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音乐欣赏课程会选择浓郁的民族风或者世界级的音乐作品进行聆听和教育,虽然这样的作品有着浓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情感,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选曲过于陈旧老套,无法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再加上部分世界级的音乐作品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没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就无法理解其魅力。所以音乐欣赏课程教育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革。
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和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往往照搬教材,没有创新,导致学生兴趣低下而无法进入到音乐欣赏的学习中去。纵观现代音乐领域,流行歌曲层出不穷,大街小巷也随处可见,所以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当下比较时尚的流行音乐。相反代表着民族文化的民族音乐或者世界音乐却没有广为流传,学生对此也十分陌生。这样一来,音乐欣赏教育也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了,所以音乐欣赏教育应转变教育方法,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入手,从学生关注的音乐领域中寻找音乐欣赏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流行音乐添加到音乐欣赏教育中,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手段,促进音乐欣赏教育的前进。
音乐欣赏课程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音乐认识的开端。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课程了解音乐带给人的享受,所以说音乐欣赏课程既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和重要手段,更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音乐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据调查,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教育过程中,相较于课本中的音乐作品,学生更加喜欢流行音乐。这是因为教材的选曲一般较为严肃、传统和陈旧,没有新鲜感,而流行音乐则相对轻快、活泼,符合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特点,也能激发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冒险的心理,再加上日益发达的传媒平台,使学生从更多途径接触到流行歌曲,且深入到学生的心理,也诞生了许多新生的名词,例如“偶像”“粉丝”等。更多的是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欢远远超过了教材选曲,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流行歌曲广为传唱。可见,将流行歌曲添加到学生音乐欣赏课程中,将大大促进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在思考是否能将流行歌曲带入课堂进行实践中来。不少教师担心将流行音乐添加到课堂教学中会改变原定的教学计划,减少教材内容的讲解。还有部分老师则直接忽略这一方法,严格按照大纲规定进行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可以尝试打破常规,把流行歌曲有选择地引进课堂,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流行音乐,例如《中华民谣》、《祝你平安》、《隐形的翅膀》、《蜗牛》等歌曲,这些歌曲的内容健康向上、歌词朗朗上口,而且旋律明快,受到了大多数中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做出正确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但必须强调的是,要达到新的课程标准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重要地位的培养,作为一种艺术,音乐是知识技能和艺术的有机统一,艺术是音乐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体现,技术是表现音乐的表现手段,也是为表现音乐的情感内涵服务的,只有将技术训练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才能表现完美的音乐艺术。
也就是说,音乐欣赏课就是将音乐中的技术训练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将技术训练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呢,又如何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呢?
导入流行音乐,提高课堂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中的那些有着深厚的背景知识和艺术内涵的经典音乐,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分钟是无法理解的。使得学生往往望而却步,敬而远之,这样一来,音乐欣赏的课堂教育也就没有什么结果。但如果将学生比较喜欢的流行歌曲放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由简单开始学起,在积累大量的音乐知识以后再去研究课本中的经典音乐作品,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台湾组合SHE的曲目《不想长大》中,加入了少许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曲调,周杰伦的《夜曲》选用的是肖邦E大调,这类型的歌曲不仅有着流行音乐的元素,也有着音乐艺术的深刻内涵。将其放在音乐欣赏教育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轻而易举的传播音乐艺术。以此类推,流行音乐的添加可以由简单向困难过渡。例如我国通俗歌手郭峰、刘欢、韦唯的作品中还加入了民族元素,也夹杂着更多的音乐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值得欣赏的作品,也能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流行音乐的特色在于迎合了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且乐器的相互搭配衍生了更多、更美的音色,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欢。虽然它没有经典音乐作品深厚的文化背景,但也有着与经典音乐一样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略到音乐艺术的优美意境和出神入化的配合技巧,但现代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选取过于枯燥,且难度较大,无法直接完成教育目的。所以将流行音乐添加到音乐欣赏课程中去,能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完成音乐欣赏教育。另外,温馨的教室环境布置、丰富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座位等均能够起到活跃音乐课堂气氛的效果,如黑板上画上一些跳动的音符、钢琴上放上一束美丽的小花、墙上悬挂音乐家的肖像或挂上一些常见的乐器等都能给音乐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要善于使用音乐教学语言,如音乐语言、有声语言、体态语言等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不同来编排不同的座位模式,如:三角形、半圆形、扇形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合理利用媒体工具,优化教学手段
辅助工具是音乐欣赏课程最基本的元素,像最早的磁带放映,到近现代的乐器演奏、多媒体播放等手段,都丰富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善了教学方法的枯燥和单调,而且通过对充满美感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综合信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欣赏《青藏高原》这一歌曲时,可用课件播放青藏高原的图片,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雄浑壮丽的高山、白雪皑皑的雪域高原、绵延起伏的青藏铁路等,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了青藏高原的独特魅力。再如在欣赏《梁祝》这一曲子时,让学生观看越剧《梁祝》的精彩片段和优美对白、精彩表演等,使学生通过了解剧情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现代化的工具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感受音乐,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使整个欣赏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即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也可以进一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风格特征,逐步提高欣赏品位和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使音乐欣赏成为学生的兴趣。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激活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音乐欣赏课程的教育目的不在于学生欣赏到了什么,而是在于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课堂上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鉴于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水平差异,设置不同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展现自己,敢于发表意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在讲解、示范的同时,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差异的分类指导,如对音高音色的分辨能力、节奏律动的感知能力、四肢的协调能力等。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各尽所长,各显其能。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认知,所以音乐欣赏课程的教育十分重要。但当前音乐欣赏教材的选曲过于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将流行音乐添加到音乐欣赏课程中,能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能动空间,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艺术系
