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此《博爱》镜片赏析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品描述:
  孙中山此《博爱》镜片,绫本,尺寸76cm×34.5cm,约2.4平尺,保藏较好,画面完整。此作孙中山将“爱”字写得高高的,似乎在告诉人们“爱”是至高无尚的。此《博爱》上款人与孙中山同邑,为其亲信、随从(贴身秘书、)的朱卓文。
  上款人簡介:
  朱卓文(1875—1935),原名超,字卓文。广东香山(中山)人。为孙中山亲信、随从(贴身秘书)。早年到檀香山谋生,后加入兴中会,学习飞行技术。1896年,其旅居美国旧金山,在美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和受到孙中山教育后,拥护民主革命。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受委派随从孙中山左右,任务是保卫孙中山的安全和关心孙中山的生活。此后,历任南京总统府庶务司司长,广东全权筹饷委员、中华革命军广东全权筹备委员。其经常伴随孙中山向华侨演说,宣传民主革命筹集款项,因而与孙中山结下深厚的友谊。二次革命失败后,其避到日本,协助孙中山筹建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的协议离婚手续为其经办。据1981台湾出版的《中外杂志》记述,1915年10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时,其曾协助筹办婚礼。1920年任飞机司令。后任广东兵工厂厂长。1921年5且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其参与筹办具体事宜。1923年任工兵局筹备委员、香山县县长。后调任广东审计局局长。孙中山重病时,其专程到北京探病。孙中山逝世后,其参加扶柩。可见其与孙中山彼此间是何等的亲近,令其敬仰。孙中山和宋庆龄对其也是关心和鼓励的。朱卓文其母亲逝世时,孙中山亦曾书写“教子有方”横匾敬赠摆在灵堂。孙中山曾赠送其一些物品,后来有些已送故居博物馆保存。
  作者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原名文,化名中山,字载之,号逸仙等。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曾组织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首举彻底推翻清朝统治,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后在共产党人帮助下,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实行国共第一次合作。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五权宪法》。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夫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唐代韩愈《原道》有“博爱之谓仁”句,“博爱”二字是孙中山先生常常书写赠人的主题。这两个字所能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书法造诣,更是他毕生思想的概括与写照。
  孙中山幼年就读私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儒家思想对他有着至为深刻的影响。《说苑·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作为革命领袖的孙中山,把“博爱”这种传统的“人君之道”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一个准则。同样,他也积极地倡议所有的人发扬这样的精神。在《军人精神教育》中他特别阐述了“博爱”的理念:“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即如‘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当然,他对亲近的人也有着同样的期待——比如这幅作品上款人、孙中山的贴身秘书朱卓文。
  朱卓文自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便受委派随从孙中山左右,保卫其安全并照顾生活起居。他伴随孙中山向华侨演说、宣传民主革命精神;二次革命失败后,避走日本,还协助孙中山筹建中华革命党。孙中山生命中许多重大事件都有朱卓文的身影:他经办了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的协议离婚,还参与筹办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礼、筹办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具体事宜等。朱卓文与孙中山关系亲近,朱卓文之母逝世时,孙中山还曾书写“教子有方”横匾敬赠摆在灵堂。
  孙中山的书法植根于北魏,深受颜体、苏体的影响,既集合两家之长又独具风格,既有颜体的劲道又有苏体的丰肥,从这幅“博爱”中都可看出。但是在书法艺术之外,这幅赠送亲近侍从的作品,其史料价值远高于其作为书法作品的价值!
  人物轶事:
  投身革命
  1904年(光绪三十年)11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20多名华侨青年接受他的倡仪,举行会议,成立了兴中会,选举刘祥(商店司理)、何宽(银行经理)为正副主席。孙中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他还起草入会的秘密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建立新制度为目标的民主革命纲领。兴中会成立后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会,会员增至百余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曾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以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至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至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孙中山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其他文献
胡书博  2009年7月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是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小男孩,是瓯海实验小學前汇校区四(1)班的学生。我有许多爱好,如画画、踢足球、打篮球、跳街舞、下棋、看书等。  从小,我就对大自然感兴趣,大自然那绝妙杰作深深的吸引了我。6岁的时候妈妈就送我去米开朗国际美术中心学画画,从那以后,我就迷上了这个可以用笔可以在纸上宣泄情感的艺术方式。从那以后,画画是我的课余生活中离不开的一件事了,每当我
期刊
王砚娇 《鱼儿游》  浦江县实验小学 指导教師:曹幼娟
期刊
吴佳颖  我叫吴佳颖,今年10岁,是瞿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教育和辅导下,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学习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刻苦的学习,各科都能取得好的成绩,今年我还入选了大队委干部。  在生活中我能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我喜欢绘画,唱歌,围棋......在绘画方面还获得第五届书画艺术评优大会暨全国中小学生书画作品大赛中荣獲绘画类“明星奖”。  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德·智·体·
期刊
摘 要: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毛笔书法的第一堂课就给予学生正确的“书法观”,让学生知道书法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知道书法不仅是技法,更是艺术、是文化的传承。笔者以自己所带的书法兴趣小组为例,展开楷书教学的探索,帮助学生更认真、更科学地学习书法。  关键词:技法 文化 传承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
期刊
摘 要:杭州半山,地处皋亭。昔日农耕时代,半山蚕事盛行,而蚕的天敌之一就是老鼠,为了蚕事顺利,半山先民自制了双面泥猫从而起到保护蚕桑的作用。本课以“半山泥猫“为载体,通过类比、结合微课等信息技术,层层递进地带领学生从中挖掘出半山文化中温润、含蓄、义利并重的特点。  关键词:递进式 挖掘 地方文化资源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半山地区倪姓小姑娘为救赵构而牺牲。赵构立国后将她封为“半山娘娘”。当地蚕
期刊
释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司空圖 《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期刊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荷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欣赏与荷花有关的艺术作品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国画的形式创作有意境的荷花作品,感受艺术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创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国画的形式表现出荷花的特色。  难点:创作
期刊
由中国儿童中心主办,《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和浙江复兴国学研究院教育委员会承办,以“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已经截稿,各赛区投稿作品陆续整理中,评审工作有条不紊。  东书房作为赛事报名指导单位,从7月份开始积极筹备,在读学员更是踊跃报名参加,递交820幅参赛作品,描绘心中“美好家园”。  2019年11月12日,由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龚莉莉教授、《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期刊
教材分析  《创造美的纹理》一课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用时1课时。  从课题分析,本课主要围绕着纹理从“创造”和“美”两个方面做文章。之前学生通过《摹印纹理》一课,对纹理已经有了初级的认知,因此本堂课首先从创作手法的拓展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通过欣赏、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去探究印、滴、洒、泼、刮、点、粘等不同制作手法会
期刊
周寒筠  1976年生于山西。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先后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浙江省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甲骨文学会会员,兰亭书法社社员,中国文化研究会汉代文化艺术中心研究员。  2007—2010年,师从白砥、陈大中、韩天雍先生攻读“书法篆刻理论研究与创作”方向研究生。以论文《魏晋笔法式微原因初探》获文学硕士学位。2010考取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博士,师从王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