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中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杂交中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具有省工省时、节本增产增收作用,是农机与农艺双适应的一项系统技术,育秧是机插推广的关键环节。通过对该项技术中的适宜机插品种选择、适宜播种量确定、秧龄弹性控制、机插秧适宜移栽密度及大田管理技术等进行研究,以期推广应用该项技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指导。
  关键词:机插;平衡栽培;应用;推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102-02
  霍邱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水稻是霍邱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水稻面积13.3万hm2,水稻年总产达100万t以上,占全县粮食总产65%。霍邱水稻以杂交中籼稻为主,前茬作物为油菜或小麦,2013年实现水稻种植面积13.5万hm2。但霍邱水稻生产移栽环节手工插秧具有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且移栽基本苗不能保证,故造成成本增加,单产持续徘徊不前,水稻生产的比较效益不高。而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是解决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技术,是实现水稻精准栽培、高产高效节本栽培的重要手段之一。2009年始,我县开始研究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到2013年全县机插面积达4.3万hm2。
  1 杂交中稻机插关键技术的研究
  常规水稻机插技术介绍较多,但杂交中稻机插技术介绍较少,同时因地理位置、土壤气候、栽培习惯、种植模式等不尽相同,为此结合我县县情,开展了杂交中稻机插平衡栽培关键性系列技术的研究,为我县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1 机插品种的筛选与应用
  1.1.1 开展油菜茬杂交中稻机插秧品种筛选试验 通过该项试验筛选出适合我县种植的春闲田、油菜茬机插品种,如皖稻153、两优0293、徽两优6号、广两优1128等高产优质耐肥抗倒伏能力较强、生育期适中的品种(组合)。
  1.1.2 开展麦茬杂交中稻机插秧品种筛选试验 麦茬稻移栽劳力紧张,天气炎热,应是机插秧推广的重点。但由于机插秧秧龄短,播期推迟,抽穗扬花期易遇后期低温气候,结实率降低,从而降低产量。为此我们开展了麦茬机插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合我县麦茬机插秧品种。如新两优1671、扬两优013。两品种(组合)在我县迟播可于5月30日,6月19日移栽,抽穗期分别在8月24日、30日,成熟期分别为9月27日、10月3日,结实率在85%以上,产量水平较好,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适宜做麦茬机插品种推广。
  杂交中稻机插品种选择原则:首先是耐肥抗倒伏能力较强,其次是同等条件下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
  1.2 杂交中稻机插育秧播种密度的研究 杂交中稻机插秧育秧播种适宜密度多大,与品种千粒重有关,播种量太少,育秧盘根差,机插时漏插率高;播种量太多,用种量增加,成本提高,推广该项技术较难。为此我们开展了机插育秧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千粒重25g左右,播种量以干种70~75g/盘为宜,如新两优6号、丰两优1号。千粒重20g左右时,播种量干种以50g/盘为宜,如Y两优1号。
  1.3 杂交中稻机插秧秧龄弹性控制研究 机械化插秧中的秧秧龄弹性较小,适栽期较短,最佳秧龄弹性只有7d左右。在最佳秧龄弹性之内,受茬口、水源、时间等因素限制;秧龄太短,盘根差,机插后,效果差;秧龄太长,株型较高,漏插率高,造成减产,故机械插秧受秧龄弹性限制是推广机械插秧中的一个难点,已成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瓶颈。通过在营养土中加壮秧剂(0.6%福·甲霜粉剂),营养土配制以100kg稻田表土加0.5kg0.6%福·甲霜粉剂,使秧龄控制在20~35d,秧苗高度在9.7~16.5cm,较适合机插,适栽期由7d增加到15d,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1]。
  1.4 机插秧育秧方式研究 传统机插秧育秧技术有软盘育秧技术、硬盘育秧技术、双膜育秧技术。但软、硬盘育秧具有投资大,成本高,双膜育秧具有切块费工,切块成型标准难掌握、边角碎料较多,种、肥、土浪费等缺点。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研究出了适宜机插、培育壮秧、操作方便的低成本的简便易行的育秧方法。把它称为“标准模架育秧”,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具有成本低,投资少。该方法较软盘育秧每hm2节约41%费用,较硬盘育秧每hm2节约90%费用。操作简单,管理方便。首先是由于标准模架已固定成型,在模架框内铺土、播种、盖土范围较大,易操作。其次,有利于分畦定量播种、施肥、施药。再次,模架内径宽度为标准宽58cm,切块方便,易达到成型标准。秧板利用率高。该法育秧与双膜育秧相比,无边角碎料,不浪费种子及营养土,利用率达100%。拆卸方便,多次使用。标准模架用木榫或铁钉相连,拆卸方便,易保管储存,可多次使用[2]。
  1.5 开展机插无土基质育秧技术试验 随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快速发展,工厂化育秧面积越来越大,但工厂化育秧存在取土难、培肥难等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水稻无土育秧基质试验。无土基质为江苏连云港恒奥达育秧基质。通过试验初步认为其优点为:苗齐苗壮,出苗速度快,秧苗素质好;盘根强,容重轻,易于机械化作业。但由于无土,也存在易漂秧,成本较高等弊端。因此我们将盖籽基质改为土,既解决了基质轻易飘秧的弊端,又克服了取土难成本高的缺点。
  1.6 杂交中稻机插密度与氮肥运筹管理技术研究 为了探索杂交中稻在不同移栽密度条件下,氮肥运筹与产量关系,开展了该项试验研究。初步证明,在行株距为30cm×16cm时,氮肥总量以15.41kg/667m2产量最高。施肥方法为基肥4.6kg/667m2,促蘖肥2.3kg/667㎡,最高分蘖期1.61kg/667m2,穗前35d2.3kg/667m2,穗前18d4.6kg/667m2。在行株距为30cm×21cm时,氮肥总量以17.02kg/667㎡产量最高。施肥方法为基肥4.6kg/667m2,促蘖4.6kgkg/667m2,最高分蘖期1.61kg/667m2,穗前35d1.61kg/667m2,穗前18d4.3kg/667m2。施肥方法应前期施足基肥,重施、分次追施分蘖肥,促进早生快发;中期巧施促花肥、稳施保花肥,减少无效分蘖,促进分蘖成穗。   1.7 机插杂交中稻移栽密度与化控技术研究 水稻机插秧易倒伏是机插秧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探索机插秧密度与倒伏关系,我们开展了机插杂交中稻移栽密度与化控技术研究。通过试验初步证明:在不同移栽密度下,二甲四氯具有降低基部节间长度,增加宽度,抗倒伏作用;其中以移栽密度为30cm×21cm,用200mL/667m2药剂处理产量最高,达显著性差异水平[3]。
  1.8 杂交中稻机插平衡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机械化插秧具有劳动效率高,成本低,能保证移栽密度,是实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高产高效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用Y两优1号水稻品种进行水稻机械化插秧示范,获得了680kg/667m2产量。为机插平衡高产栽培提供了典型示范,通过示范辐射带动该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4]。
  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霍邱推广的成效
