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携手小微企业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se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球市值最大、客户存款第一和盈利最多的大型上市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成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践的典范之一,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党委宣传部。
  2005年,银监会在全国确定了两家小企业信贷试点行,工行是其中一家。为此工行总行专门成立了小企业金融部,全面负责该行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管理和推动工作,对小企业的贷款增量始终处于同业前列。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工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达3.75万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了2.65万亿元,增长了近2.4倍。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到全部公司贷款余额的64%,比2006年末大幅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其中,工行着重加大了对广大小型和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已超过1万亿元。可以说,从资产占比来看,工行的公司信贷业务已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了。
  从2011年全年的情况来看,尽管新增加的贷款比上年少了655亿元,但小微企业贷款却比上年多增了927亿元,全年增加2397亿元,增幅达36%,是同期贷款增幅的3.5倍,增量占同期全行各项贷款总增量的37%。
  “担保难”是小微企业贷款的最大瓶颈。国内大部分生产经营较好、有发展前途的小微企业都是以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上的一环,或者是产业集群中的一分子,而这些大中型企业往往都是工商银行的客户。根据这些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小微企业是否拿到了订单、发票,工行对产业链上的小企业开展了无须提供传统抵质押品的贸易融资业务,较好地解决了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抵押物不足、“担保难”的问题。
  工行创新推出的“小额便利贷”无须提供抵押或其他担保,符合相应条件的贷款在3至5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完成审批发放,非常契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并为小微企业节省了抵押担保环节的一系列费用,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针对小企业生产经营和融资需求“短、频、急”的特点,工行专门推出了面向小企业客户的“网贷通”业务,使小企业通过网络渠道就可以实现贷款申请、提款、还款。自2009年底推出这项业务以来,工行已经累计为3.2万户小企业提供了贷款支持,2011年通过网络融资,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过3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形成了规模优势,那么依托中后台的集约化经营和优秀的风险控制能力,其经营成本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为小微企业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贷款价格。2011年工行对小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为7.12%。
  此外,为小微企业提供票据、资金结算、电子银行、银行卡、金融租赁等全方位的服务成就了工行相关业务的良好口碑。其中,工行充分发挥其全资子公司工银租赁的综合化经营优势,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设备租赁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速实现转型升级。
其他文献
1984年9月1日,我带上陕西省略阳县徐家坪职中的录取通知书高高兴兴去报到.一到校我就首先找校长询问情况.校长办公室里坐着一位身穿黑呢子中山装的男教师,约有五十多岁,中等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城区现有2个生猪定点屠宰场、4个肉类联合加工厂、10个肉类市场,年屠宰生猪200余万头,从2000年起由区动物防疫监督所派动物检疫员实施驻厂检疫工作,使屠宰
公民社会理念孕生并演进于西方社会,它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理性结构出现在社会理论中。综观西方学术界的“公民社会”概念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三次大的分离:1.公民社会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资源和争夺、占领、控制
企业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惟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大环境中,市场机会的得与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企业面临着日趋激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1—0155—01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彰显人文关怀,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光芒。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命,对人
[中图分类号]D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4—0144—01    从远古时期涌泻而来并一直不断延续发展的民族歌舞,以浓厚的生活气息,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它是祖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光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歌舞艺术的价值和作用,并有效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