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群众致富的希望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_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架一座桥,铺平了发展之路;
  治理一条河道,夯实了发展基础;
  培植一项主导产业,托起了群众致富的希望;
  ……
  这一切都是湖北省竹山县陈家河村因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而悄然发生的变化。
  陈家河村位于竹山县最西部竹坪乡,距县城100多公里,与陕西省旬阳县毗邻,全村版图面积5.97平方公里,有10个村民小组,360户1464人,耕地面积2044亩,其中水田354亩,素有“朝秦暮楚,西楚门户”之称。由于受区位、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成为全县、全乡有名的贫困村,被列为2008年度实施的省定重点贫困村。
  2008年以来,在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抢抓被列为省定重点贫困村建设机遇,组织和带领全村群众抢抓机遇谋发展,凝心聚力搞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呈现出强力推进的良好带头,并取得明显实效。一是基础设施提升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截止目前,该村已新建主跨30米,宽5米的桥梁1座,解决了700多人的过河难和100多名学生的上学难问题,结束了全村群众出行肩挑背驮、过河脱脚的历史;治理河道3500米,保护了350亩基本农田,使昔日年年冲毁、年年恢复的荒田变“粮田”,为全村群众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主导产业托起了群众致富的希望。该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自然优势,在改造现有300亩茶叶基地基础上,新建茶叶基地200亩,茶叶产业已成为全村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三是生态家园建设扮靓了新村庄。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和生态家园建设,截止目前,全村已新增砖混结构农房45户,完成沼气建设25户,全村沼气用户达到80多户,“一个布局合理、规划科学、设施配套”的新村庄正在形成。四是基层组织坚强有力。村支两委班子健全、战斗力强,在群众中的公信力高,村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全村无治安、刑事案件和计划外生育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成为全县党建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基地、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因地制宜 找准一条好路子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之前,由于受区位、自然、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极其艰难,全村尚有贫困人口108户44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0%以上,有民政救济户18户24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180元,有700多人行路难、过河难,350多亩基本农田灌溉难,面对这一贫困现状,该村支两委多次召开村干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和全体村民大会,分析贫困成因,挖掘发展潜力,发挥比较优势,谋划发展之路。在统一全村群众思想、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稳粮扩茶,兴林强牧”的发展思路。“稳粮扩茶”,即加大基本农田水利建设,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和开发水平,为农业增产增收夯实基础。在产业发展上,充分发挥该村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在改造提档升级现有茶叶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茶叶基地建设规模,加强基地管理,努力把茶叶产业培植成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兴林强牧”,即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充分利用广阔的山场资源和丰富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牛、羊、鸡等畜牧业,进而实现强村富民目标。截止目前,该村已发展山羊100多只,全村生猪户平2头,鸡户平50只,有养鸡大户20多户。
  关注民生 打下一个好基础
  行路难、过河难、引水难、用能难是全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该村按照“打基础、管长远”的总体要求,坚持把群众反映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狠抓村组公路、桥、河道治理、堰渠、生态家园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新建大桥一座。过去,全村群众出行靠肩挑背驮、过河脱鞋,一遇洪水,群众无法出行、学生无法上学,曾因过河难,该村先后有2个人被洪水冲走,酿成悲剧。在年初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全村群众一致表决,解决群众过河难问题被列为全村发展的第一要务摆在村支两委的议事日程。针对全村群众强烈愿望,该村多方筹措资金,在扶贫、交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架起了一座长30米、宽5米的大桥,解决了700多人的行路难和100多名学生的上学难问题。二是突出狠抓河道治理。陈家河贯穿全境,沿河两岸有农田350亩,是全村群众的“口粮田”,前几年,由于没有河堤,一遇洪水,农田冲毁严重,有的无法恢复,致使农田年年建设、年年冲毁,使“口粮田”变“荒田”。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该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标准完成了新修河堤3500米,保护了350亩基本农田,使昔日的“荒田”变“粮田”,成为全村群众名副其实的“口粮田”。三是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和生态家园建设。该村坚持统一规划、科学设计、集中安置,新建砖混结构住房45户,并实行道路、路灯、绿化等配套建设,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村庄日趋形成。同时,大力实施以沼气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通过试点示范,沼气这一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已被全村群众所接受,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高涨,截止目前,全村沼气用户达到80多户,沼气的建设不仅改变了环境,节省了人力、财力,而且形成了“猪—沼—茶(茶)”生态循环模式,当地群众说:“沼气建设,干净了庭院,改变了面貌,节省了能源、人力,还带动了猪、牛、羊、茶叶、蔬菜等产业的发展,真是一举多得的好项目。”
  突破难点 培植一项好产业
