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选角度 别具风采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o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巧选角度 别具风采
  影视界电视电影作品的每一次同一题材的拍摄,那些导演和编剧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新的切入点,拍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文具有相同意义。对于人人熟悉的材料,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表达出区别于他人的感受、感悟、认识等,能使叙述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打开思路,转换视角,让我们的文章别具风采。这里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转变视角,创新作文的方法。
  一、 化人为物,避俗出新
  此技法指从人类之外的其他主体视角切入来写作文,即以动物、植物或物品的眼光来描写人物、叙述情节、评判事件的行为。通过运用这种写法能使文章增添新鲜感,从而避俗出新。如2010重庆中考作文题《因为有了期盼》,请看一位获得满分考生作文片段:
  我是一只生长在黑暗土地里的蚯蚓,弱小的身躯整天穿梭在土壤之中,吸取着土壤的营养,闻着泥土的芳香,和最爱的同伴们一起嬉戏玩耍,日子过得挺滋润的,惬意极了!……霎时,我开始醒悟:黑夜赋予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就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前行的道路一定会充满艰险的,但我相信只要凭借大家对我的期盼,就一定能够冲出去的。我开始努力着,直到有一天……“一、二、三!”我终于冲破了土壤的包围,一缕缕阳光洒在了我的身上,暖洋洋的,一望无际的蓝天看起来是那么的美丽,地上可真是一片勃勃生机啊!我见到了从前从没有见到过的动植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啊!
  谢谢你,妈妈!
  因为有了期盼,我冲破土壤,获得光明!
  作者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一条蚯蚓凭着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带着母亲的期盼如何冲破土壤,获得光明的故事,巧妙揭示了亲人的期盼是我们昂首前行的动力这一主题。
  二、 角色换位,平中见奇
  视角换位,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对方的角度切入来写。作者的立场、视野、境界、价值观不同,写出文章也千差万别。如2007年遵义中考话题作文“呼唤”满分作文片段:
  人真多呀,我总算挤了上来,好歹在过道里找到个落脚的地方。
  唉,人老了真是没用,连个拉手都拉不住,只好扶着旁边座位的靠背喽。
  这边座位上坐的是个学生吧,他好象坐得有点不自在。怎么了?是不是嫌我老头子靠他太近,嫌我身上脏呀?我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下自己,不脏啊!老伴才给我换的衣服,洗得干净,还散发着好闻的肥皂的味道哩!
  他的眼睛闭上了,头倚在靠背上,可舒服了。我这不争气的老脚却开始不给劲了,紧跟着呼吸系统好也要罢工……
  这篇作文改变了同学们习惯的视角,把自己变成需要座位的“老人”,写自己的切身感受。因为变了视角。故事焕发出新的生机,得到了阅卷老师的一致赞赏。
  三、 多位切入,见仁见智
  多位切入即多主体视角,是指围绕同一主题从几个不同主体的视角切入文题,多角度地表现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见仁见智。写作时从不同视角中得出不同的结论,会使使文章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例如2009河北中考满分作文《说墙》的片段:
  被困在无形的墙之间,有人选择守株待兔,也有人不甘寂寞把墙打破,于是便有了他的悲痛,他的悠然,他的洒脱。
  ——南唐后主
  随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呵斥,你的生命中多了一堵墙。这堵墙上写满了你的寂寞与无奈…… “砌下梅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踏着满地的落红,数着片片落叶,一堵墙从心底爬上来,围住了你的心。这墙是心灵的愁。
  ——陶渊明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你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本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在黑暗中凸现一缕光芒,却终不得愿。心被困住了,忠心被阻挡在大墙之外……魏晋五百年,你以品格突围,征服了一个时代,一束光穿破了官场的围墙。这墙是官场的黑暗。
  ……
  墙是什么?墙是困住南唐后主的离愁,是缠绕在陶渊明心头的黑暗,是禁锢李白思想的枷锁……
  我们稍加提炼就会发现作者将人的某一种情绪定义为“墙”,将世俗官场的黑暗定义为“墙”,将思想的羁绊定义为“墙”,这样的切入不可不说巧妙,充满智慧。
  四、 品人悟史,虚拟情境
  品人悟史,虚拟情境实际上就是在品读古今中外名人,品读历史传奇、经典名著中人物及情节,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或者虚拟一个情境让这些人物来一个时空穿梭,在古代、当代、未来中讲述自己的故事,借他们之言说说我们困惑及感悟;还可以改编神话传说、名著情节,扩展成语、寓言故事,表现自己思维认知或赋予文章主题鲜明的时代意义。如2011吉林中考满分作文《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片段:
  无垠的大漠,亘古不变的是离人疡,“汉家秦地月,留影照明妃”。你毅然地挥泪西行,看你的身影立向斜阳远去的地方,大雁低飞,明月高照,是否你的心灵也温暖了天地的心灵?
