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hu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下肢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双下肢缺血预处理(DLIP)大白兔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分为4组,每组大白兔6只:E1组,动物麻醉后反复3次阻断双下肢血流5min,松开5min,建立模型,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全心停灌45min,恢复灌注15min改为工作心30min;E2组,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前静脉注射超氧化物歧化酶至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完毕,重复E1组方法;E3组,静脉注射蛋白激酶C(PKC)阻滞剂多粘菌素B(PMB),时间10min,重复E1组方法;E4组,静脉注射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阻滞剂(5-HD),时间10min,重复E1组方法.以左室功能恢复、心肌含水量、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心肌组织ATP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心肌细胞内Ca2+含量、心肌线粒体钙依赖性ATP酶(Ca2+-ATPase)活性及其Ca2+含量、心肌线粒体合成ATP能力[ATP]m、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E1组左心室功能恢复优于其他各组(P<0.05),心肌ATP含量、SOD活性、Ca2+-ATPase活性、[ATP]m均优于其他各组(P<0.01),心肌含水量低于其他各组(P<0.05),MDA含量、CK、LDH漏出率、心肌细胞内Ca2+含量、心肌线粒体Ca2+含量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下肢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心肌PKC通路的激活和mitoKATP通道的开放起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胸主动脉硫化氢(H2S)转化率及血浆H2S水平的变化,探讨H2S在自发性高血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4周龄雄性SHR大鼠24只,随机分为SHR对照组(n=8)、SHR+硫氢化钠(NaHS)组(n=8)及SHR+DL-propargylglycine(PPG,胱硫醚γ-裂解酶抑制剂)组(n=8)。同样周龄相同遗传背景的正常Wistar大鼠(Wistar-Kyoto ra
1999年1月~2002年4月,我院对1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为其解除痉挛,改善功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牙槽突植骨术前正畸治疗对于完全性唇腭裂牙槽突植骨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牙弓狭窄、上颌前牙舌倾或扭转,可以伴有前牙反(牙合),牙槽突植骨手术不易进行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16例,男 9 例,女 7 例.其中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10 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 6 例,共有裂隙 22 侧,患者年龄 8~22 岁.在牙槽突植骨前进行正畸治疗,植骨术后定期拍摄上颌体腔片或上颌前部咬合片,观察植骨疗效,手术
目的 探讨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5~2002年间共对61例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其中UC 25例、FAP 34例、其他2例,应用S袋25例、S-J袋13例、J袋17例以及W袋6例,术后随诊1~18年、平均8年,比较分析术后控便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存活.并发症发生率为16%(10/61),其中
目的 通过对大鼠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 hate, ATP),观察其对神经再生的作用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4 8只,横断其左侧坐骨神经伤后立即作外膜缝合术.按手术先后随机分成3组,每组16只.高剂量组:靶肌肉注射ATP 0.5mg (0.2ml).低剂量组:注射ATP 0.02mg(0.2ml).对照组: 注射 同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