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巧选角度 别具风采
影视界电视电影作品的每一次同一题材的拍摄,那些导演和编剧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新的切入点,拍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文具有相同意义。对于人人熟悉的材料,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表达出区别于他人的感受、感悟、认识等,能使叙述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打开思路,转换视角,让我们的文章别具风采。这里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转变视角,创新作文的方法。
一、 化人为物,避俗出新
此技法指从人类之外的其他主体视角切入来写作文,即以动物、植物或物品的眼光来描写人物、叙述情节、评判事件的行为。通过运用这种写法能使文章增添新鲜感,从而避俗出新。如2010重庆中考作文题《因为有了期盼》,请看一位获得满分考生作文片段:
我是一只生长在黑暗土地里的蚯蚓,弱小的身躯整天穿梭在土壤之中,吸取着土壤的营养,闻着泥土的芳香,和最爱的同伴们一起嬉戏玩耍,日子过得挺滋润的,惬意极了!……霎时,我开始醒悟:黑夜赋予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就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前行的道路一定会充满艰险的,但我相信只要凭借大家对我的期盼,就一定能够冲出去的。我开始努力着,直到有一天……“一、二、三!”我终于冲破了土壤的包围,一缕缕阳光洒在了我的身上,暖洋洋的,一望无际的蓝天看起来是那么的美丽,地上可真是一片勃勃生机啊!我见到了从前从没有见到过的动植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啊!
谢谢你,妈妈!
因为有了期盼,我冲破土壤,获得光明!
作者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一条蚯蚓凭着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带着母亲的期盼如何冲破土壤,获得光明的故事,巧妙揭示了亲人的期盼是我们昂首前行的动力这一主题。
二、 角色换位,平中见奇
视角换位,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对方的角度切入来写。作者的立场、视野、境界、价值观不同,写出文章也千差万别。如2007年遵义中考话题作文“呼唤”满分作文片段:
人真多呀,我总算挤了上来,好歹在过道里找到个落脚的地方。
唉,人老了真是没用,连个拉手都拉不住,只好扶着旁边座位的靠背喽。
这边座位上坐的是个学生吧,他好象坐得有点不自在。怎么了?是不是嫌我老头子靠他太近,嫌我身上脏呀?我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下自己,不脏啊!老伴才给我换的衣服,洗得干净,还散发着好闻的肥皂的味道哩!
他的眼睛闭上了,头倚在靠背上,可舒服了。我这不争气的老脚却开始不给劲了,紧跟着呼吸系统好也要罢工……
这篇作文改变了同学们习惯的视角,把自己变成需要座位的“老人”,写自己的切身感受。因为变了视角。故事焕发出新的生机,得到了阅卷老师的一致赞赏。
三、 多位切入,见仁见智
多位切入即多主体视角,是指围绕同一主题从几个不同主体的视角切入文题,多角度地表现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见仁见智。写作时从不同视角中得出不同的结论,会使使文章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例如2009河北中考满分作文《说墙》的片段:
被困在无形的墙之间,有人选择守株待兔,也有人不甘寂寞把墙打破,于是便有了他的悲痛,他的悠然,他的洒脱。
——南唐后主
随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呵斥,你的生命中多了一堵墙。这堵墙上写满了你的寂寞与无奈…… “砌下梅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踏着满地的落红,数着片片落叶,一堵墙从心底爬上来,围住了你的心。这墙是心灵的愁。
——陶渊明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你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本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在黑暗中凸现一缕光芒,却终不得愿。心被困住了,忠心被阻挡在大墙之外……魏晋五百年,你以品格突围,征服了一个时代,一束光穿破了官场的围墙。这墙是官场的黑暗。
……
墙是什么?墙是困住南唐后主的离愁,是缠绕在陶渊明心头的黑暗,是禁锢李白思想的枷锁……
我们稍加提炼就会发现作者将人的某一种情绪定义为“墙”,将世俗官场的黑暗定义为“墙”,将思想的羁绊定义为“墙”,这样的切入不可不说巧妙,充满智慧。
四、 品人悟史,虚拟情境
品人悟史,虚拟情境实际上就是在品读古今中外名人,品读历史传奇、经典名著中人物及情节,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或者虚拟一个情境让这些人物来一个时空穿梭,在古代、当代、未来中讲述自己的故事,借他们之言说说我们困惑及感悟;还可以改编神话传说、名著情节,扩展成语、寓言故事,表现自己思维认知或赋予文章主题鲜明的时代意义。如2011吉林中考满分作文《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片段:
无垠的大漠,亘古不变的是离人疡,“汉家秦地月,留影照明妃”。你毅然地挥泪西行,看你的身影立向斜阳远去的地方,大雁低飞,明月高照,是否你的心灵也温暖了天地的心灵?
