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的形势下,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道路,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办学及未来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目前来看,校企合作业已成为培养新型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形势,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类高校的教育教学特点更应当倾向于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深入认知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定位,成为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创新型人才 培养 策略
一、校企合作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从校企合作内容上来讲,传统的校企合作更多地局限于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或者再涉及到一些实训基地的共建以及顶岗实习等内容,这些以“点”为基本架构的模式,很难实现“双主体”,模式,而只是从表面上对其进行考虑。现代新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道,以培养卓越工的后备人才为目标,坚持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校企合作、合作办学、育人以及共同培养和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探寻校企各自发展之路。就合作目标而言,传统的校企合作犹如“同床异梦”一般,高校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资金短缺、以及学生就业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它们考虑更多是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全面考虑,即最大限度地借助现代高校环境条件,实现相关优惠政策,从而有效减少纳税金额、获得更多的资金扶持,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于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而言,则应当以共同人才培养为目标,企业和学校之间应当充分考虑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互惠互利、共担风险,从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就校企合作机制而言,传统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利益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甚至出现过“校热企冷”这一尴尬现象。在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过程中,要求通过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有机协作,共建合作组织和机构,在共同规约下,全面实施新型人才培养、合作办学以及产学研相结合全方面定位,最终实现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之目标,为现代企业、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真正的人才”。
二、对现代校企合作的理性认知
校企合作之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国际酒店行业的人才开发和应用领域,从效果上来看,为高校、酒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显著的成绩。近年来,随着国内校企合作制度、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健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国内校企合作已经朝着多元化、多层次化以及多类型化方向发展。现代社会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办学模式基础上高校与现代企业之间的携手共建,旨在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工学结合方面的人才培养,这是一种以学生的在校学习、在企业中的实践锻炼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教学形式,同时也是现代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创新与改革。从实践来看,该种人才培训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等。对于高校学生尤其是职业类院校的学生而言,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意味着在实践中不断的成长、不断地成熟,使自己的学习生涯和未来进入职场的工作生涯实现无缝连接和角色转变;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落实与执行,高校可充分利用现代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资源,强化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培养,将教育教学培养课堂有效地拓展到实践现场,从而实现生产育人、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之目标。在此过程中,还要将高校学生就业步骤前移,将未来的就业与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有机的俩接在一起,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和高校、企业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赢,是新形势下的高校育人必由之路。对于高校而言,其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从深层意义上来讲,学生就业是校企合作的一个周期性特点或者表象,而经济效益则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间接性成果;基于此,校企合作是指是一种机制或者制度,其主要是为达到高素质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之目标。
三、加强校企合作及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深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中,企业与高校之间应当共管共育、互建实训基地。实践中可以看到,对于高校而言,其可借助本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企业培训基地,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理论水平;对于企业而言,可成为现代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校师生实训教学基地或平台,从而发挥企业自身之优势,全面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科研合作平台共建。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加强科研合作平台共建。比如,首钢、中国铝业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都与当地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高校共建科研机构平台,例如中铝公司与中南大学签署了《组建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书》,并与中南大学以及14家科研院所签订了《中国有色金属产学研科技创新联合体共建协议书》。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岗位实习、订单培养机制落实与执行。岗位实习、订单培养是有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有效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主要手段。岗位实习、订单培养离不开学校的努力,离不开企业、行业的支持。学校要尽可能地融理论教学于实践教学之中,把教室搬进企业,既解决学校设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大量聘请企业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兼职实训教师,把原来在学校进行的模拟实习实训变成为真实环境下的实际生产。
(作者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创新型人才 培养 策略
一、校企合作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从校企合作内容上来讲,传统的校企合作更多地局限于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或者再涉及到一些实训基地的共建以及顶岗实习等内容,这些以“点”为基本架构的模式,很难实现“双主体”,模式,而只是从表面上对其进行考虑。现代新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道,以培养卓越工的后备人才为目标,坚持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校企合作、合作办学、育人以及共同培养和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探寻校企各自发展之路。就合作目标而言,传统的校企合作犹如“同床异梦”一般,高校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资金短缺、以及学生就业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它们考虑更多是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全面考虑,即最大限度地借助现代高校环境条件,实现相关优惠政策,从而有效减少纳税金额、获得更多的资金扶持,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于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而言,则应当以共同人才培养为目标,企业和学校之间应当充分考虑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互惠互利、共担风险,从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就校企合作机制而言,传统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利益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甚至出现过“校热企冷”这一尴尬现象。在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过程中,要求通过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有机协作,共建合作组织和机构,在共同规约下,全面实施新型人才培养、合作办学以及产学研相结合全方面定位,最终实现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之目标,为现代企业、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真正的人才”。
二、对现代校企合作的理性认知
校企合作之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国际酒店行业的人才开发和应用领域,从效果上来看,为高校、酒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显著的成绩。近年来,随着国内校企合作制度、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健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国内校企合作已经朝着多元化、多层次化以及多类型化方向发展。现代社会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办学模式基础上高校与现代企业之间的携手共建,旨在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工学结合方面的人才培养,这是一种以学生的在校学习、在企业中的实践锻炼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教学形式,同时也是现代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创新与改革。从实践来看,该种人才培训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等。对于高校学生尤其是职业类院校的学生而言,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意味着在实践中不断的成长、不断地成熟,使自己的学习生涯和未来进入职场的工作生涯实现无缝连接和角色转变;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落实与执行,高校可充分利用现代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资源,强化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培养,将教育教学培养课堂有效地拓展到实践现场,从而实现生产育人、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之目标。在此过程中,还要将高校学生就业步骤前移,将未来的就业与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有机的俩接在一起,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和高校、企业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赢,是新形势下的高校育人必由之路。对于高校而言,其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从深层意义上来讲,学生就业是校企合作的一个周期性特点或者表象,而经济效益则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间接性成果;基于此,校企合作是指是一种机制或者制度,其主要是为达到高素质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之目标。
三、加强校企合作及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深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中,企业与高校之间应当共管共育、互建实训基地。实践中可以看到,对于高校而言,其可借助本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企业培训基地,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理论水平;对于企业而言,可成为现代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校师生实训教学基地或平台,从而发挥企业自身之优势,全面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科研合作平台共建。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加强科研合作平台共建。比如,首钢、中国铝业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都与当地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高校共建科研机构平台,例如中铝公司与中南大学签署了《组建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书》,并与中南大学以及14家科研院所签订了《中国有色金属产学研科技创新联合体共建协议书》。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岗位实习、订单培养机制落实与执行。岗位实习、订单培养是有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有效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主要手段。岗位实习、订单培养离不开学校的努力,离不开企业、行业的支持。学校要尽可能地融理论教学于实践教学之中,把教室搬进企业,既解决学校设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大量聘请企业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兼职实训教师,把原来在学校进行的模拟实习实训变成为真实环境下的实际生产。
(作者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