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秘药

来源 :四川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ty_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我们老家,方圆三四十里地的人家,大多曾听说过刘家岭刘一刀的名字。
  刘家岭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要是没有刘一刀一家存在,除了走亲戚的,恐怕不会有什么外人会来这里的。
  刘一刀并非武林人士,而是一名民间医生。他也并非包治百病,他擅长治疗的,只有一种——肿毒。我们老家将疖子、脓包之类的病症,统称为肿毒。这个称谓很形象,肿毒的表象特征,就是身體浮肿。严重的,在额头上、脖子上甚至太阳穴等处,肿得像个小山包。平地上隆起个小山包,你说吓人不吓人;另外,肿毒的内在特征是里面积聚着不少有毒的脓液。这些有毒的东西蕴藏于内,像发酵了一般,越积越多,越长越大,痛得人彻夜难眠。可这些地方又都是人体的敏感处,一般人不敢随便去动,担心有什么不良后果。
  夏秋燥热季节,是肿毒的高发期。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众多患者到刘一刀家里登门造访。刘一刀没有什么专门的诊室,他家的客厅被他兼作诊室。
  听老人家说,刘一刀的医术是祖传的手艺,他爷他爹以前也是专门治肿毒的。刘一刀有兄弟两人,他排行老二,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兄妹三人年龄相近,中间相隔也就一年左右。按照以往的规矩,这祖传的医术,是要传给老大的,轮不到刘一刀继承父亲的衣钵。刘一刀的哥哥恢复高考那年考上了大学,有了铁饭碗,自然不需要这治肿毒的手艺;但刘一刀和妹妹随后没能考上铁饭碗。那时,农村的小孩要想考上中专、大学是很难的,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点都不夸张。后来,刘一刀的妹妹随着第一波打工潮,去了沿海。本来一个女娃,而且是老小,那就犹如掌上明珠,爹娘是看得很重的。但刘一刀的妹妹出去打工,走得很坚决,她本来想学爹的医术,但看到爹坚决不同意,一气之下就走了。也不能说爹娘看得她不重,爹只是说必须秉持祖上传男不传女的祖训,除了这一样,其他什么都可以依她。刘一刀的妹妹走后,刘一刀的娘与爹闹了好一阵别扭。
  事实上,女儿去了千里之外,刘一刀的爹心里也不好过,只是他不敢违背祖传的规矩。
  嫁出门的女,泼出去的水。
  刘一刀的爹想,要是传给了女娃,那出嫁之后,就成了别人家的人啦,这祖传的手艺不也就成了别人家的吗?那是万万不能的事情!
  刘一刀小时候患了小儿麻痹症,导致腿脚不方便,他就是想去外面闯,也没法闯哦,读完书后,只好选择待在家里。为了让刘一刀日后生活有依靠,他爹在没有任何选择的情况下,顺理成章地把手艺传给了他。那时候,刘一刀的爹根本没有把治疗肿毒视为医术,只是当作了一门谋生的手艺。
  刘一刀家祖传治疗肿毒有一个基本的步骤,首先是用刀划开肿毒;然后用手挤压出里面的脓液,直至挤出“脓头”。“脓头”隐藏于脓液之中。与浑浊的黏稠的脓液相比,“脓头”显得圆圆的,白白的,而且有一点点硬,有点类似于子弹头。刘一刀说,治疗肿毒必须把“脓头”挤压出来,否则过后还会复发,因为“脓头”就是祸害的源头;最后一步,刘一刀再敷上祖传自制的“秘药”。
  之所以称之为“秘药”,也就是秘而不宣,药物全部碾压成了粉末状,外人根本无法知晓是哪几种中草药组成的。顽固的肿毒,后面还需要换上几次“秘药”才能痊愈。虽然每次换的药粉看起来差不多,其实大不同。前面敷上的药粉,其作用是把肿毒里面的脓液导出来。只有把脓液导流干净,才能确保好得彻底。肿毒的脓液导流出来后,都会留下一个大小不一的口子,而后面敷上的药粉,就是为了封口愈合之用。因此,这两种药粉绝对不能用反了,否则就会坏事。
