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及其生态伦理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wellerym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与自然都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和固有价值,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已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从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思想,都揭示了我们要保护自然,担负起生态道德代理人的职责,使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自然 价值 生态伦理 天人合一 协同进化 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现实自然界的关系,是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关系,是一种历史地变化着的以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为中介的价值关系。在现代社会,当人类文明的机理严重失调时,人类不应该再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改造,而应该加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思考,发现并科学地配置人类价值和非人类内在价值的关系,探讨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哲学概念、伦理意义、理智的代理者的基本素养、最终评价标准,以及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一、人对于自然的价值
  人类作为自然界本身的各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从自然界之外强加于自然界的外来的关系,是内生的。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切活动和关系的来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种人与现实自然界的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关系。人作为“能动的自然物”和“类的存在物”,他的感性就是一种能动的、自由的、现实的和直接的感性活动,人类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客观自然界成为人类世界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现实的自然界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
  人类与其他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人类能认识并发现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借助理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哲学反思;人类也能依据一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设定未来开发计划,并能借助科学技术知识和工业技术装备,主动地适应或改造自然环境。因此,人类是自然界高度进化的产物,即使不是所谓的万物之灵,也是地球生命系统的代言人。
  人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他们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的劳动改造自然界,创造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对象,赋予自然界以一种新的物质形式,不仅“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开始在物种关系方面使人从其他的物种中提升出来,使人成为价值主体。人类通过自己的生活活动和历史活动于其中的自然界留下人的“印记”,人类的自我意识得到了现实生活的确认,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世界。自然界就是一种被人的自我意识对象化了的可以享用的精神食粮。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中介,人如何创造世界,就怎样创造自己的生活。人类历史是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前提的,人的存在状况以及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变化应该从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变更来决定。历史是通过人们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来实现的,自然界以人的社会形式为中介成为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纽带,成为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总是要以历史地变化着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中介,人不是孤立的生命个体,他活动和享受,都是社会性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价值纽带和桥梁。
  人是精神的存在物,他应是自然界天生的守护者,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是无序的,自然物是“自在的”,又是在自然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的一环,人类产生后,人类生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的关系”,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赋予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实现了。
  二、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价值具有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工具价值是指其有用的功能,一事物有工具价值是因为它可用来达到某价值的目的而拥有其价值,工具价值不在于某物是什么更在于它可用来做什么。把自然物体当作“资源”即是把它们看做有工具价值,我们应当保护环境,因为它是人们可利用的最大的资源来源。还有许多环境方面的考虑也是基于环境的工具价值。但环境伦理更依赖于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一个物体有内在价值是指它本身有价值而非其可供使用的特征。这类事物的价值是内在的。说一个事物内在地有价值就是说它有对自己的善,这个善不依赖于外部因素。生命本身是具有内在价值的,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生命。但我们的环境因人类对环境内在价值的不尊重而退化,人类的行为破坏了我们发现的在于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所有的生命均有内在价值,“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是阻碍和毁灭生命。”自然本身无所谓善与恶,但我确信自然力量虽然有其破坏性,但自然界仍有善的存在,具有独立于人对自然的价值关系和评价之外的内在价值,其内在价值可给人类伦理以一基础,而著名的伦理学家施韦泽把其概括为“敬畏生命”。他说“日落时分的非洲,我们正在一群河马之间乘船逆流而上,在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一个念头,那就是要敬畏生命”!生命不是“中立的”,它是有价值的宇宙的“存在”,生命本身即善,它激起尊重并渴望尊重。
  自然对人类具有有用性,不仅是过去的人当代的人还有未来的人,而且,对于人来说自然的价值还包含精神的、文化的价值,自然给予人类身体的、精神的安慰,具有休闲养性式的价值,具有学术价值的自然物被指定为天然纪念物。人类对自然的道德关系也是价值关系的一种,自然是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础和母体,它具有“根本价值”,这个价值是对人类有意义的东西,和人类的生活和利益结合在一起。自然中的物种和个体分别具有这个价值。保护自然是对人类的义务,也是对自然的义务,人类把自然仅当作生活的资料和资源来对待是不行的,对自然的感激之情是觉悟到人类生活依赖于自然这样一个事实的的心情朴素表现。
  三、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
  人是“自然之子”,人不能脱离自然界生存,但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干预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广泛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已经遍布全球。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向世人展示了人类和地球上的生命未来走向灭绝的黯淡图景,引发了举世震惊的“环境革命”。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早已破坏,生态危机、资源问题已成为危及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焦点问题。生态伦理既重人又重自然,肯定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统一,吸取“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今的环境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早就认识到自然与人类不可分割的,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思想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类与天地万物同源、生命本质统一、人类与自已生存环境一体的直觉意识的基础之上,儒家以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为说,道家以“天地與我并生,而成物与我为一”为宗,佛家以“法界缘起”、“依正不二”为旨,都是把天地万物与人类看做一个整体的。这种中国古代的整体论哲学也通常被概括为“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乃是包括儒道文化在内,并以其为基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与最高境界”。它具体真切地把握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把先于人类产生的天地万物不仅当成可资利用的生活资源,也当成了一体相关的生命根源。
