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义近字辨析(五)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冠李戴说“作、做”
  ——谈“作、做”
  “作派”不同于“做派”。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作派”指人的派头、气派或故意做出来的姿态、架势;“做派”指戏曲演员表演中的动作和表情。在实际语用中因为人們不了解“作”和“做”的区别,常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该用“作派”时用了“做派”,该用“做派”的用了“作派”,如下例:
  ①某些官员在对待公众时“大老爷”式的傲慢做派。(《京华时报》2007.03.20)
  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李汉忠极力反对这种“霸王”做派。(《人民日报》2007.03.21)
  ③作派潇洒大方,台步飘逸舒展、自由奔放的艺术表演风格。(《中国秦腔俱乐部》)
  ④演戏时身架优美矫健,作派潇洒利索。(《新浪博客》)
  例①②应该写作“作派”,例③④应该写作“做派”。“作”与“做”都指制造、劳作,是同音义近字,它们用法上的区别是:抽象意义的词语、书面语色彩较重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多用“作”,如作罢、作对、作废、作怪、作战、作风、振作、写作、协作、自作自受、作威作福、精耕细作等;制造具体的东西、从事具体的活动,口语色彩重一点的,一般用“做”,如做活、做饭、做作、做衣服、做贼心虚、做做动员等。
  不“振”不动
  ——谈“振”与“震”
  “振”与“震”都有摇动义,都能同“动”组合成词。从这个意义上讲,“振”和“震”是义近字,“振动”和“振动”是近义词。它们的区别是:“振”只用于物理学上的往复运动;“震”则多指由于客观原因引起的颤动。然而这种区别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例如下面这些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话,就没有顾及“振”与“震”的这种区别。
  ①手机要关机或设置在振动、静音状态。(2007.05.24)
  ②使用电动刮杠及振动器时千万要小心。(2007.05.20)
  ③破解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2007.05.16)
  ④防止因施工振动给邻近建筑物带来影响。(2006.11.28)
  ⑤引起进入预热器的物料突沸并发生剧烈振动。(2006.11.25)
  这些句子中的“振动”均应改作“震动”。
  “振”,《说文》这样解释:“举救也。从手辰声。一曰奋也。”故本义为救拔、挽救,或为振奋。后引申出多项意义:①摇动、挥动,如:振翅、振臂高呼。②奋起、奋发,如军心大振、精神为之一振。③振动,如:共振、振幅。
  “震”,《说文》解释为:“劈历(霹雳),振物者。”故本义为疾雷,特指地震;用作动词,指猛烈颤动或情绪非常激动,如震耳欲聋、震惊、震怒。
  “振动”一词,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术语,也叫“振荡”,指物体以某一空间位置为中心不断往复运动,通常只用于钟摆、音叉、琴弦或电流,不用于其他物体,更不能用于人。而“震动”一词,指物体受外力作用而产生自身颤动,如地震等;还可以用于某种重大事件引起强烈的反响,如“这次太湖蓝藻污染震动了全国”;还可以用于人或人心,如“这封信震动了她的心”。其他如“振荡”与“震荡”也属于此类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短语中已形成的固定用法不受这种区别的影响,如“振聋发聩”的“振”不能写作“震”;“震耳欲聋”的“震”也不要写作“振”。一般说,“振”来自事物或人自身的运动,如振奋;“震”则是外力所造成的运动;如震撼。另外,“震”的运动状态要比“振”强烈得多。
其他文献
“位”能这样用吗?  2007年9月3日《北京青年报》第四版有一篇评论《包养情妇只是权利腐化的“次生现象”》,对贪官包养情妇的现象剖析得鞭辟入里,非常深刻。但令人遗憾的是,文中写道:自十六大以来,中央累计查处严重腐败的省部级以上官员16位,其中九成有包养情妇的情节。” 用“位”称说贪官,实在是个瑕疵。  汉语的量词,除了有相对固定的名词组合外,有的有感情色彩,不能乱用。例如说“一尊佛像”,不能说“
期刊
“漂”而不舞  ——谈“飘”与“漂”  以下是近年来部分报刊上出现的“漂”“飘”误用的例子:  ①少年时便随家南北飘泊。(《大地》2006年第一期)  ②每次放出的香味都在室内漂荡。(《市场报》2004.02.06)  ③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4.20)  ④马桶池里盛满了水,粪便飘浮着。(《江南时报》2007.06.10)  例①的“飘泊”应改为“漂泊”;例②的