  听说附近不少诊所的医生,都很想研究刘一刀家“秘药”的方子,好以此招揽生意。曾经就有人暗中尾随刘一刀的父亲去县城药铺采购中药,但没想到刘一刀的父亲似乎知道有人跟踪,他根本不在一家药铺采购,而是先后进了五六家药铺,每家药铺都只买一两味药,让人根本摸不着头也曾有人派家人去刘一刀家治疗肿毒,待回家后,撕下敷上的药粉仔细研究,想参透刘一刀家“秘药”的成分,但终因无法从粉末状的药粉中分辨出究竟,只好作罢。这就更增添了刘一刀家祖传秘方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一传十,十传百,刘一刀家治疗肿毒自然成了独家生意。患了肿毒的,只要听说过刘一刀的,都会不辞路远找上门来……
  2
  拐子拐,一肚怪。
  说到刘一刀时,人们总忍不住说道这句俗话。
  这句俗话,本来是说腿脚残疾之人,往往满肚子琢磨人算计人的想法,多含贬义。但用在刘一刀身上,人们都是褒扬之意。
  别看刘一刀虽然个子较为矮小,腿脚还不方便,但他的脑瓜子非常灵活。没用两三年,就把他爹的本事全学到家了。又过了几年,他爹基本不出场了,而且经常去省城大儿子家住,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日子。
  刘一刀的爹,人们背地里都称他刘一手。
  早先去找刘一刀的爹治过肿毒,后来又带家人去找刘一刀治过肿毒的人说,刘一刀比他爹的本事还过硬。刘一刀的本事过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治疗肿毒一般就是一刀,不用出第二刀,这样就无形之中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二是经他治疗后,好得快。在乡亲们看来,痛苦少、好得快就是硬道理,就是好本事。日子久了,附近人都背地里议论,哪有师傅不如徒弟的?刘一刀的爹肯定是想患者多上几次门。多上几次门,就得多提几次礼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刘一刀家里一般是不缺荤腥的……有比较就有鉴别,渐渐±也,人们弄明白了其中的诀窍,于是给刘一刀的爹取了个刘一手(留一手)的绰号。虽然背后称呼刘一手,但见了面,人们还是恭恭敬敬地称呼刘医师。其实,刘一刀比刘一手治疗效果好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刘一手用的是纯纯正正的传统中医疗法,刘一刀还增加了一手,除了外用药,每回都会给患者几粒罗红霉素药丸或阿莫西林胶囊,让患者内服。在刘一刀看来,肿毒肯定是一种炎症,吃些消炎药应该不会错的,所以他就在祖传的基础上,还稍微配合上了西药。
  外人只知道刘一刀比他爹刘一手治疗肿毒厉害,但并不知道他们父子之间曾经因此发生过激烈的争执,这也是刘一手后来决心退隐到城里大儿子家帮着带孙子的重要原因。   刘一刀得到刘一手的真传后,刘一手就让刘一刀动手治疗患者。
  刘一刀配药时,总是把药物配得很适量。一般的肿毒,只需后面再来换两次药就行,即一贴导流的,一贴愈合的。
  待患者一走,刘一手就说刘一刀不该这么做,说要是这么干,他早年怎么能养活一大家人?怎么能养大你们兄妹仨?怎么能供你们兄妹仨都读完高中?怎么能让一大家人的生活在村里村外都跑在前面?……
  劉一刀就给爹讲上学期间学过的道理,医生要讲医德,不能为了多赚钱,就慢慢地拖延患者,不顾患者的痛苦把刘一手气得两三天没起床。
  但气归气,刘一手过后静下心来想想,觉得儿子的做法还是对的,毕竟赚钱也要赚得心安理得。事实上,祖上传这手艺下来,也讲到了要讲德行,只是在那个解决温饱问题为先的年代,为了一家人的生存,他不得不逐渐学会了留一手。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回送走患者,总免不了心中有愧啊!
