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不成

来源 :军事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胜利,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赢得胜利,中国军民付出了3500余万人伤亡,经济损失数千亿美元的沉重代价。当时的国民政府声称,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共与日军进行了22次大型会战。虽说这些会战大多以国民党军丧师失地而告终,但日军却从未在任何一场会战中成功围歼中国重兵集团。国民党军也得以溃而重聚,屡败屡战。
  同期的其他反法西斯战场,诸如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维亚济马战役、基辅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等歼灭对方重兵集团,给整个战局造成重大影响的歼灭战,无论是法西斯阵营,还是反法西斯阵营,都打出了不少经典战例。但反观中国战场,装备、机动性、火力配置、军队训练、战术素养均优于中国军队的侵华日军,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却没有打出一场歼灭中国军队重兵集团的出色歼灭战,这又是为何呢?
  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数十年如一日地做全面侵华的各种准备工作。诸如兵要地志的调查、军用地图的绘制,都靠着日本军方和民间的努力,积累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侵华日军手中的中国军用地图,甚至比中国自己掌握的还要详细准确。但是,精于细节、疏于整体是日本的民族缺陷之一。反映到军事上就是战术无比精致,但战略上却烂得一塌糊涂。对于西安事变后,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已经形成共同抵御外侮的共识,日本也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仍然认为,中国仍是过去那个四分五裂、人心不齐的中国,依然妄想和以前一样,通过局部施以军事、政治和经济压力,就能迫使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妥协退让,从而达到其蚕食中国的目的。事实证明,日本的这一系列判断和决策,毫无战略眼光和大局观。
  缺乏战略眼光的结果,就是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日军的战略重心因为中国政府主动挑起“八一三淞沪战事”,而从预定的华北平原调整到了并不利于日军发挥其机动性优势的江南水网稻田地带。三个月的淞沪会战打下来,中国军队固然最终失败,损失极大,但日军在战略上的损失却是多少战术胜利也补不回来的。
  抗日战争打到1938年下半年,日军已经失去了实施大迂回、大纵深作战的良机。此时,国民政府龟集于崇山峻岭,兵力相对集中,又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日军攻至宜昌就无法再深入。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一部分被牵制在太平洋诸岛上,一部分集结于东三省游疑不决,还有一部分被敌后战场上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搅得鸡犬不宁,疲于奔命。加之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牵制,日本能拼凑出的机动兵力已经寥寥无几,只能维持正面战场局部方向的有限攻势。要想再集中歼灭中国军队主力,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纵观14年抗战史,就不难发现日本反复在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间徘徊,自始至终就没有一个类似于“隆中对”的整体战略规划,更没有与之配套的各项准备工作。比如说研究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构成以及特点(行纵横之术,分化利用瓦解,各个击破),研究中国军队作战特点(了解对手的规律,扬长避短),研究灭亡中国的具体战略步骤。先攻哪里,再攻哪里。攻取这些地方所需要的政治谋略、兵力投放规模、作战持续时间、后勤保障、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抵抗,以及如何巩固、消化占领区、如何应对国际干涉等等。
  由于没有一个完整而又具备可行性的周密战略规划,14年抗战中,日军基本上是打到哪儿算哪儿,骑驴看唱本。相形之下,国民政府的“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一步一步的退,节节抵抗。虽然整个过程比较难看,但总体战略很清晰。   战役指挥笨拙
  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起近代化的陆海军。其作战思想和理论,早期照搬法国,尔后又师从德国。德国“歼灭战”思想,也反映到日军的条例、条令中。1938年,日军颁布了指导师、军以下部队作战和训练的《作战要务令》.
