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探究过程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pd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遗传学是高中生物课的重中之重,遗传规律又是遗传学中的核心内容,学习遗传规律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是重点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的探究过程,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的统计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解决问题,最后设计验证,得出了基因分离定律。
  【关键词】豌豆 杂交实验 假设解释 验证 定理
  高中生物遗传学的遗传规律部分主要学习的是孟德尔遗传基本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是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的观察思考、分析、假设、推理、演绎得出了这两个定律。现在笔者就孟德尔探究探究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结合现代遗传学进行整理,分析、予以再现。孟德尔是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杂交试验的探究,提出了基因分离规律。
  1 实验过程及提出问题
  1.1 实验过程。
  P♀×P♂(正交反交任意)
  杂交方法:①P♀在开花前彻底去雄,但不能影响雌蕊,并套袋。②收受P♂的花粉。③人工授粉再套袋。
  F1 实验结果①:观察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自交方法:豌豆的自然授粉就是自交。
  F2 实验结果②:观察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1.2 观察分析实验提出问题:孟德尔多次选取了不同对的相对性状进行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每次只观察一对相对性状)发现结果①和结果②都一致,即结果①F1总是100%的表现为一对相对性状中的一种表现,(孟德尔将其定义为显性,没有表现出的另一性状定义为隐性)结果②:F2总是出现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例(3显性:1隐性)。
  所以孟德尔认为这组实验结果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于是他提出了问题,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F1为什么总是100%的表现一种性状(显性)而F2为什么总是出现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例(3为显性:1隐性)
  2 孟德尔自己提出理论假设,通过推理,解释以上提出的问题
  2.1 理论假设的观点:①生物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②正常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一般成对存在,且遗传因子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之分,显性基因可以用大写字母(例如A)表示,隐性基因可以用相应的小写字母(例如a)表示。③显性遗传因子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隐性遗传因子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中的隐性性状,并且,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成对出现时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暂时不表现出来。④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中只含成对遗传因子中的其中一个,进入不同的配子,并且随配子传递给后代。⑤受精作用时雌配子雄配子随机结合。
  2.2 理论推理过程。
  3 对假设观点的理论推理过程的验证——测交
  3.1 先对F1的测交结果用以上的假设观点和理论推理进行预测:经过理论推理,预测到F1的测交后代为1:1(1显性:1隐性)的性状分离比例。
  3.2 再进行F1的多次测交实验,观察并统计其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得到的是每一次观察统计的结果都是显性表现型:隐性表现型接近1:1(试验中产生的测交后代最多,其性状分离比例就越来越近1:1)。
  3.3 实验的观察统计结果与理论预测F1的测交结果表现一致,说明以上的假设观点和理论推理过程是符合实际是正确的
  4 归纳总结上述假设观点和理论推理过程得出定理——基因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传递给后代。
  孟德尔就是通过上述巧妙豌豆杂交试验和演绎方法的四步骤扎实的推理的得出了遗传学的第一定律——基因分离定律。
  参考文献
  1 杨业华.普通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2 高继国.高考生物复课.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4
其他文献
不知不觉中,在这所平凡的乡村小学,在这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已站了14个春秋,在这里我见证了几百个孩子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成长;感受了一些孩子因贫穷而辍学的无奈与悲伤;自己也是有过退缩有过彷徨;但庆幸的是最终坚持了下来,因为我心中有一个梦想:凡是我双脚踏过的地方都散发着玫瑰的芬芳。于是,在爱的信念下我留在了课堂上,并由一个站在讲台上就紧张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优秀教师。十四年的经历,我对于教师这份职业
期刊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以练习应用为本”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育自学自助而助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思想上自育、人格上自塑、学习上自研、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控、心理上自调、方法上自炼、评价上自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1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
期刊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时间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能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欲望,在赏心悦目中开阔视野,领略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力量。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素材,尤其是入选教材的古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如能充分挖掘古诗中蕴含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通过正确地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去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语文教学一向是基础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轻松的掌握知识点是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营造一个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必须做到补充综合性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构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规范语文任务,做到有的放矢,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脱离师生实际。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综合性知识 潜在知
期刊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
期刊
写作水平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遣词造句、听说读写的能力尽显其中,所以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习作训练,为学生将来的人生奠基。高尔基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我在提笔写之前,总要给自己提出三个问题.即我想写什么、如何写、为什么写。”我觉得这三个问题是写作的关键问题,我们的习作指导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下功夫,为学生点亮一盏习作明灯,在黑暗中给他们指明道路,给他们点亮希望。  1 动机
期刊
【摘要】三角形五心之间存在一种与角度相关的性质,在此我们通过向量和三角函数关系将其统一起来,用一个普适的基本方法统一导出它们的关系,以一种体系模型来集中处理同类问题。  【关键词】向量 面积 外心 内心 旁心 重心 垂心  首先建立模型如下:如图所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存在四点,且没有任意三点共线。  设∠ADx=α,∠CDx=β,CD=b,DA=α,BD=c,则B(0,0);A(c+αcosα,
期刊
【摘 要】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涉及初中生身心发展和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新的课题,怎样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呢?本文从实角度出发,依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课程要求,在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观念 实际 新颖 灵
期刊
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与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搜寻、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
期刊
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力工具之一。信息技术不但使语文课堂教学直观、生动、形象,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整合,点燃了绚丽多彩的语文世界,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语文能力,增强了学生语文素养,是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有效的途径。  1 信息技术,有利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提高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