期刊
浙江这块多是丘陵的土地很是神奇,她能天人感应,触动生于斯长于斯的浙人的心灵,让心灵长出花枝,开满花朵。我甚至觉得,因为有了她,中国才精致起来。  你看看浙江的一块块土地都收获了哪些文明的果实,再看看中国文明中这些浙江元素算不算精致吧。  浙江的楠溪江触发了永嘉太守谢灵运的心灵,中国的山水诗从那里诞生了;曹娥江则吸引500多位唐代诗人去那里泛舟赋诗,把中国的山水诗锤炼成了中国古典文学阵营中一个谁也无
期刊
黑色的日子走后我演奏海顿  手上感到一阵简单的温暖  琴键愿意。轻柔的锤子在敲打  音色苍翠、活泼而宁静  音乐说世界上存在着自由  有人不给皇帝进贡  我把手插入海顿口袋  像海顿那样平静地看着世界  我升起海顿的旗帜,这意味着——  我们不屈服,但要自由  音乐是山坡上的一栋玻璃房  山坡上石头在飞,在滚  石头横穿过房屋  但每块玻璃都安然无恙
期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感情最易实现和读者的沟通,显示出文章的美。如果抒情不注意技巧,也有可能让自己变成“祥林嫂”,惹人嫌恶。所以,在写作时,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抒情模式,为文章锦上添花。笔者不揣浅陋,为大家介绍几种含蓄抒情的技巧。  一、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符合古代文人表达感情的习惯。他们往往不是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渗透到笔下看似平常平淡的景物中,
期刊
我的中小学是在“十七年”时代度过的,受了半年多高等教育又撞上了“文革”。那时没有早教,没有补课,没有课外辅导班,很少家庭作业,学校里教的内容都是“左的”一套。书没读什么,杂七杂八的事倒不少。什么反美游行,什么抓麻雀除“四害”,什么“反右派”“四清”,运动一个接一个。而我自己则抓过蟋蟀,爬过树,偷过南瓜,看过“不良书籍”,搞过恶作剧,也写过诗,练过书画,唱过评弹……那时从不考虑 “有用无用”“有益无
期刊
多余的“近”或“多”  “达”和“近”不能同时跟数字构成短语,同样在语用中“近”和“多”也不跟连用跟数字构成短语。但是,媒体上经常出错这样的错误,请看下例:  ① 与涉案者周旋了近半个多月,蔡方旭终于获得信任,成为卧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8.13)  ② 小石的账面资金已超过12万元,比本金翻了近4倍多。(《国际金融报 》2007.09.02)  “近+数词”和“数词+多”都能构成表
期刊
“啊,你这里有这么多的戏剧书!”胡复初两手支在桌沿,额上渗出汗滴,他刚从八十多度的阳光中跑来。  “是哥哥理出来给我的,”周锦华说,一边掠着鬓发,使顺向耳壳后面去。“哥哥听见我们要编戏剧,就说各种戏剧的体裁应该知道一点。古时的、现代的、外国的,都约略地看一下吧。其实我们编抗日的戏剧,哪里会像这几部书一样填起曲子来,即使我们能够填,也决不干的。”  先到的朱志青和周乐华各拿着一部线装书站在那里,锦华
期刊
同时代人都知道他的昵称“海顿爸爸”,他鼓励过莫扎特、教过贝多芬,他的作品开了现代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先河。   1.遭遇秀色谁能无动于衷   1759年海顿得到第一次任命,成为维也纳的莫尔钦伯爵的音乐总监。后来他经常说起这件事:一天他坐在羽管键琴边,美丽的伯爵夫人靠近来看乐谱,围巾散开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我怔在那儿,停止了演奏,手指粘在琴键上。‘怎么了,海顿?在干吗呢?’伯爵夫人说。
期刊
2011年四川广安卷:①鲁提辖(鲁达、鲁智深),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粗中有细; 保尔或保尔?柯察金。②答案示例1.《水浒传》 推荐语:《水滸传》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吴用等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作品运用的是古白话,通俗生动,活灵活现,充满个性化特色,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答案示例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推荐语:《钢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