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IVIM)在肺癌术前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作用初探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s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IVIM)在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手段。

方法

研究纳入了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未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免疫治疗及相关靶向治疗,术前完善了包括胸部磁共振扫描在内的全部辅助检查。测量MRI纵隔淋巴结的短径及IVIM相关参数,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 D)、伪扩散系数(pseudo-diffusion coefficient, D*)和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 f)。手术方式为肺叶切除或肺楔形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或采样。根据术后病理结果,统计分析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IVIM参数,绘制ROC曲线并找出诊断的最佳界值。其中42例比较了胸部CT和MRI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结果

研究中MRI共测量184组纵隔淋巴结,其中164组无转移,20组有转移。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ADC及D值明显高于转移性淋巴结组(2.880±0.785)×10-3mm2/s对(1.897±0.657)×10-3mm2/s和(0.670±0.210)×10-3mm2/s对(0.472±0.179)×10-3mm2/s;P<0.01)。两组D*、f及淋巴结短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者分别为(0.383±0.123)×10-3mm2/s对(0.354±0.130)×10-3mm2/s、(0.422±0.119)对(0.412±0.090)和(6.546±1.932) mm对(7.510±2.773) mm。绘制ADC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871,最佳诊断界值为1.890×10-3mm2/s,诊断敏感性92.7%,特异性80.0%;D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740,最佳诊断界值为0.648×10-3mm2/s,诊断敏感性70.0%,特异性84.1%。

结论

IVIM扫描序列有助于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分期,其中ADC和D更为敏感,可用于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经椎弓根动态稳定固定(Dynesys固定)结合经关节突减压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骨科应用Wiltse入路Dynesys固定结合经关节突减压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51.8±6.8)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节段分布:L4/5间隙
期刊
期刊
目的应用长程视频脑电(VEEG)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研究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S)患者脑功能网络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癫痫门诊及功能神经外科11例右利手BECTS患者,均行长程VEEG监测(至少包括一个完整睡眠周期),将其按慢波睡眠期棘慢波放电指数(SWI)分为两组:SWI<50%组(5例)及SW
期刊
目的再次评价靶区和剂量控制下125I粒子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1月—2016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山东省邹平中医院等12家医院310例颅内恶性肿瘤患者412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靶区和剂量控制下125I粒子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技术,评价疗效和并发症。对颅内恶性肿瘤进行分层研究,行靶区和剂量控制下125I粒子治疗。结果单发脑转移瘤、低级别胶
期刊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在评估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确诊的160例APE患者,评估APACHE Ⅱ评分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H-FABP水平。根据AP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根据临床转归,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