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要做“三个代表”的实践者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fr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和知识创新的主体,应当在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等方面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实践者。
  高校教师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应用的基地,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否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能否培养有创造性和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既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综合国力的反映。高校教师在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任,在发展先进生产力方面,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与功能。
  高校教师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就要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科学的信仰占领高校这个阵地,不给伪科学可乘之机。大力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以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神圣职责,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汲取全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创造适应时代精神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产品。
  高校教师做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就要从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最大程度最高质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高校教师要更好的实践三个代表,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认清形势,接受挑战,做与时俱进的教师。
  一要增强世界的眼光。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广大教师能够更好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树立全球意识,从面向世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具有面向世界所必备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积累国际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善于国际交流和合作。二是增强竞争意识。“入世”有利于广大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真正树立起较强的教育竞争意识。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将使我国教育处于冲突与融合、对峙与整合的矛盾状态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逼着教师首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变自我的生存方式,不仅具有高超的业务能力,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风范,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优势地位。新形势下,大学的素质教育应该着重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1) 要研究如何加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解决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2) 要研究怎样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专业和课程,以及对选择教师的愿望和要求,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4) 要充分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育活动的各个实践环节中,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第二,注重学术道德精神,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
  中国的学术道德精神既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时期,学术道德精神就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站在时代进步大潮的前沿,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高校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学术创新中的巨大作用。他一方面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创造支持科学探索、鼓励学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一方面则寄希望于高校教师以良好的学风和高尚的师德来促进这一进步。学术主体和学术道德的维护者、建设者,高校教师必须自觉融入“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落实到“以德治学”的行动中。要按照江泽民同志的殷切希望去身体力行:“要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厚积勃发,出精品,出上品;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大学的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倘若高校教师能够自觉地“以德治学”,那么,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学术精品毫无疑问地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由此而积聚的崇尚科学、探寻真知、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和道德精神,当之无愧地将载入中国先进文化的史册,昭示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勃勃生机。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全心全意为学生成才服务,做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今天的教师,不但应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
  1.师品,德高为师。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教师必须具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2.师智,学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而且是‘常流水’。”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三是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存储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
  3.师能,技高为师。一是要有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二是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要有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4.师表,身正为师。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我国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正如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真实的影响。”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所有这些,都是切实为学生的成才服务,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总之,我们教师要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努力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切实达到理论上弄通、思想上搞清、行动上落实、工作上创新。做“三个代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其他文献
本实验室大规模的cDNA克隆与测序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全长基因库。借助大量的生物信息学手段,我们试图从这些库中去筛选与重要的生理途径及人类疾病可能密切相关的基因进行研究。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HTA)方法学指南,为我国HTA方法学指南的科学制订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国际指南网络以及26个国家的政府及学术组
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Bat-PA),来源于南美洲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的唾液,是一种t-PA类似物。该类似物共有四种形式,分别为:DSPAα1、DSPAα2、DSPAβ、DSPAγ,其中对DSPAα1(Bat-PA(H))的研究最多,其纤溶活性也最高,DSPAα1是由477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蛋白,与t-PA分子有85%的同源性,区别在于它不具有t-PA分子的kri
脑创伤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发病率极高,目前人们已经清楚其病理学改变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阶段,由于原发性损伤的不可逆性,采取多种手段减轻继发性损伤,促进脑损伤及其
德国科学家Lorenz Hiltner在1904年首先提出了根际(Rhizosphere)的概念,用于描述植物根系周围的微区土壤。在根际微区内,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显著
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zs L.)属冷季型草坪草,是温带地区重要的草种之一。它具有色美、抗寒能力强、耐荫、耐修剪等优点,在我国北方地区多被用作建坪草种。草地早熟禾具有一
本工作从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pa)和卷荚相思(Acacia cincinnata)树种根瘤上共分离、纯化获得21个根瘤菌株,从生理生化特性、生长适应性、根瘤菌接种相思苗木、中心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