  三、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可持续发展之道
  人与自然协同进化论的学说是新世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其生态伦理的核心是一种建构性生态价值观。是在地球生物圈生态系统阐释的一种根据时空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由不同的生存单元映射的协同互补的多元进化价值观点。它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飞跃,对于理解自然和沟通人与自然的对话并确证生态伦理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规律。
  人与自然协同进化是对客观存在的生物与环境生态关系的规律性的反映,它是生态共同体的一般规律,是一般生态规律的特殊化,其本身就是仿效生物生态智慧,潜在对人类行为的要求,可以提升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规则。它指导我们正确地定位“一个地球,两个世界”的内在价值,对于人类世界的生存与发展而言,非人类世界的可持续是根基。没有非人类世界稳态的生态关系就不可能有人类世界的可持续价值。在非人类世界的生物圈中,包含着众多的生态系统,关联着多种多样的生物要素和无机环境要素,构成错综复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维持着物种的生生不息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善。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任一生物的存在,既是自在又是利他在的,可以说任一生物的存在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而且,物种与群落、群落与生态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与地球生态系统整体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任一物种都占有特定的生态位,扮演系统整体赋予的角色。人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必须关注生物圈整体对人类行为的选择和制约,尊重生物间、物种间及生态系统间的“协同性质”规律,人也是生物圈中的一种动物种,人也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人要生存,就要把自己置于生物圈的相互储存的关联网络中,在维护自身利益、谋取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对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为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人类应该主动地运用这种既利己又利他的生态伦理的生存智慧,主动地限制自身的利益,承担起生物圈赋予人类对其他生物的责任,实践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价值。
  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是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对话、交流和协商为特征的明智地利用自然,并创造自我保护与生物圈保护生存条件的伦理。作为生态道德代理者的理智的人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唤醒个人对其盲目开发自然的行为后果负责的生态意识。培养生态价值观、生态权力观和生态利益观,培育热爱自然的生态道德情感,养成生态道德习惯,开发尊重和热爱自然的个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确立“自然界最懂得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信念和行为规范,形成群体生态道德舆论,激发个体实践者生态良心发现。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尊重生命共同体,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其他特种的生存,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而不是挥霍和破坏它们。道德代理者应该力争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保护地球的活力和生物多样性,最低限度地耗用不可更新的资源,使人类发展保持在地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改变人们对自然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在国际环境治理方面开展全球合作,关心、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同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健康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识,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伦理基础,它为人类所接受并实践对整个人类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叶平:回归自然——新世纪的生态伦理[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法]阿乐卡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陳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刘可风:伦理学原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美]戴斯·贾丁斯著:环境伦理学[M],林官明 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倪瑞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其他文献
钼都利豪建筑以它流畅的线条、明快的色彩、贵重的金属质感、优美的整体造型、五星级的高贵品质以及“用心极致,以客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城市空间,把自身文化与服务理念以建筑
2001年公布的《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使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正式确立,从而得以对民事主体遭受的精神损害予以救济。但仍存在不足,还需要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精神损害
昭苏县夏塔乡至夏塔温泉的公路建设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目前路基建设已经全部完工,在全程30公里长的公路修建过程中未伐一棵树,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作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孵化的机构建设十分常见,但对于人才孵化工作本身而言,在高校中的开展更有利于人才培养与输送。本文对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建设动漫人才孵化
这次由自治区绿化委员会和自治区林业厅在阿克苏召开的“推广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经验现场会”,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区农村改革,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促使大农业向着经
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财
问题不在于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不称职.而在于他不称职得如此离谱.毕竟,不胜其职是司空见惯的事.即使是在重要的岗位上也是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到了今天,还有这么多人没有看
中国古代养生延寿的流派很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派:以孔子为代表的动静结合派;以吕氏为代表的动养派;以老庄为代表的静养派。主张静养的老子认为:“人生有期,百年为低,节护
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人的过程,可理解为一个特殊的系统工程。构成教学系统工程主干系统,无疑是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和采取的教学手段。欲使主干系统有效地产生积极作用,重
定性空间推理在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单方面空间关系研究较多,多方面结合研究较少,这与实际应用需求不符.由于各类空间关系具有独立性,需要找到适当的理论将它们融合,目前对于拓扑、距离结合模型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针对缺乏基本关系可处理且易于在GIS系统中实现的模型等情况,提出了一种扩展拓扑关系模型BERCC.BERCC源于RCC理论,其主要思想是通过考虑缓存区之间的拓扑关系来提高模型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