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搏击》2015年第一期文章。杨志英先生《详解“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一文,着重阐明“偏沉”如“双重”一样都是病,都是错误练法。并以“不倒翁”为例予以说明。这种论述,会让拳友产生“偏沉则随是病”这样的一种观念,从而贻误拳友们正确运用拳理。因为杂志发表的文章有导向性,不得不认真对待。今特写一文提出不同辩解,供拳友们思考。首先要循迹出处,看看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如何阐述的。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见《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太极平准腰顶解”;《太极拳使用法》115页;《杨式太极拳》123页;《太极拳谱》25页;《杨氏太极拳真传》259页;《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104页;《杨式太极真功》285页;《太极拳全书》716页;陈微明《太极拳术》60页;顾留馨《太极拳术》380页)。
《拳论》明确指出:“若练功多年尚不解虚实沉浮运化相随,而为人制,是为未悟双重之病耳”。点明“双重”是病。只有熟练掌握虚实沉浮运化相随之纯功,才能脱去“双重”之病。绝不能解释为“偏沉则随”也是病。前辈不说是病,我们就不能妄说是病。这是杨先生的第一错(错说,“偏沉”是病)。
杨先生在书写“立如平准”时写成“立如秤准”。而在上列10本书中,仅顾留馨著《太极拳术》380页书写为“枰准”,其余皆为“平准”。“枰”可认为是“平”的音错。而把“枰”认成“秤”是错植了。因为人身站立是“平准”的问题,不是什麽“秤准”的问题。练拳中常说的“立身中正”就是“立身平准”,绝不说“立身秤准”。太极文化学者二水居士在《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探究》一书29页说:“若平准稍有分毫之轻重浮沉,则偏显然矣。故练习太极拳者,须立身中正,有如平准”,也是证明。这是杨先生的第二错(误读“枰”、“秤”之错)。
杨先生还批评前辈董英杰在《太极拳使用法》115页中:“借用脚踏车轮比喻‘偏沉’与‘双重’有失偏颇”。我倒觉得董英杰所说“犹如(骑自行车)用一脚蹬轮偏,自然随之而下。何为双重,犹如右脚蹬上右方,左脚蹬上左方,两力平均自滞而不转动,此理甚明,忽须细说”举例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形象化地解释了“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的道理。大家都有体会,骑自行车两脚必须交替偏沉,且不脱离地跟随,自行车轮子才会滚动前进。这就是“偏沉则随”,必须这样做,这不是病;若两脚平蹬(两力平均)两踏脚,自行车轮子就自滞而不转动。这就是“双重则滞”。这才是病。这是杨先生的第三错(无端否定前辈之错)。
再以杨先生所举“不倒翁”为例。确实,“不倒翁”亦是“偏沉则随”不是病的例证。正立时“不倒翁”重心落于底部“基底范围”,处于稳定状态,无偏沉。若将“不倒翁”向任何一方扳倒,其重心偏向另一方,并升高,而产生“偏沉”,且其必然要“则随”回复至原先稳定状态。而且这一稳定状态,从精准分析来看,仍是“双重则滞”的状态。因为即使“不倒翁”的“基底范围”面积很小,却仍然不是零。即是环球形多支承点,即“三重更滞”。因此,也证明了“偏沉则随’不是病。这是杨先生的第四错(力学判断之错)。
其实在太极拳行拳走架过程中,处处都是阴阳相济,虚实变化。即处于“偏沉则随”的动态转化过程中。而“双重则滞”只是过程中的一闪念。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绵绵不断运拳的道理。
且看拦雀尾一式的演练。从无极式(双重、朝南)开始就进入“偏沉则随”持续状态。起势立即右腿重转90度(朝西),两手内外旋上下抱球,蹲身擒扣敌右臂进拳於右侧;迅即虚送我左脚套勾敌右脚,我两臂内旋左棚右採发劲击敌右胸肋部(朝西南),成左侧弓步,是为左棚。(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随即将重心渐移於左脚,右脚向西虚送,我双掌内外旋化套敌双臂,并合封向前压棚,使敌后倒或远离,至右虚脚落地成右弓步为止,是为右棚。随即我双臂掌腕套擒敌趁机击我之左拳肘腕,速虚我左脚将敌向后牵引拔根,并乘敌向我近身移动时,立即转腰向左发出,成左侧虚马步,是为平捋。我即将两手右切左扣敌左臂屈肘进击,立即回正我双臂掌朝西内旋滚动挤出送敌离去成右弓步,是为滚挤。随即我双臂掌外旋后引下沉化敌进击之双拳,成右虚左实步。乘敌知失势后退时,我迅即双掌内旋,虚送右脚向西按出送敌远离,至右脚落地成右弓步为止。是为前按。
