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梦里家园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co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的人类,比过去更需要大自然及他们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工业化或现代化的进程,破坏了太多的自然和历史遗存,人们在享受工业化成果的同时,也在尝受亲手酿制的恶果:环境恶化和历史的失落。所以,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常常有找不到自己家园的感觉:那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建筑物,那被高楼、被工厂、被马路越挤越小的生活空间,那弥漫在鸣笛声中的汽车尾气,那充溢着废水、污水的城市河流。
  于是,江南水乡那一座座古朴、宁静的古镇便成为人们找寻家园感觉的最好去处。
  
   (一)
  
  这些江南古镇既有千年的历史文化,又具中国水乡田园风光。古镇上明清时期官宦富商建造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而最令人兴叹的,是古镇“水乡泽国”风貌和淳朴的乡风民俗。步入古镇可见古桥座座、石级排排、前街后河、人家错落;可闻河上轻橹咿呀、丝竹悠扬、吴歌萦绕。幽雅的环境,秀丽的景色,丰富的人文景观使水乡古镇很自然的便成为中国极受欢迎的旅游热点景区。
  江南六大古镇: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浙江的乌镇、西塘、南浔,近十年来,接待游客的总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攀升,古镇旅游之热,超乎人们的想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其主要的原因是几个古镇都拥有纯正幽雅的古镇风貌、秀丽迷人的水乡风光、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而这些,又都是六个古镇长期致力于保护古镇文化的行动所致。
  就拿这六个古镇中拔得头筹的周庄来说,水乡古镇风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的保存,首先得益于科学地制订“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规划。198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古城镇保护专家阮仪三的主持下,周庄出台了第一份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指导方针,按照这个规划的要求,经过十年的有序发展,1997年,仍然在阮仪三教授的主持下,编制了《周庄古镇区保护详细规划》,其中心主题是:“保护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独具特色的反映明、清及民国初年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的风貌景观,充分挖掘古镇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曾多年担任周庄镇镇长的庄春地先生,从沈厅古建筑维修和保护开始,亲自参与周庄古镇区内全部古建筑的维修保护及管理工作已经二十多年,至今还在致力于其管理工作。可以说为周庄古镇风貌保护呕尽了心血。而正是这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古周庄不仅成功塑造了“中国第一水乡”旅游品牌,也在古镇保护开发利用方面起了示范作用。凭借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水乡风貌、深厚的文化蕴积和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在199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近年来,更是陆续获得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美国政府奖”和“世界最佳魅力水乡”称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五十个地方金奖等,并以古城镇序列惟一代表入围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业绩,除了得天独厚的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优势外,关键在于决策的正确、理念的更新,特别是对旅游公司进行三次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办法,使古镇旅游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太湖之畔的古镇同里,离苏州仅18公里,是江南又一著名水乡。它从养在深闺无人晓到声名鹊起再到旅游兴旺,同样走了一条“保护古镇、开发旅游、发展经济”的成功之路。曾担任过同里镇三届负责城建的副镇长和一园二堂三桥修复工程总指挥的蒋鉴青先生,和他所钟情的众多古建筑修复已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至今还在为同里镇的保护忙碌,他和周庄的庄春地先生一样,可谓为古镇风貌的保护奉献了一生。他告诉记者,同里古镇有今天的气象,自然离不了对古镇众多古迹的保护和修复,但也离不了几十年来各级部门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时任中共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朱通华先生,吴江人士,建国初期在同里区委做过领导工作,对同里镇的保护非常关心,是较早提出保护古镇的专家之一,作为省委部门的领导干部,到古镇来调研,住在民居里,一住就是二十多天。建筑大师齐康教授也参与了同里镇最初恢复工作中部份古建筑设计的修改。朱通华先生是全国最早和费孝通教授一起研究小城镇的专家,同里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为撰写此文,记者采访了他,他说,同里镇一曰古,二曰水,三曰文,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古镇、水镇、文镇。同里1981年开始保护恢复退思园,当时的镇党委书记林福才同志是起了关键作用的。他筹集了十万块钱启动修复退思园,决定镇政府迁出退思园,工厂迁出古镇区,蒋鉴青先生就是最早开始退思园修复的。朱先生说,同里镇的保护,就是从退思园起步的,没有退思园的保护,就没有同里古镇的保护;没有退思园的恢复,就没有同里名镇的现在。
  无独有偶,在采访中,甪直镇政府的吴金泉镇长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情:八十年代,也是时任江苏省委政研室主任的朱通华先生写了一篇批评甪直没有很好保护古镇、发展经济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被当时的镇领导看到并剪下压在玻璃台板下,用以时常鞭策他们。从这一举动,可以看出甪直镇有今天,和历任镇领导那种认真务实的做事态度是分不开的,也是值得称道的。
  
   (二)
  
