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时代课程的继承与革新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lige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终端式阅读的社会化发展促使人类快速进入碎片化学习时代.作为信息技术与社会文化高度契合的时代产物,碎片化学习早已呈现出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的盛行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育界对浅陋学风的高度担忧.碎片化学习是人类学习走向个性化、自主化乃至终身化的必然取径.在正确释读与解义碎片化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该如何继承与革新现有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改善碎片化学习的不良生态.
其他文献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是一个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底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武术文化只有将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识向世
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条件下,资产阶级对英国工人,特别是对妇女和童工的残酷剥削,使工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惨状.恩格斯认为,教育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只有消灭私
事件回指中代词回指语替代先行语在回指语事件式中充当一定的成分,这种现象类似于隐喻中喻体替代本体的现象.在隐喻中喻体替换本体原理的启发下,文章从先行语和回指语的同一
为摆脱理论理性的缺陷,冲出结构主义的语言牢笼,布迪厄开始关注语言与符号权力间的亲密关系,将语言分析还原到具体生动的生活实践中,使语言规则与语言实践耦合,建构了独特的
核心素养是面向未来社会复杂变化提出的本土的育人目标概念,但其概念实质及区别于国际同类概念的中国内涵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致使后续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无法按照概念提出的初
泰格勒的短篇小说《窗》有意塑造了一个闭锁的病房空间,探究此无定性场域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书写主体间镜像认同过程中的自我探究与自我定位问题,以及误认自我后的欲望生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散文,主要讲了沈复和妻子芸儿生活的点点滴滴和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他家破人亡,无力改变生活给他的境况,浮浮沉沉,人生几十年即逝,年老之时,回想起一路走过的
智能时代的教学论研究因在“技术”的语境中守护“人性”而表现出一种集体研究心态,即教学论研究的人文情结,表征为追求生命心智发展的教学过程观,凸显非认知性交往的师生关
新中国首部《德育原理》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胡守棻教授主编,是全国同行通力合作的成果,代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德育学界的理论水平.如果说它奠定了此后数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的
加快推进我国STEAM教育改革不仅是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教育发展应对自身危机的可行之径.然而,改革中却存在诸多阻力.从“教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