……
你回头会心地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从此,塞外的风不再凛冽,征夫不再抱怨,怨妇不再流泪,她们破涕而笑,无数的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只因为你用无悔的心灵温暖了这一切。
昭君,一个女子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王朝的兴旺;
昭君,一个女子无悔的心灵温暖了大汉的心灵——换来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这篇作文,考生选取历史人物王昭君为叙述的对象,以简洁语言勾勒了昭君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挥泪西行的场景。她用无悔的心灵换来了汉朝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安宁,用无悔的心灵温暖着汉朝无数疆场将士及家人的心灵;用无悔的心灵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如果没有对昭君出塞历史事件及意义的了解,哪有如此拨动心弦的文字。
五、 巧变人称,波澜行文
巧变人称,就是通过人称的变化给文章找到一种新的表达角度。通常情况我们会以第三者的视角切入来写作文。如广东梅州中考满分作文 《战胜自己》,有一位考生这样写:
他是一个赶路人,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环游世界的旅行者,但是他怕别人笑话他的梦想。于是将理想埋藏在心里,不敢向外透露。朋友说,你缺少的是一颗战胜自己的心,理想的实现不需要别人的目光。
?摇……
?摇“啊,我要战胜自己!”在寂静的夜里,他几乎要喊出来了。没错,害怕的是他自己,他自己!外界的冷嘲热讽并不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他只需战胜自己!他似乎明白了“战胜自己,我可以”!
生命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而我就是那个正在赶路的人!
此文作者用第三人称手法尽情描写“他”的梦境,带领读者环游世界。文章结尾点出“我”就是那个正在赶路的人,读者不禁为“我”叫好,因为“我”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变换人称还可以以第二人称来写,也可以在文中几种人称交替使用,做到这一点会让我们的行文更加生动活泼,叙写更加具体形象,情感抒发也更加浓烈。
以上5种角度并非相互独立,有时它们相互交织使用。写作是需要创新的。不能写千人一面的东西,那样的文章是毫无生命力的。在考场中,同学们可以根据所给题目及立意选材的要求打破常规思维,选取独特的角度来写作,也许你的文章会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甚至拍案叫绝。总之,只要我们放开思维,勤于思考,便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使文章亮点突出,别具风采。
(责任编辑:殷大才)
影视界电视电影作品的每一次同一题材的拍摄,那些导演和编剧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新的切入点,拍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文具有相同意义。对于人人熟悉的材料,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表达出区别于他人的感受、感悟、认识等,能使叙述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打开思路,转换视角,让我们的文章别具风采。这里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转变视角,创新作文的方法。
一、 化人为物,避俗出新
此技法指从人类之外的其他主体视角切入来写作文,即以动物、植物或物品的眼光来描写人物、叙述情节、评判事件的行为。通过运用这种写法能使文章增添新鲜感,从而避俗出新。如2010重庆中考作文题《因为有了期盼》,请看一位获得满分考生作文片段:
我是一只生长在黑暗土地里的蚯蚓,弱小的身躯整天穿梭在土壤之中,吸取着土壤的营养,闻着泥土的芳香,和最爱的同伴们一起嬉戏玩耍,日子过得挺滋润的,惬意极了!……霎时,我开始醒悟:黑夜赋予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就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前行的道路一定会充满艰险的,但我相信只要凭借大家对我的期盼,就一定能够冲出去的。我开始努力着,直到有一天……“一、二、三!”我终于冲破了土壤的包围,一缕缕阳光洒在了我的身上,暖洋洋的,一望无际的蓝天看起来是那么的美丽,地上可真是一片勃勃生机啊!我见到了从前从没有见到过的动植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啊!
谢谢你,妈妈!
因为有了期盼,我冲破土壤,获得光明!
作者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一条蚯蚓凭着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带着母亲的期盼如何冲破土壤,获得光明的故事,巧妙揭示了亲人的期盼是我们昂首前行的动力这一主题。
二、 角色换位,平中见奇
视角换位,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对方的角度切入来写。作者的立场、视野、境界、价值观不同,写出文章也千差万别。如2007年遵义中考话题作文“呼唤”满分作文片段:
人真多呀,我总算挤了上来,好歹在过道里找到个落脚的地方。
唉,人老了真是没用,连个拉手都拉不住,只好扶着旁边座位的靠背喽。
这边座位上坐的是个学生吧,他好象坐得有点不自在。怎么了?是不是嫌我老头子靠他太近,嫌我身上脏呀?我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下自己,不脏啊!老伴才给我换的衣服,洗得干净,还散发着好闻的肥皂的味道哩!
