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寻求发展的真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认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才能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不仅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和能力。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者转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者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有信心,才有欲望“我要学”,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相互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使数学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意”引领课堂。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这样就使学生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三、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的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装修材料的购买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运动会设置“三年级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元、角、分》教学时,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四、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体验乐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数学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广泛、浓厚的数学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境界。让学生在数学王国里自由的探究,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培养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热情。
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老师的赞扬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如在教“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出示:32-18=( ),老师先不教,让学生试着计算,学生在新的问题面前感到非常的兴奋,个个跃跃欲试,这些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当学生出现如下三种情况时,老师不加以评说,而是针对这三个竖式,让学生讨论,哪道答案是正确的,哪道答案是错误的,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对此题作了分析,认为第二道是正确的,所以这道题的正确得数是14。而第一道题忘了从十位退l,第三道题个位算减法,十位却算加法。通过实践,使同学觉得有的知识不要老师教,通过自己的思考也能解决而感到无比喜悦,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五、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既要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乐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即运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直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探究,再通过集体讨论,从未知到到已知,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首先复习圆的面积的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复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启发学生:如果利用旧知识,你能不能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让学生抓住知识的迁移性、规律性、系统性,通过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利用公式可以求圆柱的体积,这样学生想试试自己的能力,就很乐意学。
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不仅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和能力。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者转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者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有信心,才有欲望“我要学”,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相互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使数学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意”引领课堂。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这样就使学生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三、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的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装修材料的购买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运动会设置“三年级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元、角、分》教学时,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四、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体验乐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数学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广泛、浓厚的数学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境界。让学生在数学王国里自由的探究,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培养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热情。
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老师的赞扬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如在教“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出示:32-18=( ),老师先不教,让学生试着计算,学生在新的问题面前感到非常的兴奋,个个跃跃欲试,这些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当学生出现如下三种情况时,老师不加以评说,而是针对这三个竖式,让学生讨论,哪道答案是正确的,哪道答案是错误的,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对此题作了分析,认为第二道是正确的,所以这道题的正确得数是14。而第一道题忘了从十位退l,第三道题个位算减法,十位却算加法。通过实践,使同学觉得有的知识不要老师教,通过自己的思考也能解决而感到无比喜悦,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五、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既要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乐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即运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直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探究,再通过集体讨论,从未知到到已知,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首先复习圆的面积的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复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启发学生:如果利用旧知识,你能不能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让学生抓住知识的迁移性、规律性、系统性,通过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利用公式可以求圆柱的体积,这样学生想试试自己的能力,就很乐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