注意文中黑体字:“持续状态;立即;迅即虚送:随即;虚送;随即;速虚;立即;即将;立即;随即;迅即;虚送”。所描述的状态,均为虚实绵绵不停地迅变,即“偏沉则随”持续状态,而不出现“双重则滞”的状态。这才是符合拳理的演练过程。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见《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太极平准腰顶解”;《太极拳使用法》115页;《杨式太极拳》123页;《太极拳谱》25页;《杨氏太极拳真传》259页;《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104页;《杨式太极真功》285页;《太极拳全书》716页;陈微明《太极拳术》60页;顾留馨《太极拳术》380页)。
《拳论》明确指出:“若练功多年尚不解虚实沉浮运化相随,而为人制,是为未悟双重之病耳”。点明“双重”是病。只有熟练掌握虚实沉浮运化相随之纯功,才能脱去“双重”之病。绝不能解释为“偏沉则随”也是病。前辈不说是病,我们就不能妄说是病。这是杨先生的第一错(错说,“偏沉”是病)。
杨先生在书写“立如平准”时写成“立如秤准”。而在上列10本书中,仅顾留馨著《太极拳术》380页书写为“枰准”,其余皆为“平准”。“枰”可认为是“平”的音错。而把“枰”认成“秤”是错植了。因为人身站立是“平准”的问题,不是什麽“秤准”的问题。练拳中常说的“立身中正”就是“立身平准”,绝不说“立身秤准”。太极文化学者二水居士在《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探究》一书29页说:“若平准稍有分毫之轻重浮沉,则偏显然矣。故练习太极拳者,须立身中正,有如平准”,也是证明。这是杨先生的第二错(误读“枰”、“秤”之错)。
杨先生还批评前辈董英杰在《太极拳使用法》115页中:“借用脚踏车轮比喻‘偏沉’与‘双重’有失偏颇”。我倒觉得董英杰所说“犹如(骑自行车)用一脚蹬轮偏,自然随之而下。何为双重,犹如右脚蹬上右方,左脚蹬上左方,两力平均自滞而不转动,此理甚明,忽须细说”举例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形象化地解释了“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的道理。大家都有体会,骑自行车两脚必须交替偏沉,且不脱离地跟随,自行车轮子才会滚动前进。这就是“偏沉则随”,必须这样做,这不是病;若两脚平蹬(两力平均)两踏脚,自行车轮子就自滞而不转动。这就是“双重则滞”。这才是病。这是杨先生的第三错(无端否定前辈之错)。
再以杨先生所举“不倒翁”为例。确实,“不倒翁”亦是“偏沉则随”不是病的例证。正立时“不倒翁”重心落于底部“基底范围”,处于稳定状态,无偏沉。若将“不倒翁”向任何一方扳倒,其重心偏向另一方,并升高,而产生“偏沉”,且其必然要“则随”回复至原先稳定状态。而且这一稳定状态,从精准分析来看,仍是“双重则滞”的状态。因为即使“不倒翁”的“基底范围”面积很小,却仍然不是零。即是环球形多支承点,即“三重更滞”。因此,也证明了“偏沉则随’不是病。这是杨先生的第四错(力学判断之错)。
其实在太极拳行拳走架过程中,处处都是阴阳相济,虚实变化。即处于“偏沉则随”的动态转化过程中。而“双重则滞”只是过程中的一闪念。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绵绵不断运拳的道理。
且看拦雀尾一式的演练。从无极式(双重、朝南)开始就进入“偏沉则随”持续状态。起势立即右腿重转90度(朝西),两手内外旋上下抱球,蹲身擒扣敌右臂进拳於右侧;迅即虚送我左脚套勾敌右脚,我两臂内旋左棚右採发劲击敌右胸肋部(朝西南),成左侧弓步,是为左棚。(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随即将重心渐移於左脚,右脚向西虚送,我双掌内外旋化套敌双臂,并合封向前压棚,使敌后倒或远离,至右虚脚落地成右弓步为止,是为右棚。随即我双臂掌腕套擒敌趁机击我之左拳肘腕,速虚我左脚将敌向后牵引拔根,并乘敌向我近身移动时,立即转腰向左发出,成左侧虚马步,是为平捋。我即将两手右切左扣敌左臂屈肘进击,立即回正我双臂掌朝西内旋滚动挤出送敌离去成右弓步,是为滚挤。随即我双臂掌外旋后引下沉化敌进击之双拳,成右虚左实步。乘敌知失势后退时,我迅即双掌内旋,虚送右脚向西按出送敌远离,至右脚落地成右弓步为止。是为前按。
注意文中黑体字:“持续状态;立即;迅即虚送:随即;虚送;随即;速虚;立即;即将;立即;随即;迅即;虚送”。所描述的状态,均为虚实绵绵不停地迅变,即“偏沉则随”持续状态,而不出现“双重则滞”的状态。这才是符合拳理的演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