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学者俞樾所作的《一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京官将赴外地任职,临行前去跟恩师辞别。恩师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很不容易,你应该谨慎行事。”
京官说:“没关系。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呀,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他一顶,当不至于有什么麻烦。”
恩师一听这话很生气,以教训的口吻对京官说:“我反复告诉过你,做人要正直,对人也该如此,你怎么能这样?”
京官说:“恩师息怒,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知道,天底下像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几位呢?”
听了京官的话,恩师得意地点了点头说:“你说的倒也是。”
从恩师的家中出来,京官对他的朋友说:“这一百顶高帽,现在剩九十九顶了!”
乐于“戴高帽”,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渴求别人赞扬的心理期望,所以遇到赞扬时,人们都乐于接受。但是,对于他人赞扬的内容和尺度,还是头脑清醒点儿为好。尤其是领导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至关重要。因为,有些人的赞扬并非恰如其分、实事求是,而是逢迎、吹捧、谄媚,或肆意夸大成绩和水平,或肆意拔高素质和能力,或肆意夸赞道德和风度。
对于“恭维话”,多數人还是有鉴别能力的。但是,也有些人将恭维当成是对自己的评价,不仅使那些善于逢迎、吹捧、谄媚的人得逞,还会带来诸多危害。
将“恭维话”错当评价语,会扰乱心智。不恰当的恭维会对领导干部正常的思维、判断形成干扰,使其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进而妄自尊大、罔顾事实,从而造成决策失误。
将“恭维话”错当评价语,会固步自封。如此,领导干部便会飘飘然,不再注意能力的提升,不再注意思想的改造,不再注意道德的修养。
将“恭维话”错当评价语,会用人失察。领导干部如果得意于别人的恭维,就会对吹捧和谄媚自己的人另眼相看、视为知己。如此,善于谄媚者会得到提拔,不善奉承者就会受到压制,从而恶化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将“恭维话”错当评价语,会败坏风气。“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于是,“阿谀之态不绝于前,奉承之声不绝于耳”。如此,就没有人愿意说实话、真话,歪风就要盛行,正气就得不到张扬。
对于赞扬自己的话,我们要学会鉴别。如果是符合实际的赞扬,应该视为对自己的激励;如果是“溢美之词”,则要置之脑后,并警惕谄媚者。
学会鉴别“赞扬”,也是防止“捧杀”的良药。五四运动爆发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于1919年5月9日在辞职启事中说道:“吾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意思是说,杀你马的人就是在道旁给你的马鼓掌的人。爱之者就是害之者,也就是捧杀。
鲁迅先生曾撰有《骂杀与捧杀》一文,今日依然值得品读。
京官说:“没关系。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呀,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他一顶,当不至于有什么麻烦。”
恩师一听这话很生气,以教训的口吻对京官说:“我反复告诉过你,做人要正直,对人也该如此,你怎么能这样?”
京官说:“恩师息怒,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知道,天底下像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几位呢?”
听了京官的话,恩师得意地点了点头说:“你说的倒也是。”
从恩师的家中出来,京官对他的朋友说:“这一百顶高帽,现在剩九十九顶了!”
乐于“戴高帽”,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渴求别人赞扬的心理期望,所以遇到赞扬时,人们都乐于接受。但是,对于他人赞扬的内容和尺度,还是头脑清醒点儿为好。尤其是领导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至关重要。因为,有些人的赞扬并非恰如其分、实事求是,而是逢迎、吹捧、谄媚,或肆意夸大成绩和水平,或肆意拔高素质和能力,或肆意夸赞道德和风度。
对于“恭维话”,多數人还是有鉴别能力的。但是,也有些人将恭维当成是对自己的评价,不仅使那些善于逢迎、吹捧、谄媚的人得逞,还会带来诸多危害。
将“恭维话”错当评价语,会扰乱心智。不恰当的恭维会对领导干部正常的思维、判断形成干扰,使其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进而妄自尊大、罔顾事实,从而造成决策失误。
将“恭维话”错当评价语,会固步自封。如此,领导干部便会飘飘然,不再注意能力的提升,不再注意思想的改造,不再注意道德的修养。
将“恭维话”错当评价语,会用人失察。领导干部如果得意于别人的恭维,就会对吹捧和谄媚自己的人另眼相看、视为知己。如此,善于谄媚者会得到提拔,不善奉承者就会受到压制,从而恶化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将“恭维话”错当评价语,会败坏风气。“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于是,“阿谀之态不绝于前,奉承之声不绝于耳”。如此,就没有人愿意说实话、真话,歪风就要盛行,正气就得不到张扬。
对于赞扬自己的话,我们要学会鉴别。如果是符合实际的赞扬,应该视为对自己的激励;如果是“溢美之词”,则要置之脑后,并警惕谄媚者。
学会鉴别“赞扬”,也是防止“捧杀”的良药。五四运动爆发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于1919年5月9日在辞职启事中说道:“吾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意思是说,杀你马的人就是在道旁给你的马鼓掌的人。爱之者就是害之者,也就是捧杀。
鲁迅先生曾撰有《骂杀与捧杀》一文,今日依然值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