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激趣”手段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h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下面,仅就“激趣”环节作探讨。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先要从学习目的进行启发。教师的教育不是一两天就能奏效的,而是在长期潜移默化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三、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四、媒体激趣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启发。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有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故乡》一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较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经这样对比,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六、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其他文献
近年,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1、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
期刊
一、尊重学生个性生命的发展,引导创造个性化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成年人往往要求孩子要乖,不哭不闹不做出格的事,循规蹈矩地长大成人,最好像个“小大人”。而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贪玩,不受约束,不太懂“规矩”,他们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这个世界,不可能完全按照成年人规定的方式去生活。  真实是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是小学生生命发展的真实过程,是一个个真实生命的反映。文如其人。个性化的阅读
期刊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到近代,古诗一直占有诗坛的统治地位。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学习古诗的作用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期刊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汉语古诗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中学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
期刊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须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凡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例如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教学时间、场地、媒介、设备等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课程资源具有更丰富、更人文的特点。俗话说“生活大课堂”,凡是学生生活中所能触及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和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形成的东西,均可视为课程资源。例如图书报刊、电影电视、演讲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没有语言量的积累,难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实践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期刊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培养出新世纪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在新课程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们都努力地尝试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极力地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由于大多数教师都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期或尝试阶段,没有观摩课可以借鉴学习,因而也出现过不少的问题。根据我和同事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际中出现过的一些问题,及作出的反思与总结,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平台。该文就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人文思想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精神世界。”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对这句话有了切身体会。在这里,我想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首
期刊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反之,无“趣”生“优”,生“优”则必“厌”。所谓心境愉悦反应则灵敏;心情抑郁,反应则迟钝得多就是这个道理。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童心。1、命题要揣一颗“儿童心”。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宁可低一点
期刊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转变到主动的求知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快乐语文教学应是我们语文教师首先确立的教学理念。也应是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净化精神感情的一个前提。尊重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示独特个性的舞台,达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