  ……
  你回头会心地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从此,塞外的风不再凛冽,征夫不再抱怨,怨妇不再流泪,她们破涕而笑,无数的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只因为你用无悔的心灵温暖了这一切。
  昭君,一个女子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王朝的兴旺;
  昭君,一个女子无悔的心灵温暖了大汉的心灵——换来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这篇作文,考生选取历史人物王昭君为叙述的对象,以简洁语言勾勒了昭君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挥泪西行的场景。她用无悔的心灵换来了汉朝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安宁,用无悔的心灵温暖着汉朝无数疆场将士及家人的心灵;用无悔的心灵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如果没有对昭君出塞历史事件及意义的了解,哪有如此拨动心弦的文字。
  五、 巧变人称,波澜行文
  巧变人称,就是通过人称的变化给文章找到一种新的表达角度。通常情况我们会以第三者的视角切入来写作文。如广东梅州中考满分作文 《战胜自己》,有一位考生这样写:
  他是一个赶路人,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环游世界的旅行者,但是他怕别人笑话他的梦想。于是将理想埋藏在心里,不敢向外透露。朋友说,你缺少的是一颗战胜自己的心,理想的实现不需要别人的目光。
  ?摇……
  ?摇“啊,我要战胜自己!”在寂静的夜里,他几乎要喊出来了。没错,害怕的是他自己,他自己!外界的冷嘲热讽并不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他只需战胜自己!他似乎明白了“战胜自己,我可以”!
  生命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而我就是那个正在赶路的人!
  此文作者用第三人称手法尽情描写“他”的梦境,带领读者环游世界。文章结尾点出“我”就是那个正在赶路的人,读者不禁为“我”叫好,因为“我”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变换人称还可以以第二人称来写,也可以在文中几种人称交替使用,做到这一点会让我们的行文更加生动活泼,叙写更加具体形象,情感抒发也更加浓烈。
  以上5种角度并非相互独立,有时它们相互交织使用。写作是需要创新的。不能写千人一面的东西,那样的文章是毫无生命力的。在考场中,同学们可以根据所给题目及立意选材的要求打破常规思维,选取独特的角度来写作,也许你的文章会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甚至拍案叫绝。总之,只要我们放开思维,勤于思考,便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使文章亮点突出,别具风采。
  (责任编辑:殷大才)
其他文献
考点一、 压强的概念  压强概念的引入是通过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活动来完成的,首先,要弄清楚受力面积的含义,受力面积是指受压力作用的物体与施加压力的物体的相互挤压接触的那部分面积;其次是对控制变量的方法的应用:保持压力的大小不变,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保持受力面积不变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考点二、压强的定义公式p=■计算  1.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大小.压
期刊
一、单元内容分析  戏剧,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它是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要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艺术。我们读到的剧本是戏剧的文学部分,是一剧之“本”。戏剧文学具有其它文学体裁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但由于它要供舞台演出,要受多方面的制约,这样,便产生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般特点:一是时间、空间的集中性,二是尖锐的矛盾冲突,三是语言个性化。本单元选编的四篇作者的国别有中有外,
期刊
化学推断题是近年来中考中必考的题型,是一种需要通过合乎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得出正确结论的题型.而以框图的形式表述的题目一般都比较长,信息量比较大,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综合性比较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一类型的题目不仅能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双基知识的能力,还能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网络构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考生有较深厚的化学功底,知识网络清晰,对化学的所有知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部分明确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状况是,几乎每天两点一线,家—学校,他们终日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和自然、社会接触的很少,而且大多作为独生子女,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有关爱有加的父母包办,他们生活圈子的狭窄,生活能力的底下
期刊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淮阴侯列传》以短短的一节文字写韩信少年时的几件逸事,寥寥几笔,神情毕肖。少年韩信贫穷而无正当职业,却喜欢佩带刀剑在街上游走。街头的小混混们很是看他不顺眼,于是找了个机会当众羞辱他说:“你不怕死,就杀了我,不然乖乖从我裤裆下面爬过去。”韩信对这个小流氓冷冷看了半日,于是趴下,默默从他两腿中钻了过去,神色平静地在一片讥笑中昂然离开。太史公写
期刊
词汇点睛  一、 imagine vt. 想,设想;想像;料想,猜想;误认为  vi.想象;猜想,推测  第三人称单数:imagines过去式:imagined过去分词:imagined现在分词:imagining  1. imagine sth.如:  I can imagine the scene clearly in my mind.  我仍然能很清晰地想象此番情景。  2. imagine
期刊
今年来,随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越来越受到各省市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成为命题者的首选篇目。赏析语言又是散文中考题中的“常青树”,赏析语句,有助于把握作品内容,形成情感体验,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
期刊
随着新教改的逐步向纵深方向推进与发展,中考题型的变化也复杂多样起来,其中“格点问题”是颇受命题者青睐的重要题型之一.所谓“格点问题”就是利用由若干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图,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都叫做“格点”,利用这个网格图来解答问题,称为“格点问题”.这类问题格调清新,形式灵活,通常与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相关图形相结合,显示出了这类问题较为强大的生命力.解答时要充分利用网格的对称性,网格中的垂直、
期刊
作文的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之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后人常称文中点题之句为“画龙点睛”之笔。  题乃篇之“眼”,文之“神”。能否点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考场作文的点题显得尤为重要。  它能使优秀的作文立意更加醒目。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
期刊
词汇点睛  1. surprise  ① 名词,意思是“惊讶, 惊奇,诧异”  如:It’s a big surprise to me that he came to my birthday.  他能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让我很惊讶。  【短语链接】 1) to one’s surprise(n.) 让某人惊讶的是  如: To my surprise, he refused my present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