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名牌,追名牌,你怎么看?

来源 :课堂内外(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nb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显示60%中学生在用名牌 专家称应防物质化
  耐克帽子、耐克篮球鞋、杰克·琼斯衣裤……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一学生小志的一身行头,单就价格而言,即可令一些工薪阶层自愧弗如。
  “呵呵,我喜欢耐克,单这双鞋就1000元左右。”小志说,因为脚长得快,母亲一年给他买两双这样的鞋。
  像小志一样酷爱名牌的中小学生不胜枚举。记者在一些中学采访时看到,尽管学生们都穿着校服上课,但很多男生脚上的耐克、阿迪等高档篮球鞋仍引人注目。据了解,这样的篮球鞋少则600多元一双,若是限量版或特别纪念版,则要一两千元。
  一些学生对品牌的盲目喜爱和追捧,到了“非名牌不上身”的程度。太原十二中学生小可说,他自上初中以来开始穿耐克篮球鞋,至今已有六七双。过年时的新衣服也都是耐克或者阿迪的,“国产的普通品牌一般都不考虑”。
  根据国家统计局平顶山调查队在2012年就高消费项目对50名中学生进行的调查,100%的学生喜欢“名牌”,60%的学生在用“名牌”。
  调查中,多数学生对“名牌”情有独钟,有非“名牌”不用的情结。60%的中学生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穿名牌、用名牌”,上酒楼吃饭是无所谓的。30%的中学生认为,他们喜欢穿名牌、用名牌,只是目前家庭条件不允许,如有这个条件,他们也会买名牌。
  “‘名牌控’是典型的从众、虚荣心在作怪。”中央财经大心理学博士辛志勇说,中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容易他控,受外在因素影响,价值观、对制度和规范的理解也不成型。对此,家长应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推崇实用、实惠的消费观念,以引导孩子理性消费,防止其养成物质化的价值观。
其他文献
你开着红色的小飞机穿越时空我跟着你一起向麦田里的稻草人招手喝咖啡壶煮出的奶茶
最近网上有一张简笔画爆红,画上画了一只马,马上有两只象,寓意“马上有对象”。朋友开玩笑地说:“这也能叫对象马上跑嘛!”其实我觉得,未定的“马上有”和“没有”没多大区别,只是一个在眼前,可期待,另一个没打算,也不指望。但同时,在眼前可期待的东西,一旦没得到,心理落差必然巨大,那可就比没打算也不指望的更难过了。  说一件很丢人的事儿:我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很严厉,布置了很多作业,我又是个拖延症重度患者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一地垂着绿荫的。”我始终把泰戈尔的诗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激励、鞭策自己。小时侯在农村生活,感受农民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提出的,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要求中小学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