  3
  找刘一刀治肿毒的人,还沿袭着老传统,一般都会提着家里积攒的鸡蛋,到集镇上剁上一斤肉,或者买上一两样糕点,不会空手上门的,就像正月里给长辈拜年和走亲戚一样。在乡亲们看来,治病,首先得尊重人家医生,要有礼数的。当然,刘一刀是不会在乎患者提了多少礼物上门。即使家里穷,没钱买礼物上门的,他也照治不误。
  刘一刀因为腿脚的原因,到二十五岁才结婚。而那时在乡下,男子一般二十岁就会找老婆。刘一刀虽然结婚较晚,不过,他的老婆荷花长得很漂亮,这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听说,荷花就曾是他治过的患者。
  荷花是刘家岭邻村牛家山的。牛家山与刘家岭只隔着一座不高的山,翻过这座山就到了。牛家山与刘家岭的境况差不多,山村,人多地少,村里大多数人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荷花兄妹四个,荷花老大。荷花小的时候,负责看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稍大上学后,荷花就跟着爹娘干农活。十七岁那年的初夏,荷花后脑勺下面的颈窝窝里长了一个肿毒,但因家里穷,拖了好久没有治疗,越拖越大,越拖越痛,最后痛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钻心地痛。爹娘没办法,只好空着双手厚着脸皮把荷花送到了刘一刀家里。
  刘一刀查看后,让荷花坐下,一边很随意地说,我再仔细看看;一边绕到荷花身后,把早就藏在手心里的刀对着荷花后颈窝的肿毒迅疾一划,然后挤压脓液,最后敷上“秘药”,一气呵成。荷花只感觉后颈窝窝处刺痛了一下,还没醒悟过来,就听刘一刀说,好了,过两天再来换药。说来也怪,经刘一刀一番动作后,荷花明显感觉后脑勺处轻松多了,再也没有那种死去活来的痛了。
  临走时,荷花的娘怯怯地问多少钱,刘一刀说十块。荷花的娘从裤袋里翻了半天,也只翻出了不到五块的零钱。
  刘一刀说,就这样,不用再翻了,并叮嘱荷花过两天一定要来换药,而且比一般人至少要多换一次药。这个肿毒长在了一个穴位上,从后面正对着嘴巴,这叫“对口毒”。再晚来几天,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说得荷花的爹娘心悬悬的,好像刚从鬼门关把女儿拉了回来。
  荷花的爹娘千恩万谢后,带着荷花回家了。后来,又上刘一刀家换了三回药。每次上门,仍然只是空着手,自然又少不了一番千恩万谢……
  荷花的肿毒好干净后,就跟爹娘提出要做刘一刀的老婆。
  荷花的爹娘对女儿说,刘一刀德行是好,但可惜是残疾人啊,论长相,哪里配得上你?而且比你要大上八九岁!
  荷花说,只要德行好,对我好就行。更何况去了他家,不愁没饭吃,不愁日子过不下去。
  虽然是个女孩,但荷花认准的事,就总是认认真真地要干好。每天去田畈地里干活,说好了做哪些,荷花干到天黑也得干完了才回家。荷花的爹娘知道女儿性子犟,看到女儿铁了心要跟刘一刀,他们俩只好反着托媒人传信给刘一刀,哪知刘一刀一开始并不同意。
  开刀,换药,再换药,刘一刀前后见过荷花四次,近距离看到过荷花的长相,他知道荷花长得漂亮。但也正是因为荷花长得漂亮,刘一刀担心荷花要嫁给他只是出于报恩,只是一时脑门子发热,待热度退了,就会后悔的,到时要是离婚或者红杏出墙就不好了。
  荷花没法,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刘一刀既没上门认亲更没敲锣打鼓迎她上门的情况下,只身来到了刘一刀家。
  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
  一开始,荷花就在刘一刀家帮着做家务,后来还帮着碾药粉。两三个月下来,刘一刀也看到了荷花的耐心和决心。
  立秋过后,天气依然非常闷热。老人们都说,这是秋老虎。晚上,荷花洗完澡,就帮着刘一刀碾药粉。看着洗澡之后的荷花,两只已经发育的奶宛如含苞待放的莲花,随着身体的摆动而跟着晃个不停,暗红色的奶头若隐若现,刘一刀终于没忍住,与荷花靠在了一起……
  为了给荷花一个交代,刘一刀按照当地传统礼仪,补办了相关礼数。刘一刀先把荷花送回了牛家山,次日就托人去荷花家说媒,过了几天又上门认亲,紧接着选了个黄道吉日迎娶荷花。过程虽然非常简短,但该走的流程都走了。看到女儿秤砣一样铁了心要跟刘一刀,更何况两人已经生米煮成了熟饭,荷花的爹娘也没啥好说的,就随了女儿,一切从简。
  4
  刘家岭的人都说,别看刘一刀有残疾,但他有福气,娶了个貌美如花的媳妇,而且还是自己送上门来的,比他父亲刘一手有福气多了。