  不过,条令在执行过程中却经常走样。在中国战场上小单位作战时,日本在正面攻击未果的情况下常常出奇兵侧击,从而取得战术胜利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在战役指挥层面,日军的高级指挥官却几乎鲜有布置口袋阵的意识。有时候好不容易有这样的意识了,却也是姗姗来迟。等到实施时,最佳战机已经错过。原本可以达成的歼灭战,最终却变成了击溃战。至于大胆的战役穿插、迂回、分割、包围等打歼灭战最基本的战术,或者“围点打援”的战术,日军也几乎从未实施过。
  例如,淞沪会战时,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在获得了3个师团的增援兵力后,却依旧将它们投入战线正面与国民党军拼消耗。一直打了3个多月,这才终于想起应该在杭州湾登陆以袭其后,但为时已晚。国民党军不仅成功溃退,还在南京组织了一场抵抗。
  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形成了从济南、南京两个方面对徐州国民党军的夹击态势,按说完全可能打一个大型歼灭战。但是,北线日军轻敌冒进,在台儿庄吃了大亏后,南北两路日军急于挽回“皇军的颜面”,挥师直扑徐州,却没有意识到若想围歼徐州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就必须形成一个颇具纵深的大合围圈,将河南平原以及平汉线这些国民党军的退路全部封死。其结果就是国民党军主力又一次成功跳出合围圈。
  为什么会这样?日本是个地域狭小的岛国,其历史上的诸多国内战争,既规模不大,又缺乏战场纵深。日本历史上无数军事将领,都普遍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再之日本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强调的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正面粉碎敌人。因此,日本的军事文化传统,就是强调正面强攻和不惜一切代价的蛮攻。
  其实在日本的国内战争史上,也不是没有人尝试过合围。川中岛合战时,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的部队在川中岛一带反复拉锯,僵持不下。武田方面派一支人马迂回上杉背后进行夹击,即所谓的“啄木鸟战术”。结果被上杉谦信来了个各个击破,直接全军突击守在正面的武田本阵,形成了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武田方面损兵折将。从此以后,日本尝试打巧仗的就更少了。
  到了日俄战争时期的旅顺战场,日军的最后胜利,其实是用尸山血海堆出来的。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愚笨战法,如果放在其他国家,战场指挥官是要受到指责,甚至被惩处的。但在日本,指挥旅顺攻坚战的乃木希典却被捧为所谓的“军神”,“白兵突击”“意志的胜利”也被日本军界奉为金科玉律。这种军事文化下熏陶出的日军高级将领,自然是战略战术胆量极小,作战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打敵人的时候要么只敢偷袭,例如珍珠港,要么就是平推,堆人命。加之在中国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一次次溃败,更让日军从上到下都更加坚定的相信其正面强攻战略战术的正确性。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日军将领对于攻城拔寨所带来的“荣誉”过于看重,也让他们往往无法打出歼灭战。在侵华日军的各支野战部队中,都有许多随军特派记者。他们用电台直接向国内报纸报告该部队战况。结果造成了日军部队长官为了所谓的“荣誉”,往往不经请示,临时改变战役计划,专注于攻略城市,造成既成事实后再上报,甚至其上级指挥官往往需要通过国内报纸上的报道,才知道下属部队的真正动向。
  例如,武汉战役期间,日军的计划是让第11军和第2军分别从江南、江北对武汉实施向心突击。时任第11军指挥官的冈村宁次也想到过要迂回。但当第106师团被中国军队打残后,为了避免第2军抢战武汉,冈村宁次干脆置第9战区的重兵集团于不顾,放弃围歼中国军队的计划,直接抢战武汉,以获得所谓“无上的荣光”去了。
  后勤补给乏力
  现代战争,拼的往往是后勤。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弹药消耗是非常巨大的。日本拥有比较完整的军事工业,占领东北后又获得了在亚洲首屈一指的奉天兵工厂,因此在弹药生产方面,满足战争消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何将这些弹药输送到前线部队手中,却是个伤透了日本后勤部队脑筋的难题。
  早在淞沪会战时,日军消耗的炮弹等物资就大大超出了战前预期。松井石根一度下令各部队严格管控火炮使用炮弹数量,并要求国内增派弹药。由于海运供给不及时,日军等了很长时间,才总算凑够了在中国军队防线南部发起总攻所需的炮弹,从而大大影响了作战进程。