  为改变全村“民贫财弱”的现状,该村在审视村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布局,坚持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富民强村的首选项目,着力培植茶叶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狠抓茶叶基地建设。2008年以来,该村在对原有300亩茶叶基地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新建茶叶基地200亩,使全村茶叶基地面积达到500亩,户平1亩以上。二是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为进一步加强对茶叶的种植与管理,增强茶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该村成立了由茶叶种植大户、制茶能手、茶农入股为主要形式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具体负责全村茶叶的种植与管理、病虫害防治、茶叶制作技术培训等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大提高了茶叶产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三是着力加工增值,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为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培育优势产业,该村紧紧依托在全省茶叶产业享有盛名的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竹山县圣水茶叶公司,与该公司联营组建了茶叶分公司,该村按照圣水茶叶公司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对茶叶基地进行科学管护,圣水茶叶公司负责茶叶的鲜叶收购、茶叶制作、统一包装和市场销售,使该村茶叶依托龙头企业直接进入大市场,不仅增强了茶农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茶叶品质,茶叶产业已成为全村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茶农+基地+协会+龙头企业”模式已经成为全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为农民稳定、持续增收开辟了新路子。
  建管并重 创优一个好机制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该村坚持因地制宜、突现特色、注重建管、务求实效,取得了明显成效,探索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机制。一是建立瞄准机制,体现在择贫而扶上。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其核心就是瞄准贫困对象,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在工作对象确认上,该村坚持群众互评、村民代表评议、村委会初审,并经公示后,最终确定。在扶贫项目规划上,该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让群众根据自己意愿“海选”扶贫项目,再根据“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的原则,编制扶贫规划,使群众在扶贫开发中做到“全程参与、共建、共享”。由于规划项目是群众自己选的,群众参与规划项目实施的热情高,积极投工投劳,严把工程质量关,一年来,该村新建过河桥、河道治理、堰渠、沼气、茶叶等一批群众反映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得以实施,有效解决了全村群众的行路难、过河难、灌溉难、用能难、增收难等问题。二是健全领导机制,体现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上。县、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始终坚持把整村推进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抓手,做到“有一名县级领导联系、有一个部门帮扶、有一名乡镇干部常驻、有一套严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四个一”责任机制。竹坪乡党委、政府坚持把该村作为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试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支持该村整村推进工作,乡党委主要领导亲自蹲点,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督促规划项目实施,以该村为榜样和标杆,引导和推动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大发展。为支持该村重点村建设,县交通、水务、能源等部门,及时为该村规划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服务,确保了规划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体现在激活主体上。在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坚持把国家政策扶持与发扬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有机结合,以国家政策扶持为辅,更加注重凝聚力民、集中民智,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2008年5月,在上级扶持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该村新建过河大桥项目面临资金紧缺的关键时期,为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该村群众自发筹措资金、踊跃捐款,积极投工投劳,支持项目建设,截止目前,总投资54万元新建的一座过河大桥已经竣工,其中群众筹资达12万元,人平捐资达182元,使全村群众早日结束了肩挑背驮、脱鞋过河的历史。四是强化保障机制,体现在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该村围绕基层组织建设目标,在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的基础上,新建了村委会办公楼,配套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推行村级政务、财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加。同时,引导和激励群众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先后制订了符合该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标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定期开展“致富能手”、“十星级文明农户”、“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等评比表彰活动,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引导广大群众争做新型农民。在茶叶产业发展上,该村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对种茶积极性高、基地建设管护好的茶农,给予每亩奖励一袋化肥,对制茶能手则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在蔬菜产业发展上,为降低农民种植风险,该村对发展积极性高的农户,在确保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又给菜农协调配套部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为支持畜牧业发展,该村采取种苗免费提供,养殖成功见收归己,否则照价收回种苗,并不予扶持,截止目前,全村生猪养殖户平2头,养鸡户平50只,涌现出养殖大户20多户。与此同时,该村还对涌现出来的经济示范户、技术能手、乡土人才、优秀初高中毕业生都给予一定的奖励。该村村民王吉海家境贫困,由于勤奋好学,今年中考被市一级重点学校录取,该村奖励500元,使其顺利入学。
  如今的陈家河村,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群众不再为出行难、过河难、增收难发愁,住小洋楼、走水泥路、家家用沼气、户户种茶叶,民富村强,昔日的贫困村正阔步迈向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作者简介]朱端全,男,湖北省竹山县扶贫办副主任;帅 军,男,竹山县扶贫办干部。
  [责任编辑:王建平]
其他文献