  近年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在霍邱县发展较快,2010年,霍邱县长集镇新建秧盘厂1个,该厂可生产软、硬盘,保证了本县内机械插秧育秧需要。至2013年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 200万元,先后改建扩建标准化育秧工厂60座,全县已拥有各式插秧机1 000多台,机插秧面积每年以0.5万hm2的速度递增。2013年全县推广机械化插秧面积4.3hm2。初步调查机插秧较手插秧节约成本50元左右/667m2,大面积机插秧增加了移栽密度,提高了有效穗,增加产量25kg/667m2以上,故机插秧较手插秧可实现节本增产增效115元/667m2以上。全年可实现节本增产增效0.75亿元。
  3 主要做法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广工作,连续5a把该项技术推广作为一项“示范工程”来抓。成立了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农机、财政等部门、水稻主产区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把该项工作作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作为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制定了《霍邱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广工程实施方案》,在人力、财力、组织、政策、技术、服务上给予充分保障。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广工程列为农业农村工作主要考核内容,对示范推广先进乡镇予以表彰。
  3.2 示范引导,促进推广 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集成技术,集农机与农艺一体。首先以建基地抓示范为前提,稳扎稳打搞推广。2009年以来我县先后建立60座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集中资金、技术优势,保证育秧成功、机插秧成功,保证节本明显、增产明显。其次搞好现场观摩。在育秧、机插秧关键环节组织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乡镇、村干部、农技、农机人员现场观摩,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尝到甜头。第三,搞好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培训先行,为了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广工程进度,县农委利用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培训经费,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统一制定了“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流程模式图”,把技术要点编印成册,分发到农户,5a来累计培训180场次,培训人数达5万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6.5万份。通过培训,使受训人员掌握了育秧、机插及机械维修技术,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育秧、机插及机械维修服务推广队伍。对机插大户、农机大户、种田大户上门指导,全程跟踪服务,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广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全县已形成了以育秧工厂为示范场,辐射到种粮大户、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户,分户育秧遍地开花。
  3.3 加大投入,保证示范推广 几年来,县里累计安排专门资金逾2 000万元用于购机补贴,育秧工厂建设和机插秧推广补助。在国家种粮补贴的基础上,对机插秧示范户每667m2增加补贴20元,同时对机械插秧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王琼,蒋家昆、郭永生.机械化育插秧秧龄弹性控制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4).
  [2]蒋家昆,顾纪云,郭永生.水稻机械化插秧标准模架育秧技术研究[J].农技服务,2011(1).
  [3]李琴,蒋家昆.机插杂交中稻移栽密度与化控技术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3(09).
  [4]刘伟,王义俊,郭永生.水稻机械化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报告[J]. 安徽农学通报,2011(08).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概述了太湖县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并提出未来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改进方向,强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针对性时效性的信息,为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和农
基于以时间换空间的思路,开展了檫树林下混交柳杉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檫树6~8年生时通过间伐套种柳杉16年,N6、N7、N8林分林层结构比较合理。檫树胸径、树高、立木材积增
介绍了南平市延平区从"建立制度、强化监管、纠正问题"入手,多措并举,常抓不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我国电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全面展开。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新趋势的领导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得以兴起和不断发展。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整个社会对电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电力销售市场的扩大又刺激了整个电网建设的发展。在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是常用技术。本文从电网建
软件定义网络(SDN)由美国斯坦福大学Clean Slate研究组提出,SDN将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分离开来,转发平面由受控的转发设备构成,转发方式及业务逻辑由运行在控制面板上的控制应用所
架空输电线路作为电力系统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决定了整个电力系统是否具有安全性,稳定性以及运行可靠性。架空输电线路自身的接地方面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操作方面
加强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和设施配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整体能力,对于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
微课以其独特的形式、鲜明的特点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资源。中职学生生活和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借助微课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本文结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
以草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种子为材料,研究NaCl胁迫对其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NaCl对草决明种子萌发的抑制程度不同,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发芽势、发芽率、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