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几个要点

来源 :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_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选址要求、源强核算和污染防治措施在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重要性,并讨论了评价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为具体评价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选址;源强;措施
  现阶段,国内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主要为堆肥法、焚烧法和卫生填埋法。其中,卫生填埋法具有无需对垃圾进行预处理、处理成本低、处理技术相对简单、利于推广等特点。因此,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卫生填埋是生活垃圾的一种常用处理方法。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年修订版),生活垃圾填埋工程建设项目属于“三十五、公共设施管理业”中的“城镇生活垃圾(含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置”类别,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等导则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出评价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和难点。
  1.选址要求
  选址是否合理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所需要重点注意的首要问题。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2013),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应符合区域性环境规划、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和当地的城市规划;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军事要地、国家保密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应避开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动塌陷区、活动沙丘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区、湿地、尚未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泥炭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域;场址的位置及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并经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应设在填埋库区与敞开式渗沥液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的卫生防护距离在500 m以内的地区。
  因此,填埋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首先要充分收集项目资料,详细调查选址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状况。通常情况下,要对垃圾填埋场拟选址地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调查,确定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候选场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场地周边的对比分析,预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选场地,最后对场址方案从经济、技术、环境进行比较,推荐其中的一个作为场址,并进行初步勘察和工艺方案设计,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确定最终的选址。总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遵循:符合地区总体规划、设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以及远离水源地等基本原则[1]
  2.源强核算
  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主要污染源为垃圾渗滤液和填埋气。垃圾填埋场中的渗滤液属于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主要成分有COD、NH3-N、BOD5,还含有大量的金属,如钾、镁、钙、铁、砷、镉、铜等。这些渗滤液如果在后期处置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对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较大的污染,导致受污染的水中COD、NH3-N、BOD5浓度升高,大肠杆菌超标等。
  (1)垃圾渗滤液
  大气降水和填埋场区域的径流入渗是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受垃圾本身含水量、日照、温度、湿度、风速和大气压力影响。根据《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规范》(CJJ150-2010)及《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HJ564-2010),渗滤液产生量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Q——日平均渗滤液产生量(m3/d);
  I——多年平均降水量(mm/d);
  A1——作业单元汇水面积(m2);
  C1——作业单元渗出系数,一般宜取0.5-0.8;
  A2——中间覆盖单元汇水面积(m2);
  C2——中间覆盖单元渗出系数,一般宜取(0.4-0.6)C1;
  A3——终场覆盖单元汇水面积(m2);
  C3——终场覆盖单元渗出系数,一般宜取0.1-0.2;
  渗滤液的性质与垃圾种类、性质及填埋方式等因素有关,随着垃圾填埋中有机物成分的增加,可降解性增大,使得渗滤液各污染因子浓度上升。浓度和性质随时间推移呈动态变化,分调整期、过渡期、酸形成期、甲烷形成期和成熟期。《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HJ564-2010)中提供了国内生活垃圾填埋场集液池典型水质,如表1。
  (2)填埋气
  拟建填埋场产生的废气主要为填埋气。主要成分为甲烷(45%-50%)、二氧化硫(40%-60%)、硫化氢(0-1%)和氨气(0.1%-1%)[2]。生活垃圾填埋场产气量主要取决于垃圾可降解有机物的量。产气量是一个定值,但产气速率则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垃圾量和垃圾成分、垃圾填埋时间、垃圾压实密度、温度、含水率等。填埋气体产生的第一个高峰要在填埋场运行3~5年后才会出现,目前预测填埋气体产生量的多种方法中比较符合实际的数學模型是Monad模型:
  Gt=WG0ke- kt
  其中:Gt———为第t年垃圾的产气速率;
  W———填埋场的垃圾填埋量;
  G0———单位重量垃圾理论最大产气量;
  k———垃圾的产气系数;
  t———年份。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每一时间段的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产生量,然后再对每年的垃圾填埋气速率进行叠加,便可以计算出每年填埋场总的产气量。另外,也可根据经验进行估算,典型的垃圾填埋场,每年的近似产气量为0.06 m3/kg。如果是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又没有添加水,填埋废物干燥,则产气量会降低到0.03-0.045 m3/kg。   3.污染防治措施
  (1)防渗工程
  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如处置不妥当,将对项目所在地及周边的地下水产生污染,因此,填埋场库区、渗滤液导排系统及渗滤液池等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渗措施。防渗工程是垃圾填埋场工程的核心内容[3],环境影响评价需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环境保护目标敏感程度及评价结果,对填埋场提出合理的防渗措施。垃圾填埋场防渗工程必须严格按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GB50869-2013)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113-2007)的要求进行。
  (2)渗滤液处理工程
  目前有关渗滤液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物理化学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沉淀、湿式氧化、吸附法、电解氧化、膜分离、活性炭吸附、蒸干法等多种方法。当COD浓度为2000-4000 mg/L时,物理化学法的COD去除率一般可达到50-80%。同生物处理法相比,物理化学处理法一般不受渗滤液水质水量的影响,出水水质比较稳定,尤其是对BOD/COD比值较低(0.07-0.20)的,难以用生物处理的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物理化学方法处理成本高,不适于大量渗滤液的处理。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好氧和厌氧两种形式。好氧处理包括活性污泥法、曝气氧化塘、稳定塘、生物转盘和渗滤池等。厌氧包括上向流污泥床、厌氧固定膜生物反应器、混合反应器及厌氧塘等。处理方法的确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周围环境、渗滤液的水量水质特征,要求处理的程度及达到的标准,经综合分析后进行选择[4]
  (3)恶臭处理工程
  垃圾腐化及渗滤液处理过程中会产生臭气,主要成分是H2S、NH3,微量气体为甲硫醇、二甲二硫和甲硫醚等。填埋区的臭气物质与填埋的废物成分、垃圾种类和数量、填埋方法、天气气候等环境条件、填埋的年限等有很大关系。填埋气体中恶臭的量虽然很少,但对人体的危害却有直接影响。另外,渗滤液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恶臭气体。为减轻其对环境的影响,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①定期对填埋区喷洒药物,采用喷洒消臭、脱臭剂的方式,可以起到掩蔽、中和或消除恶臭的作用,把臭气强度降到人们嗅觉所能接受的水平以下。