走进永丰县陶唐乡园内村,一幢幢农家新房和秋风送来的缕缕桂花香共同描绘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悦目画卷这个曾是山沟里的贫困村,在上级政府扶贫资金的帮助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新星”,2007年人均收入超过1800 元,已有90%的村民建起了新房  园内村的巨变,折射出永丰县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产生的巨大效益自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县按照国家提出
期刊
提要 在东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江西作为中部的农业大省,力图通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难以为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快速实现工业化;也有学者提出中部的农业大省应该走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针对当前江西的发展,在分析两者的可行性,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在适当承接符合江西农业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把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走现代农业驱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期刊
“十一五”以来,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弋阳县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1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15个重点村共计175个自然村,总户数 10421户,其中登记在册的贫困户 1025户,低收入户 1363户;总人口42773人,其中登记在册的贫困人口3996人,占重点村总人口的9.3%;低收入人口5543人,占重点村总人口的12.9%耕地面积40463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3918.2亩,人均0.7
期刊
江西省兴国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6年有78个村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村, 2008年又有87个村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村,两年来投入扶贫资金4934.5万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659个,建设移民点58个,搬迁深山区库区移民5600人,贫困人口从2005年的5.67万减少到2007年的 2.3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561元提高到2007年的2025元,全县的贫困状况得到缓解,基础建
期刊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富民政策,使广大深山区群众摆脱贫困,安远县高云山乡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移民扶贫的新方式,实行“两个带动三个结合三个慰问帮扶”的“233”移民扶贫模式,改善深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两个带动”营造移民搬迁氛围  移民扶贫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必须做到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不能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由于许多自然
期刊
《联合国千年宣言》  在2000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联合国全体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的一项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的行动计划,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正式做出此项承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共有8个方面,包括:  在2000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各国首脑通过了《联合国千年宣言》,确定了在2015年前
期刊
提要 我国林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森林保险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近十年来发展缓慢。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综述和对江西省部分乡镇的林业发展进行调查,认识我国和江西森林保险的现状,分析我国并着重分析江西森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林业风险;森林保险;江西省  作者简介 冷静(1985—),女,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
期刊
金秋十月,清风送爽,瓜果飘香。2009年10月14日,江西省社会扶贫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享有“江南宋城”之称的赣州市召开。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刘永思,副主任饶振华,江西省光彩扶贫基金会会长吴成华,赣州市委常委、农工部长曾新方,赣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扶贫办主任温会礼,省委组织部农村基层组织处处长刘伟旗、原省扶贫办副主任胡跃明出席会议。原省扶贫办副主任黄海根主持会议。来自35个省直单位和5家民营企业代表,
期刊
2009年7月6日至8日,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工作调研培训班会议在南昌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思,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彭林森、张志豪、漆根顺、饶振华,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蔡子津,省扶贫和移民办各处室副处以上干部及各设区市的扶贫办和移民办主任。  会上,各设区市的扶贫办和移民办主任分别向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汇报了各市的工作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思路。刘永思主任就我
期刊
按照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一次会议关于努力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部署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完善“大扶贫”的格局、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党组统筹考虑支持定点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定点扶贫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大项目扶贫力度,探索建立“大扶贫”机制,努力开创定点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立足职能、加大力度、支持定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国土资源部党组将定点扶贫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