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来源 :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u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在量与测量方面的内容是质量单位千克、克和吨。而小学阶段,学生主要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以及吨。质量单位都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观察得到,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困难。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一直在思索: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经过初步的实践探究,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丰富学生质量观念的表象,从而有效地建立质量观念。
  1.教材解读
  要想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教师首先得明确新教材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1.1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寻找教材变化的依据
  与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以下简称老教材)相比,人教版实验教材无论是素材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的就是为了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目标。所以要理解和把握教材,首先就要了解课程标准对量与测量这一内容的具体要求。以长度单位为例,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目标是: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可见,量与测量的教学目标已不仅仅关注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换算,而是强调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测量过程的体验,把测量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量的实际意义。
  1.2从新老教材的比较中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
  由于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教材编写呈现出的以下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力求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
  (2)提供丰富的活动素材,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受。实验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克、1千克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1克的观念。
  (3)选择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力求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思路。实验教材首先展现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接着要求学生根据“限重1吨”的指示牌,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展开讨论,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4)重视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的培养。实验教材考虑到估测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无论是哪部分关于量与测量的编排都采用了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在习题设计中也多处体现了这一特点,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教学过程
  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也得从课前调查统计、课中充分体验、课后总结反思三个方面入手,不断丰富学生质量观念的表象,从而有效地建立质量观念。以笔者教授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为例:
  2.1课前调查统计,初步了解质量单位在生活的应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数学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生活中学生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如果给他两个常见的物体,让他辨别一下谁轻谁重,这对于学生来说易如反掌。但是由于平时人们在交流物体的重量,习惯用“斤”、“公斤”作单位,因而造成学生对于“克和千克”这样的国际制质量单位的了解很少,更别提有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了。
  针对这种现状,课前我布置学生调查统计“千克和克”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关注各种物品的质量,自然而然地认识各种各样的秤,而且能直接感受到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各种相关的生活资源被充分挖掘,分散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2.2课中充分体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1)抽象观念具体化,初步感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在学生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如教学千克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表象,我首先带领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接着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然后通过分组合作,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将1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4个苹果,6根黄瓜,7支香蕉,10个橘子,3个梨子;最后再集体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重1千克。这样将抽象观念具体化,促进学生理解,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克时,我首先带领学生称出10克黄豆,大约有40粒,从而推算1克黄豆大约有4粒,接着让学生数出4粒黄豆掂一掂,感受1克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在操作的基础上,学生都建立一种直觉:1克很轻;然后我告诉学生一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让学生再次用手指尖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并闭上眼睛回味,记住自己这种独特体验,加深对1克的印象;最后通过比一比,“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 1克。
  (2)建立常用质量单位大小的参照物,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估测。
  课堂探究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用秤去称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物品,我们也不方便把众多的物品带到课堂上来。所以我们还应教会学生建立常用质量单位大小的参照物,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估测。常用质量单位的参照物是丰富的,如一头猪的重量,一个冬瓜的重量,一本数学书的重量、一袋方便面的重量、一枚1元硬币的重量等均可以作为参照物。
  (3)注重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的有机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量的实际意义都可以通过操作获得亲身感受和体验的,所以,教师在着手教学以前,必须要认真思考:哪些内容必要而且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哪些内容只能让学生借助推理和想象进行间接体验?如在质量单位中,1克与1千克的实际含义可以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获得直接体验,但1吨有多重就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只能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去理解。一位教师执教这一课时,只准备了3袋25千克的大米,首先让学生掂一掂、抬一抬,感受25千克的大米有多重,接着要求学生选一位班上力气最大的同学上台,看一看他能抱几袋。最后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想象1吨有这样的几袋大米。这时大屏幕上的大米4袋4袋(因为4袋为100千克)地呈现,学生依次数着: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据全屏时,学生由衷地发出感叹:1吨有那么多呀。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1吨的实际意义,也很好地沟通了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3课后总结反思,逐步提升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课后,我布置学生每人回去写一篇数学日记:可以交流自己调查统计后的感受,可以交流自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也可以交流自己解决有关“千克和克”之类问题时的技巧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酝酿,孩子们的数学日记写得可精彩了!有同学说几千克的物品我可以搬得动,二十几千克的物品我搬运起来有点费劲。有同学说虽然计量比较轻的物品才用克作为单位,不过去超市了解了一下,我发现生活中用到“克”的地方还真多。像我们吃的薯片、饼干、方便面、火腿肠等都是以“克”作为单位,像我们用的肥皂、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也是以“克”作为单位。两个重量进行比较时,如果单位相同,直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就可以得出结果,如果单位不相同,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换算,然后再比较,也可以选一个中间量进行比较等等。
  写数学日记,促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做进一步的总结和反思,经历总结和反思这一过程,学生逐步提升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千克和克”的教学实践,令我不禁想到了诗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总之,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我们应创设氛围,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引导学生总结反思,逐步提升对质量单位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其他文献
一、流域概况1.自然条件铁匠沟小流域地处奈曼旗白音昌乡西北部,属大凌河中游牛河流域,小流域总面积19.3平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8.6平方公里.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注重人的个别差异,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工作坊
“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关心的问题。如何积极、稳妥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稳定。本文通过农民工就业平等权、受教育权、农民工的社会保
当下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在各个领域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公安管理创新活动也正紧锣密鼓的在全国各级公安部门开展起来。为了使公安管理创新活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在整个创新活动中
教师教学效能评价事关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然而很多中小学校对于教师教学效能的评价没有一个体系化的评价
随着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人处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多元化变迁的时代,其婚姻观与传统观念有着很大差异。本文通过研究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人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