编校:武 琼
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和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往往照搬教材,没有创新,导致学生兴趣低下而无法进入到音乐欣赏的学习中去。纵观现代音乐领域,流行歌曲层出不穷,大街小巷也随处可见,所以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当下比较时尚的流行音乐。相反代表着民族文化的民族音乐或者世界音乐却没有广为流传,学生对此也十分陌生。这样一来,音乐欣赏教育也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了,所以音乐欣赏教育应转变教育方法,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入手,从学生关注的音乐领域中寻找音乐欣赏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流行音乐添加到音乐欣赏教育中,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手段,促进音乐欣赏教育的前进。
音乐欣赏课程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音乐认识的开端。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课程了解音乐带给人的享受,所以说音乐欣赏课程既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和重要手段,更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音乐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据调查,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教育过程中,相较于课本中的音乐作品,学生更加喜欢流行音乐。这是因为教材的选曲一般较为严肃、传统和陈旧,没有新鲜感,而流行音乐则相对轻快、活泼,符合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特点,也能激发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冒险的心理,再加上日益发达的传媒平台,使学生从更多途径接触到流行歌曲,且深入到学生的心理,也诞生了许多新生的名词,例如“偶像”“粉丝”等。更多的是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欢远远超过了教材选曲,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流行歌曲广为传唱。可见,将流行歌曲添加到学生音乐欣赏课程中,将大大促进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在思考是否能将流行歌曲带入课堂进行实践中来。不少教师担心将流行音乐添加到课堂教学中会改变原定的教学计划,减少教材内容的讲解。还有部分老师则直接忽略这一方法,严格按照大纲规定进行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可以尝试打破常规,把流行歌曲有选择地引进课堂,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流行音乐,例如《中华民谣》、《祝你平安》、《隐形的翅膀》、《蜗牛》等歌曲,这些歌曲的内容健康向上、歌词朗朗上口,而且旋律明快,受到了大多数中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做出正确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但必须强调的是,要达到新的课程标准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重要地位的培养,作为一种艺术,音乐是知识技能和艺术的有机统一,艺术是音乐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体现,技术是表现音乐的表现手段,也是为表现音乐的情感内涵服务的,只有将技术训练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才能表现完美的音乐艺术。
也就是说,音乐欣赏课就是将音乐中的技术训练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将技术训练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呢,又如何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呢?
导入流行音乐,提高课堂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中的那些有着深厚的背景知识和艺术内涵的经典音乐,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分钟是无法理解的。使得学生往往望而却步,敬而远之,这样一来,音乐欣赏的课堂教育也就没有什么结果。但如果将学生比较喜欢的流行歌曲放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由简单开始学起,在积累大量的音乐知识以后再去研究课本中的经典音乐作品,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台湾组合SHE的曲目《不想长大》中,加入了少许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曲调,周杰伦的《夜曲》选用的是肖邦E大调,这类型的歌曲不仅有着流行音乐的元素,也有着音乐艺术的深刻内涵。将其放在音乐欣赏教育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轻而易举的传播音乐艺术。以此类推,流行音乐的添加可以由简单向困难过渡。例如我国通俗歌手郭峰、刘欢、韦唯的作品中还加入了民族元素,也夹杂着更多的音乐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值得欣赏的作品,也能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流行音乐的特色在于迎合了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且乐器的相互搭配衍生了更多、更美的音色,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欢。虽然它没有经典音乐作品深厚的文化背景,但也有着与经典音乐一样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略到音乐艺术的优美意境和出神入化的配合技巧,但现代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选取过于枯燥,且难度较大,无法直接完成教育目的。所以将流行音乐添加到音乐欣赏课程中去,能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完成音乐欣赏教育。另外,温馨的教室环境布置、丰富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座位等均能够起到活跃音乐课堂气氛的效果,如黑板上画上一些跳动的音符、钢琴上放上一束美丽的小花、墙上悬挂音乐家的肖像或挂上一些常见的乐器等都能给音乐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要善于使用音乐教学语言,如音乐语言、有声语言、体态语言等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不同来编排不同的座位模式,如:三角形、半圆形、扇形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合理利用媒体工具,优化教学手段
辅助工具是音乐欣赏课程最基本的元素,像最早的磁带放映,到近现代的乐器演奏、多媒体播放等手段,都丰富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善了教学方法的枯燥和单调,而且通过对充满美感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综合信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欣赏《青藏高原》这一歌曲时,可用课件播放青藏高原的图片,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雄浑壮丽的高山、白雪皑皑的雪域高原、绵延起伏的青藏铁路等,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了青藏高原的独特魅力。再如在欣赏《梁祝》这一曲子时,让学生观看越剧《梁祝》的精彩片段和优美对白、精彩表演等,使学生通过了解剧情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现代化的工具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感受音乐,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使整个欣赏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即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也可以进一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风格特征,逐步提高欣赏品位和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使音乐欣赏成为学生的兴趣。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激活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音乐欣赏课程的教育目的不在于学生欣赏到了什么,而是在于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课堂上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鉴于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水平差异,设置不同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展现自己,敢于发表意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在讲解、示范的同时,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差异的分类指导,如对音高音色的分辨能力、节奏律动的感知能力、四肢的协调能力等。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各尽所长,各显其能。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认知,所以音乐欣赏课程的教育十分重要。但当前音乐欣赏教材的选曲过于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将流行音乐添加到音乐欣赏课程中,能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能动空间,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艺术系
编校:武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