  ②使用杀菌剂、防腐剂,降低垃圾等有机物腐败分解的速度。
  ③对填埋垃圾及时覆盖。土覆盖压实不仅抑制臭气的散发,同时可以增强土壤中的微生物本身的脱臭除臭作用。填埋场填埋作业时应严格执行作业单位逐日覆土填埋。
  ④渗滤液处理的构筑物(包括调节池、中间池、硝化池、反硝化池)加盖密封处理,并利用引风机对构建筑物的恶臭进行收集,净化处理后高空达标排放。目前,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的净化方法主要有燃烧法、水洗法、化学氧化法、吸收法等等[5]
  ⑤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立环境防护距离,在确定环境防护距离内,应建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以降低臭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上述方法为目前垃圾卫生填埋场采取的基本除臭方法,臭气经过处理后一般能做到达标排放。
  4 结语
  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评价重点为选址要求、源强核算和污染防治措施三个方面,当然,影响预测、风险评价、公众参与等也是评价内容不可或缺的。同时,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垃圾成分、项目所在地气候气象条件、地质条件、填埋场建设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环境影响时,需要详细地进行现场调查,分析项目资料,深入研究相关技术导则、规范和标准,才能合理准确地做出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1]吴莹,张权,陈杭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2:125 147
  [2]李国鼎.環境工程手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孙亚敏,唐萍.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196-199
  [4]郭永龙.论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保护,2001,1:28-30
  [5]崔开放,史波芬.生活垃圾填埋场除臭方案设计-以深圳市老虎坑垃圾填埋场为例[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7:64-65
  (作者单位:1.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游泳是现代竞技体育运动中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运动之王”之称。并且被逐渐地得到了重视和普及,在当今奥林匹克运动会所有运动项目中已经占居着第二位置。随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提出,其中明确强调了想要使竞技体育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水平,其中创新是关键,必须要具備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所以为了能够提高我国游泳运动水平和竞争力,本文针对于游泳运动技术优化与创新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仅供参考。  
期刊
摘要:所谓汽车行业生产厂家标准化管理就是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获得最佳生产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生产标准化的目标是将最佳的生产模式固定下来重复使用,避免人为因素及其它主观因素对生产的影响,保证生产执行的准确性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产;标准化;管理  一、汽车行业生产厂家标准化工作建设的定义  标准化建设就是“在管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生产技能、通用服
期刊
摘要:信访工作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发挥着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深化改革信访制度。在此形势下,行政信访作为信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逐步完善行政信访制度,推动行政信访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行政信访;制度困境;改革措施  引言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行政信访工作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越级上访、
期刊
摘要: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是一种以设置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对中职学校机电专业PLC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合PBL教学模式的相关理念,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团结合作、实践创新等能力为核心,从原理讲解、问题的设计、自主探究和教学评价四个环节构建机电专业PLC课程PBL教学模式,达到提高中职学校PLC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
期刊
易经中对阴阳有这样一段描述“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万事万物都有他的阴阳两面,他们表面上看来互相对立,可事实上又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做事不能只顾一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衡”。  一边是古风灼灼的《易经》中的内容,一边是科技感十足的IT项目,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可我却在多年信息化项目实施中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从我总结的IT项目实施的五个特点:“高智力密
期刊
摘要: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移动设备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等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已经基本代替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领地。这种信息时代媒体行业发展的新背景下,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传统的电视编导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新时期客户信息接收的需求了。所以,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势在必行。文章对新媒体时代电视编导工作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及挑战进行了分析,有效
期刊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人们带入了数据爆发的时代,而海量数据信息中所隐藏着的可利用价值,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数据发掘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多样化的数据不仅展示出其独有的商业价值,而且对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加强大数据时代汽车营销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同时也为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大数据;汽车营销
期刊
摘要:就当前的国家发展现状来看,党需牢牢把握的不仅是军权和政权,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更须在此之际重整过国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将党的先进性和执政的必要意义广泛普及于人们的认知中,尤其是各企业的工作职员,落实其党建教育工作,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调动其为国效力之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服务于企业建设经营。作为企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部门,政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面对现有工作格局下的政工管理挑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对某疾控机构普法教育的现状调查,了解疾控人员对普法教育的认知与态度,为单位普法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92.5%调查对象认为普法宣传很有必要,98.6%觉得自己对普法知识很了解或了解一些,如果遇到法律问题,81.7%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78.4%觉得身边人群法律意识、守法意识在增强。结论加强普法教育宣传,定期开展重点教
期刊
摘要: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和交通运输之间的矛盾被提上日程,科学家开始寻找传统汽车的代替品,新能源汽车出现在大众的眼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相对新生的事物,他的定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现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定义逐渐变的清晰起来,他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  1、引言  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机械时代,不计成本的快速发展,使地球环境严重破坏。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