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恭维”当“评价”

来源 :党的生活(黑龙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uc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学者俞樾所作的《一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京官将赴外地任职,临行前去跟恩师辞别。恩师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很不容易,你应该谨慎行事。”
  京官说:“没关系。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呀,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他一顶,当不至于有什么麻烦。”
  恩师一听这话很生气,以教训的口吻对京官说:“我反复告诉过你,做人要正直,对人也该如此,你怎么能这样?”
  京官说:“恩师息怒,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知道,天底下像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几位呢?”
  听了京官的话,恩师得意地点了点头说:“你说的倒也是。”
  从恩师的家中出来,京官对他的朋友说:“这一百顶高帽,现在剩九十九顶了!”
  乐于“戴高帽”,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渴求别人赞扬的心理期望,所以遇到赞扬时,人们都乐于接受。但是,对于他人赞扬的内容和尺度,还是头脑清醒点儿为好。尤其是领导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至关重要。因为,有些人的赞扬并非恰如其分、实事求是,而是逢迎、吹捧、谄媚,或肆意夸大成绩和水平,或肆意拔高素质和能力,或肆意夸赞道德和风度。
  对于“恭维话”,多數人还是有鉴别能力的。但是,也有些人将恭维当成是对自己的评价,不仅使那些善于逢迎、吹捧、谄媚的人得逞,还会带来诸多危害。
  将“恭维话”错当评价语,会扰乱心智。不恰当的恭维会对领导干部正常的思维、判断形成干扰,使其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进而妄自尊大、罔顾事实,从而造成决策失误。
  将“恭维话”错当评价语,会固步自封。如此,领导干部便会飘飘然,不再注意能力的提升,不再注意思想的改造,不再注意道德的修养。
  将“恭维话”错当评价语,会用人失察。领导干部如果得意于别人的恭维,就会对吹捧和谄媚自己的人另眼相看、视为知己。如此,善于谄媚者会得到提拔,不善奉承者就会受到压制,从而恶化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将“恭维话”错当评价语,会败坏风气。“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于是,“阿谀之态不绝于前,奉承之声不绝于耳”。如此,就没有人愿意说实话、真话,歪风就要盛行,正气就得不到张扬。
  对于赞扬自己的话,我们要学会鉴别。如果是符合实际的赞扬,应该视为对自己的激励;如果是“溢美之词”,则要置之脑后,并警惕谄媚者。
  学会鉴别“赞扬”,也是防止“捧杀”的良药。五四运动爆发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于1919年5月9日在辞职启事中说道:“吾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意思是说,杀你马的人就是在道旁给你的马鼓掌的人。爱之者就是害之者,也就是捧杀。
  鲁迅先生曾撰有《骂杀与捧杀》一文,今日依然值得品读。
其他文献
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学术资源的一分子,在我国社会科学文化繁荣和发展链条中拥有不可低估的分量.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找准期刊定位、明确读者市场
政务微博是由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开通使用的微博,作为一种及时、公开、互动的信息传播工具,政务微博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发布信息和与社会公众交流互动的新型渠道和重要平台,为提高
研究中调查了464名大学英语不善学者学习成败归因的具体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不善学者将自己英语学习的失败更多地归咎于教师、环境以及天赋等外在因素,未能认识到自己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党历来重视认识和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有规律,强调要运用这些规律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工作.党的先进性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