  刘一手长得不赖,但当年他娶刘一刀的娘时,却没有刘一刀结婚这么轻松。托媒人说好后,接着就正式上门拿“看礼”(即现在说的彩礼)认亲。刘一刀的娘家里人都猜想刘一手家很殷实,端午节、中秋节都要刘一手家送礼送重些;临到结婚那天,还要刘一手家补了两百元衣裳钱,否则就不发新娘出门。
  刘一手二十岁时,附近不少人给他说媒,他也先后看过五六个姑娘。其实,他最中意的并不是刘一刀的娘,他相中的是村外集镇上诊所杜医生的女儿。杜医生的女儿水灵灵的,镇上的女孩子又会打扮,刘一手看过一眼就动心了。据媒人反馈,杜医生的女儿包括全家也对刘一手很满意。   待媒人走后,刘一手的爹沉思一番,对刘一手说,找老婆,不能光看漂亮,不能找个花瓶,放在家里做摆设。咱们家里有着祖传的手艺,不愁吃不愁穿的,只要找个会持家会生娃的。咱们要忙着对付上门看病的,所以女人一定要身体结实,做家务要是把好手。更何况,一个医生的女儿,谁知道她家有没有存心眼,打咱们家祖传秘方的主意?一旦咱们的祖传秘方被别人知道了,那咱们治疗月中毒还能是独家生意,还能有远远近近这么多人找着上门吗?……刘一手的爹一向对家人管教严厉,刘一手也觉得爹的分析不无道理,于是就找了刘一刀的娘,一个没上过一天学校门的女人,家里人也全是种田的。拿刘一手爹的话来说,这样的人家,老实,牢靠,不用整天担心啥。
  从小看着爷爷教育爹,刘一手头脑深处嵌刻着他家祖传秘方的重要性。他知道,正是因为祖上传下来的秘方,他家的日子才从没有为吃穿用发过愁。因此,老婆娶进门后,刘一手分工明确,老婆负责打理一家人的生活,上田地,做家务,患者上门不需要她靠边。上街采购药材,称药配药碾药,老婆一概不要过问。除了农忙“双抢”几天,刘一手平时从来不去田畈地里。
  刘一手的老婆任劳任怨一辈子,也没有对刘一手表达过怨言,除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思想,她还知道娘家穷,娘家的兄弟少不了需要刘一手的帮衬。
  刘一手的老婆后来得了乳腺癌,不到五十岁就走了。临死之前,她对刘一刀说了一番话,“嫁到你家几十年,给你生了三个娃,一门心思全在这个家里头,可是你一直在防着我哦!你想想,你用得着防我吗?我一个一字不识的睁眼瞎,我娘家也都是老实人,没人会想着你家的祖传秘方啊!但你始终这样防着,就是把我当成了外人啊!”
  刘一手的老婆说着说着,两行浊泪从已经无神的眼眶里溢出来,流到没有血色满是皱纹的脸上……
  刘一手听着听着,情不自禁满脸戚然。
  刘一刀和荷花守在一旁,也禁不住泪流满面。
  5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有着荷花服侍的日子,刘一刀平静的日子里萦绕着家的温馨。刘一刀曾经略带忧郁的脸上,也完全舒展开了。荷花一心一意全在这个家里,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绕着刘一刀而展开,天一亮就起来做早饭,吃过早饭就去门前的池塘里洗衣服,晾晒衣服后再去田畈地里收拾整理,顺便采摘些蔬菜回家做中饭,每天的日子总是过得满满当当的。每年端午节前几天和中秋节前几天,荷花还陪着刘一刀去县城采购一批中药。有空闲的时候,荷花还在客厅看着刘一刀给人治病,并顺手接过手术刀或递上纱布什么的……
  村里人都说,刘一刀把荷花真正当成了家里人,没留一点心眼。刘一刀的娘就没这么好命,刘一手给人治病时,始终不让她待在一旁,更不要说让她去陪着采购中药制作“秘药”。
  荷花的肚子也很争气,先后为刘一刀生下了女儿和儿子。怀孕的时候,荷花不紧张,紧张的是刘一刀。不过,刘一刀的紧张是藏在心里的,他很担心孩子出生后跟他一样会有残疾,好在两个小孩出生后都很健康。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刘一刀给人治病的时候脸上都是带着笑的。这笑,是从心底洋溢到脸上的,患者见了,似乎疼痛也减轻了几分。
  每回上街回来,荷花都会顺带着买些糖果回来,拿给儿女吃时,也分给围在门前的小孩。
  每天傍晚,村里的大人小孩都习惯聚在刘一刀门前,天南海北地聊着。
  每年农忙时,看到刘一刀干活不方便,村里人都会抽空帮上荷花一把。
  6
  从祖上下来,刘一刀家给人治疗肿毒都是在家坐诊,从不上门给人治疗。
  有一次,乡卫生院院长来到刘一刀家,要刘一刀去趟县城,说县卫生局张局长脖子上长了肿毒。
  刘一刀说,我们家从来不上门治疗肿毒,更何况我的腿脚还不方便。
  乡卫生院院长就说,腿脚不方便没关系,张局长可以派司机上门来接你。
  刘一刀说,那也不成哦,去了县城,来回就是一天啊!每天都有人上门来看肿毒,我要是走了,他们不就白跑一趟就得多痛一天吗?张局长反正有车方便,你还是让张局长的司机送他过来吧。
  乡卫生院院长面露不悦,局长请你去给他看病,就是看得起你,这还是我在局长面前大力推荐的你。无论如何,你得去一趟县城,局长的肿毒可耽误不得!
