,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还会影响患儿的情绪,以及患儿的救治和康复[1].为此,笔者对83名急重症患儿家长进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