  江南水乡古镇,其实是一个文化现象。江南自古是鱼米之乡,物产丰饶,手工业发达,文化艺术繁荣。江南自古又是达官显贵、富商巨贾、骚人墨客聚居的地方。江南古镇的一街、一桥、一塔、一屋,往往有深意藏焉,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趣味和处世哲学。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这样写过:躲开了江南古镇,“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昵不过的文化,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文人心底的思念和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
  江浙一带水网密布,古时交通不便,舟楫是往来的唯一工具,因而形成的繁华大镇有数百之多,可惜商品经济的大潮到底还是打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平静。在隆隆的机声中,一处处旧宅被推倒、一座座古桥被拆掉、一条条小河被填平、一道道老街深巷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样的柏油马路、一样的“火柴盒”楼群、一样的商场、一样的集市,千镇一面,个性全无。六个古镇保存完好的古镇风貌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周庄镇有小桥流水、枕河人家、长街深巷的神韵;乌镇有粉墙黛瓦、水阁染坊的风采;同里镇有一园二堂三桥的诗情;西塘镇有桥多、弄多、廊多和古港、古庙、古园的画意;甪直镇有古桥古寺、民风淳朴的魅力;南浔镇有古廊书楼、园林老宅的特点。它们都经过了一条从“古镇”到“苦镇”,又从“苦镇”到“古镇”,再成“宝镇”的发展历程。由此而引起剧烈升温的“古镇热”,更是引发了越来越尖锐的古镇保护问题。虽然六个古镇除南浔以外都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但他们的发展还是令人堪优的。有文章指出:周庄镇格局、框架乃至躯壳虽然还在,但小桥正被熙熙攘攘的人流践踏;流水已经不再清澈,尽管有人工净化,但也挡不住日益严重的污染;而人家,已经被越来越重的商业味改造,市侩之风渐长。一切都被“现代化”的色彩、商业化的味道涂抹。古运河仍在,儒雅已无;双桥、旧巷仍在,遗风尽失。周庄出现的问题,也是六个古镇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怎样来解决?长期致力于周庄镇风貌保护的庄春地先生认为:这需要古镇保护的领导者们进行深深的冷静反思,并着力去控制、缓解、调整。
  
   (三)
  
  周庄所面临的问题,是许多文物古迹保护单位所共同遭遇的。在有些地方,有人把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及城镇建设对立起来,将前者视为后者的障碍,甚而提出文物保护“要为经济发展让步”“服从发展旅游需要”等等。这样的“发展观”,实在有失偏颇。周庄的遭遇,大概与此不无关系。其实,文化遗产是我们开拓未来的文明台阶,保护之,我们前行会步履坚实;破坏之,则有失步于歧路之虞。包容文化遗产保护在内的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后劲充盈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则只会是昙花一现,行之弗远。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今人的,也是今人有责任全力保护好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所蕴藏的文明智慧不能尽得于今人,将其保护好留于后人复后人,让代代后人同样拥有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知识、开启智慧、增长才干的广阔空间。由此而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就是一项最好的发展。周庄只是中国众多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点,然而每一项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和再生的特性,使得它每一个点的被破坏都会造成重大的文化价值损失。就周庄的保护而言,庄外的建设应以不切断周庄与周边的环境相呼应的文脉、气脉为前提,庄内的设施完善应以原有建筑格局所形成的风格韵致为规范,同时也有必要对游人数量做出适度限制。
  我们欣喜的看到,周庄的保护在继续,文化在传承,在2008年首届古镇保护与发展(周庄)论坛上,周庄镇党委书记李忠有在发言时说:既保留古镇风貌,又保留地方人文风情,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融合起来共同传承,将是周庄工作的主轴。将在水乡古镇格局及其保护、明清建筑形态及其保护、人居环境和原住民的保护以及特色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方面做深入的工作。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保持对古镇保护事业的清醒认识和全情投入,坚持对古镇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和严要求,坚持周庄古镇保护在全镇经济社会事业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加强对古镇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加快旅游配套项目的建设和投入,维护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努力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打造成为向世人全面展示中国江南文化、水乡生态风貌、保护与发展成就的第一平台。
  我们也希望古镇保护与发展(周庄)论坛,一届接着一届的高水平的办下去,为中国古城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个高层次的平台,成为中国古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智库”。
  2010年上海世博会5月1日举行,它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距上海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周庄,我们是不是可以让这样的主题在周庄自然生态的水乡古镇风貌中也能尽情延展,让周庄成为独具江南水乡特色和吴地人文风情的世博“馆外馆”,延伸一个主题:“周庄让生活真诗意”。让周庄在推进和谐城镇化的进程中,成为精致之水乡、古镇之典范。
  “门巷仍在波光里,扁舟往来橹轻摇。声相问,手相招,小儿小女过小桥……”作家诗人在描述古镇的时候常常用“唐诗宋词、线装书、梦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我们为这些古镇祈祷!保护有道,利用有则。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不至于真要到唐诗宋词中、线装书册和梦里才能见到这样的古镇,让这些江南水乡古镇永远存在,让她成为现代人永远的家园,让她们的流风遗韵滋润人们疲惫的心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