  等到日本军队深入中国国土时,后勤补给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由于中国国内基础设施极为落后,连一条符合欧洲标准的道路也没有。仅有的一些干线公路路况也极差,还经常因为雨天泥泞或游击队骚扰而中断。因此日军深入中国腹地后,非常依赖铁路和长江水运。纵观抗战史就不难发现,日本的进攻基本就是沿着平汉铁路、津浦铁路、浙赣铁路以及长江两岸推进,目的就是为了维持后勤补给。这样一来,就极大限制了日军对中国军队实施迂回、包抄、合围的能力。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惟一一个攻击军—第11军,只能依托长江及洞庭湖水系,对当面中国军队进行有限攻势。这些攻势一般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日军就会因为补给问题而被迫返回进攻出发地。
  和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列强相比,侵华日军的机械化程度极其低下。日军拥有的载重汽车不仅数量少,质量差,而且基本都集中在兵站运输队中。野战师团的伴随补给基本就靠编制内的马匹了。问题是,马匹的运输能力是有限的,而且编制内的马匹有许多是骑乘马,不能用于运输。况且日本军马是引入西方马种后改良而成的东洋马,完全不像中国马那样耐粗饲。这些娇生惯养的日本军马到了中国战场,一旦吃不到像在日本那样多的优质马料,轻则生病,重则大批死亡。这让日军野战师团的后勤补给能力更加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在看一些历史记录片或照片时,不难发现侵华日军“就地征发”中国农民的牛、马、驴等牲畜极其常见。
  在“一号作战”时,日军第11军每月野战补给能力仅有区区3000吨,弹药供给已经十分勉强,别的物资大部分只好依靠就地抢掠。就地抢掠本是侵华日军的强项。不过,中国经济落后,日军飞机、汽车急需的大量汽油和零配件,在中国是基本找不到的。在吃的问题上颇为讲究的日本人,也许饿急了的时候可以不再嫌弃中国食物的粗砺,但战乱带来的土地荒芜和粮食减产,以及中国军民的坚壁清野,有时候也会让日军的给养难以为继。在武汉会战期间,由于后勤补给不畅,就地抢掠也不是次次都有收获,曾发生过波田支队的支队长用盐汁泡桃树叶佐餐,结果舌头、喉咙被扎得疼痛难忍之事。试想,在等级森严、官兵待遇极为悬殊的日军中,少将支队长都如此,其基层官兵的窘状就可想而知了。
  滑溜的对手
  纵观世界军事史,合围的形成,不仅取决于进攻方的意志和作战部署,而且还取决于对方的作战意志。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意志和战斗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高层指挥官在此情形下依旧保持了头脑清醒,一般都能贯彻“以空间换时间”的既定战略。因此诸如沪淞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打到后期眼见形势不利,中国军队的前敌总指挥都能果断地下令全军撤退,从而避免了被日军围歼,保存了抗战力量。
  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的意志力开始下降。不少部队一眼形势不对,不等上级下令,自己就先溜之大吉。其贯用的一线式防御阵地一点被突破,就全线崩溃,各部队纷纷夺路而逃。加上日军又极少进行两翼深远突击,以截断国民党军后路,因此自然难以达成合围。
  结 语
  综上所述,战略规划短视,战役指挥笨拙,后勤补给乏力,加上中国军队打仗越来越滑头,都使得日军在14年抗战期间打不出一场上规模的合围歼灭战,在中国战场的泥沼里越陷越深,最终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走向覆亡。
  责任编辑:刘靖鑫
其他文献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 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要求:  要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 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  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 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 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一夜连双岁,鸡去狗年来。  二〇一八年,农历为戊戌年,生肖为狗。  狗为何会成为十二生肖之一?狗为何会成为人类最亲密的朋友?  让我们沉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去寻找答案。  