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因为疑问往往是人的思维的开端。所以,我们的教学需层层设疑,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启发鼓励他们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用疑问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过潜心思索,在解疑中发展思维、获取能力。
  
  一、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因质疑获取新知识的兴趣
  
  有人说:“最大的报酬是发现带来的激动,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让学生尝一尝因质疑而获取新知识的甜头,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感情上的鼓舞和巨大的幸福与满足。
  如教《孔乙已》一课时,当学生对课文结尾写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提出了如下质疑:“大约表示一种推测;的确表示肯定的判断,这对有矛盾的词语,怎么可以修饰同一行为?”当时,我不是随问而答,而是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互相研探去解疑。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们从课文中找到了“大约”一词所指的内容。因为孔乙已最后一次来到酒店里,一是脸黑且瘦,衣衫褴褛,双腿打折不能行走,靠双手移动处处行乞,他已形容枯槁,行将就木。以后这几年又没露过面,可是又没有确实的消息证明他已经死了,所以只能从孔乙已的生活现实出发,推测他可能死了。又从社会根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孔乙已不幸而死的必然性的剖析,明确了“的确”一词,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样,学生自己不仅通过精读深思解决了问题,这句话不仅不矛盾,而且语意是明确的,它含蓄地揭示了孔乙已的结局。同时,学生亲自尝到质疑的甜头,引起他们学习的冲动,产生对质疑的巨大兴趣,从而能主动地运用质疑这一手段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因质疑而获得新思维的鼓舞
  
  人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世人没有看见过的新物质和已知事物的新性质。因为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在一起的,如果老学前人的东西,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很难有什么兴奋的感觉。而如果自己能有所创新,能在学习、研究为前人所公认的知识、概念之基础上,以自己所有的心得创建 “自成一家言”,敢于向知识的纵深探求,敢于发表与常人相异而又高出常人的真知灼见来,就很容易使人振奋,感到乐趣无穷。
  为了让学生亲自感觉一下因质疑而获得创新思维的鼓舞,由鼓舞而产生的兴趣必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质疑去学习。
  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全班学生都认为扁鹊医术高明,是一位好医生。只有一个同学凡响不同,他认为扁鹊在“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的时侯,“已逃秦矣”造成了“桓侯遂死”,由此看来,扁鹊不能算是一位好医生。原因有二:①缺乏医德。在病人尚未死去的时候逃走,没有尽到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②逃到秦国是犯了叛国罪的。对待如此截然相反的质疑,我没有予以压抑,并且充分肯定了他“独出心裁”的见解。结果,不仅使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发表“独辟蹊径”的意见,而且在全体学生中逐渐形成大面积创新质疑局面,甚至时常爆发出一些令教师难为的疑问“冷门”,学生主动质疑的激情也因此变得更加强烈。
  
  三、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提出质疑
  如在教学《狼》的过程中学生曾对课文的议论部分提出疑问:“这个部分可否去掉,作者不发议论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思索吗?”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学生们明白议论部分正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直接发表议论更能引起读者注意,更能给人以启迪。
  (二)引导学生仔细地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修辞手法运用之妙
  教师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在教《狼》时,我曾问学生:“课文开头写屠夫遇狼,可为什么还要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呢”文章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另一方面寓其深刻用意:“一屠”是一个人,面对两狼,又是傍晚,无人相助,如何斗狼呢?这必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不能满足狼的贪婪之心,是紧紧迫赶屠夫的。寥寥几笔,写出高度紧张的境况,为下文作势,所以一开头就能吸引读者。
  (三)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将新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提出疑问
  如教《纪念白求恩》时,可引导学生将议论文和记叙文作比较、议论文中记叙和说明文中的记叙作比较等。通过比较,可使学生所学知识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索,发现了疑问,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冲动,从而在积极的思维中存疑、释疑、长进。
其他文献
物理这门课程比较难学,不是靠死记硬背,记忆和理解一样都少不了,很多学生说,听得懂,做不出题,习题能做,换个题目又不会作。物理课初中定性的东西多,高中定量的东西多,数学知识高中的初中的都要用,各学科之间联系紧密。因此,要想学好物理,不仅是把物理学好,其它课程如数学、化学、语文、历史等都要学好,学什么,就能学好什么。在学校,我们见到学习好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好,学习差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差,除了概率很小的先
期刊
中国的汉语语法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逐渐形成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的意合特点。  汉语的意合特点,就是汉语的理解和表达不依据某些客观的标记(形态变化)来确认语言组织,缺乏“客观性”。汉语主体性强,人的因素突出的特点,我们称之为汉语的人文性。汉语句子的句读本体,逻辑铺排,意尽为界,都体现出这种浓郁的人文性。因为这些特点都是既简单又灵活,没有刻板的规定和硬性的标志作“非此
期刊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必须要真正理解并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有效提高。可以说
期刊
在学习新课改的精神时,我竭力使我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师生的交流更平等、民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更好地体现……然而在我感到我好像实现了新课改的同时,我又感到我的课堂在热闹的同时也伴随着浮躁,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不理想,如课前备课不够深入,课堂教学中学生讨论多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评价太“间接”没有直截了当地指正学生的错误……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要求自己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期刊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主阵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填鸭式”的教学过程,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听得累,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有效性不强。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的教学理念,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活动而活动的例子屡见不鲜,整节课都在热热闹闹中度过,学生也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但课后学生对新知识却收获较少,这样的课堂教
期刊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结合自身的实践形成此文与小学教育工作者探讨。    一、讲好导言、复习铺垫、借旧引新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加之,有些知识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几个学期来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教者一定要讲好导言,有意识地
期刊
摘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正逐步迈进信息社会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巨大便利,与此同时,信息社会对于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教育方式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英语教学作为这一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于英语教学的新要求。网络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能实
期刊
《校园的树木》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二课。“植物”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用多种方法观察,描述大树,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内容。在第一
期刊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便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学校素质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思想要在课堂上贯彻,素质教育的体系要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课堂上传授。课堂教学由教师来完成,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掌握、模仿、应用知识的阵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本身必须具备较高
期刊
三年级是中年级的开始,也是联接高年级的关键时候。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在低年级加大的识字量,这正是为中年级的大量课外阅读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一年的课外阅读指导得巧妙,会使得学生学习语文更加自信,学得也会更加轻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的研究不少,他清晰地阐述过:“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