他的眼睛闭上了,头倚在靠背上,可舒服了。我这不争气的老脚却开始不给劲了,紧跟着呼吸系统好也要罢工……
这篇作文改变了同学们习惯的视角,把自己变成需要座位的“老人”,写自己的切身感受。因为变了视角。故事焕发出新的生机,得到了阅卷老师的一致赞赏。
三、 多位切入,见仁见智
多位切入即多主体视角,是指围绕同一主题从几个不同主体的视角切入文题,多角度地表现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见仁见智。写作时从不同视角中得出不同的结论,会使使文章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例如2009河北中考满分作文《说墙》的片段:
被困在无形的墙之间,有人选择守株待兔,也有人不甘寂寞把墙打破,于是便有了他的悲痛,他的悠然,他的洒脱。
——南唐后主
随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呵斥,你的生命中多了一堵墙。这堵墙上写满了你的寂寞与无奈…… “砌下梅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踏着满地的落红,数着片片落叶,一堵墙从心底爬上来,围住了你的心。这墙是心灵的愁。
——陶渊明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你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本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在黑暗中凸现一缕光芒,却终不得愿。心被困住了,忠心被阻挡在大墙之外……魏晋五百年,你以品格突围,征服了一个时代,一束光穿破了官场的围墙。这墙是官场的黑暗。
……
墙是什么?墙是困住南唐后主的离愁,是缠绕在陶渊明心头的黑暗,是禁锢李白思想的枷锁……
我们稍加提炼就会发现作者将人的某一种情绪定义为“墙”,将世俗官场的黑暗定义为“墙”,将思想的羁绊定义为“墙”,这样的切入不可不说巧妙,充满智慧。
四、 品人悟史,虚拟情境
品人悟史,虚拟情境实际上就是在品读古今中外名人,品读历史传奇、经典名著中人物及情节,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或者虚拟一个情境让这些人物来一个时空穿梭,在古代、当代、未来中讲述自己的故事,借他们之言说说我们困惑及感悟;还可以改编神话传说、名著情节,扩展成语、寓言故事,表现自己思维认知或赋予文章主题鲜明的时代意义。如2011吉林中考满分作文《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片段:
无垠的大漠,亘古不变的是离人疡,“汉家秦地月,留影照明妃”。你毅然地挥泪西行,看你的身影立向斜阳远去的地方,大雁低飞,明月高照,是否你的心灵也温暖了天地的心灵?
……
你回头会心地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从此,塞外的风不再凛冽,征夫不再抱怨,怨妇不再流泪,她们破涕而笑,无数的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只因为你用无悔的心灵温暖了这一切。
昭君,一个女子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王朝的兴旺;
昭君,一个女子无悔的心灵温暖了大汉的心灵——换来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这篇作文,考生选取历史人物王昭君为叙述的对象,以简洁语言勾勒了昭君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挥泪西行的场景。她用无悔的心灵换来了汉朝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安宁,用无悔的心灵温暖着汉朝无数疆场将士及家人的心灵;用无悔的心灵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如果没有对昭君出塞历史事件及意义的了解,哪有如此拨动心弦的文字。
五、 巧变人称,波澜行文
巧变人称,就是通过人称的变化给文章找到一种新的表达角度。通常情况我们会以第三者的视角切入来写作文。如广东梅州中考满分作文 《战胜自己》,有一位考生这样写:
他是一个赶路人,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环游世界的旅行者,但是他怕别人笑话他的梦想。于是将理想埋藏在心里,不敢向外透露。朋友说,你缺少的是一颗战胜自己的心,理想的实现不需要别人的目光。
?摇……
?摇“啊,我要战胜自己!”在寂静的夜里,他几乎要喊出来了。没错,害怕的是他自己,他自己!外界的冷嘲热讽并不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他只需战胜自己!他似乎明白了“战胜自己,我可以”!
生命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而我就是那个正在赶路的人!
此文作者用第三人称手法尽情描写“他”的梦境,带领读者环游世界。文章结尾点出“我”就是那个正在赶路的人,读者不禁为“我”叫好,因为“我”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变换人称还可以以第二人称来写,也可以在文中几种人称交替使用,做到这一点会让我们的行文更加生动活泼,叙写更加具体形象,情感抒发也更加浓烈。
以上5种角度并非相互独立,有时它们相互交织使用。写作是需要创新的。不能写千人一面的东西,那样的文章是毫无生命力的。在考场中,同学们可以根据所给题目及立意选材的要求打破常规思维,选取独特的角度来写作,也许你的文章会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甚至拍案叫绝。总之,只要我们放开思维,勤于思考,便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使文章亮点突出,别具风采。
(责任编辑:殷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