考古发现:相伴万年的助手  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坎坎坷坷的步履就在不断穿越岁月的风霜雨雪。拙笨却又聪明的先祖,能够把弱小的肢体茁壯为草木生物的主宰,绝不只是疯狂孤傲的杀戮,最要紧的是仁爱谦和的施舍。岁月悠悠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本着两国平等信任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对保障国际安全肩负的责任,考虑到维护全球和地区战略稳定的重要性,声明如下。  双方认识到当前国际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双方决心深化战略互信,加强战略协作,坚定维护全球和地区战略稳定。  双方决心继续遵循2016年6月25日在北京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精神,并重申该声明所述原则
垃圾分拣员  63岁的王秀芳(化名)是一名厨余垃圾分拣员,每天早上六点半,她准时赶到三里屯街道北三里社区的一个老居民小区里。六点半到十点半之间,是小区居民扔垃圾的早高峰,她推着一辆自行车在小区里来回巡视,一有新出炉的垃圾袋,王秀芳就停下来,开始动手分拣。  王秀芳负责14组垃圾桶,她的主要任务是把厨余垃圾分拣到绿色的厨余垃圾桶里。她是河北邯鄲人,穿着绿色工作服,戴黑色口罩、长舌遮阳帽。被随手抛进桶
“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  文艺爱情片《爱在黄昏日落时》中的这句经典台词,因为道出了巴黎圣母院永恒的文化地位,引发影迷共鸣。  孰料,影片播出15年后,这句台词竟一语成谶。当地时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发生火灾,熊熊火焰在教堂两座钟楼间蹿出,高耸的塔尖在大火中坍塌,所有木质框架都在燃烧。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成了一个文明的噩耗。有人推测,巴黎圣母院重修工作可能要维持八到十年
2009年4月,随着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G品牌标识的推出及相应广告宣传攻势的启动,三大运营商3G竞争中的品牌战与广告战已然打响。前有品牌交锋,后有广告攻势,围绕品牌推广和广告宣传的3G竞争注定是一场贯穿3G推广各阶段的持久战。当前,三大运营商在品牌传播和广告策略上有哪些优劣得失之处?放眼未来,运营商又该如何打赢这场品牌与广告的持久战?    现阶段3G竞争的主战场    高调开启的3G时代对数亿手
1.共享经济成为2017年经济转型发展亮点  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技术创新应用明显加速,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亮点。  共享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结构不断完善  初步估算,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非金融共享领域(包括生活服务、生
交通问题即国防问题  记者:2015年您在《长江与国防》中提出,应在“平安长江、数字长江、阳光长江、和谐长江”的发展目标上,再加上一个“国防长江”。请谈一谈您对“国防长江”的认识,长江的国防价值具体体现在哪里?  张文木:在中国的交通网络中,大自然赐予我们最长且横贯东西的交通线就是长江,它由西至东蜿蜒曲折6300余公里汇入大海,途经11个省市。相比国内其他河流,长江对中国国家安全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
2010年,我与卢先生结识,并成为她家一位“年轻的朋友”。7年时间,卢先生以生活中的日常点滴给我上了无数次课。先生的课,像是在幼儿园里,24小时的,润物无声的,与生活完全结合,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有时候是托我去送个东西,交代我怎么联络、登门、交流;有时候是请我帮她回复老友的一封长信,一字一句,无不妥帖周全,令我感叹;有时候只是一起吃饭或是单纯陪着。  卢先生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到位,效果更好,事
日本皇室遭遇“人口危机”  5月1日,59岁的德仁登上了菊花宝座。此前一天,他的父亲、85岁的日本明仁天皇正式退位,成为200多年来首位“生前退位”的天皇。  在东京皇居国事厅举行的登基仪式,以另一种方式创造了历史:现代首次有女性出席天皇的登基典礼。据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5月1日,首相安倍晋三内阁唯一的女性阁僚、地方创生相片山皋月身着和服,在现场见证了德仁天皇继位。另一名女性、宫内厅仪式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