  刘一刀也不高兴了,局长的肿毒耽误不得,其他人的肿毒就耽误得?在我眼里,让我治肿毒的人都是一样的,没有局长不局长的!
  你要这么说,那就是不识抬举,你不要后悔!乡卫生院院长丢下一句话,气忿忿地走了。
  果然,第二天上午,县卫生局医政股就来了人,让刘一刀拿行医执照出来。
  刘一刀说,我家治肿毒上百年,祖上一直是这么下来的,从来没有办过什么执照。
  没有行医执照就不能行医,那就莫怪我们不客气了,那我们就得查封你们这里!县卫生局医政股股长一边说,一边吩咐手下查扣刘一刀家里与行医有关的器械和药物。
  你们要查就查吧,我可以不给人家治肿毒,但这是我们家,你们总不可能封了不让我们住吧!刘一刀坐在厅堂,喝着自己的茶。
  一边的两三名患者和家属却不干了,“你们不能这么胡来!你们要是拿走了刘医师的东西,那他怎么给我们治疗呀?刘医师祖上就是这么一直下来的,旧社会都允许刘医师家这么看病,如今是新社会人民政府了,还能不让他给我们老百姓看病?你们这是当的什么官呀?”
  听说来了人要收缴刘一刀家的东西,刘家岭村里不少人也从田畈地里赶来了,把医政股的人围了起来,并抢下刘一刀的东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医政股的人说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因担心争执和拉扯中出事,刘一刀劝村里人和患者家属不用管了,随他们怎么查。
  看陣势不对,最后,医政股股长只让手下带走了几盒罗红霉素药丸和阿莫西里胶囊,说刘一刀即使要算也只能算个中医,没有行医执照,就不能开西药。
  乡卫生院院长和县卫生局医政股股长把刘一刀的情况告诉张局长后,不但没得到张局长的表扬,还挨了狠狠一顿批,“谁叫你们这么干的?当初我说上门去,你说不用下乡,让刘一刀来县城就行。刘一刀不肯来也没关系,你告诉我一声,我坐个车下去,也很方便。你们倒好,竟然背着我去查刘一刀。你们知道吗,这是打击报复!”
其他文献
2011年12月18日至21日,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邀请曲艺名家李立山、康松广以及中国曲协副主席郭剐等一行12人,到固原移民搬迁点进行“走进大移民、感受新变化”曲艺创作采风、座谈
在科技全球化加快及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能力日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预见作为一种新型的宏观管理工具和编制科
正值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耀鹏在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孙福海、天津市曲协秘书长王宏等同志的陪同下于1月12日赴天津看望了七位为曲艺事业作出卓
罗平县扶贫办主任韩建木、副主任雷树林,为了单位私利,擅自决定从阿鲁、老厂、旧屋基、大水井四个扶贫攻坚乡和八个扶贫攻坚村(办),索取扶贫攻坚项目款、项目管理费、科技培
离开这间屋子差不多两年了.房间里阴暗又潮湿,还有一股子呛人的霉味.拉开窗帘,推开窗扇,让清凉的风吹过大片的田野涌进屋内,一缕淡淡的青草的气息.桌上,依旧放着一只墨水瓶、
期刊
2001年5月25日上午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青海省文联创作研究室、青海省影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电视纪录片(上下集)作品研讨会,与会的我省专家、学者及影视制作人、导
期刊
期刊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西部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壮美的风景,古往今来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中国西部文化和艺术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经久不衰地放射出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