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口语化严重。地方民族语言较浓的山区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低。少数民族区域教师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教学能力进行了大量的论述探讨和实践探讨,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教师继续努力,以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山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彝族学生 语文阅读现状 提高阅读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愈发重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其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准。具备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前提,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阅读能力令人担忧,这其中的因素有多方面的:
(1)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传承深厚的本民族语言及地域文化,教师难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部分乡村教师在上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本,不得不采用“双语”教学,即一边用普通话解读课文,一边用彝族方言解释说明,这样,势必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学前教育起步较晚,学生没有接受过全面科学的学前教育,入学时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稍差。入学后,部分学生受家庭贫困,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必要的亲情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缺乏学习上的自信,受挫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动力不足。
(3)带有浓重的彝族方言口音,朗读字音不准。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前鼻音、后鼻音、卷舌音、送气和不送气的音节混淆不清。在语文阅读中,学生往往失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4)家长在家里都是用本民族语言与子女交谈,家长根本不会说普通话或听不懂普通话,很多孩子进入初中后还无法正确用普通话与老师、同学交流。在家里。更谈不上家长会买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童话、寓言、诗词、文学名著等课外读物让孩子阅读了。
(5)学校硬件设备和学生运用情况影响学生阅读。如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许多中小学校兴建了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图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但在乡村一级的中小学,学校往往忽视了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没有专人负责学生图书借阅工作,能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不多,有的老师即使会用,也不习惯去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形同虚设,白白浪费。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孔子的《论语》中就有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等,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中考有关阅读部分的分值也占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现在对中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水平,制定不同的阅读量,例如初一年级,可以制定出每人每月阅读一本书的阅读量。学校要指定专人管理阅览室,让学生随时能借到书,并对爱读书的学生给予鼓励,不断强化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同学们渐渐的养成阅读的习惯。
(3)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无法让人领路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训练。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課文可以是各年级的。像《阿长与山海经》和《中国石拱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信客》《说“屏”》等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根据教师的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人而异的点拨。在此基础上,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讲深讲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普通话,同学之间交谈也用普通话。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4)传授方法,培养习惯。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发、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经常让学生阅读比赛,看谁读得快,大问题正确率高。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的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彝族学生 语文阅读现状 提高阅读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愈发重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其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准。具备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前提,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阅读能力令人担忧,这其中的因素有多方面的:
(1)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传承深厚的本民族语言及地域文化,教师难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部分乡村教师在上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本,不得不采用“双语”教学,即一边用普通话解读课文,一边用彝族方言解释说明,这样,势必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学前教育起步较晚,学生没有接受过全面科学的学前教育,入学时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稍差。入学后,部分学生受家庭贫困,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必要的亲情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缺乏学习上的自信,受挫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动力不足。
(3)带有浓重的彝族方言口音,朗读字音不准。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前鼻音、后鼻音、卷舌音、送气和不送气的音节混淆不清。在语文阅读中,学生往往失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4)家长在家里都是用本民族语言与子女交谈,家长根本不会说普通话或听不懂普通话,很多孩子进入初中后还无法正确用普通话与老师、同学交流。在家里。更谈不上家长会买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童话、寓言、诗词、文学名著等课外读物让孩子阅读了。
(5)学校硬件设备和学生运用情况影响学生阅读。如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许多中小学校兴建了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图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但在乡村一级的中小学,学校往往忽视了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没有专人负责学生图书借阅工作,能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不多,有的老师即使会用,也不习惯去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形同虚设,白白浪费。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孔子的《论语》中就有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等,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中考有关阅读部分的分值也占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现在对中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水平,制定不同的阅读量,例如初一年级,可以制定出每人每月阅读一本书的阅读量。学校要指定专人管理阅览室,让学生随时能借到书,并对爱读书的学生给予鼓励,不断强化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同学们渐渐的养成阅读的习惯。
(3)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无法让人领路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训练。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課文可以是各年级的。像《阿长与山海经》和《中国石拱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信客》《说“屏”》等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根据教师的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人而异的点拨。在此基础上,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讲深讲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普通话,同学之间交谈也用普通话。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4)传授方法,培养习惯。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发、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经常让学生阅读比赛,看谁读得快,大问题正确率高。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的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