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尼罗河的馈赠

来源 :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x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及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2005年5月,我有幸应美国国际人民交流协会之邀赴埃及参加了“和平之旅”活动。一提到埃及,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尼罗河、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这次有机会目睹了这些世界闻名的景观和古迹,不仅使我亲身观赏了古代埃及文明的辉煌成果,还使我深切感受到尼罗河对埃及人民及其灿烂的文化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在埃及,到处可听到这样一句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刚到埃及就被安排下榻于开罗市中心尼罗河畔的饭店里,没想到闻名遐迩的尼罗河竟这样快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拉开窗帘,尼罗河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原来开罗市就建在尼罗河的两岸。
  如果说,开罗让我对尼罗河初见一斑的话,那么从这以后在尼罗河上的泛舟之旅才真正让我领略了她的性格和她在埃及的分量。
  尼罗河是世界第二长河,全长6670公里,从埃塞俄比亚和布隆迪南部两地发源,分青、白两河,汇合于苏丹。她主要流经苏丹和埃及,上游在苏丹境内,逶迤于丘陵之间,像一匹骏马,奔腾咆哮,进入埃及后,随着地势变平坦,也渐渐改变了她狂暴的野性,变得平和、舒缓,有如少女般的温柔。尼罗河河面开阔,平均宽度为700米,且变化不大。她在埃及境内长1532公里,在距开罗以北23公里处一分为二,注入地中海,两河之间形成了千万年尼罗河淤泥沉淀而成的、享誉人类文明摇篮之称的尼罗河三角洲。
  我们的航行从尼罗河进入埃及境内的第一个城市阿斯旺开始。在阿斯旺,我们参观了著名的高水坝。别看现在的尼罗河像个温顺的少女,在历史上却经常泛滥。每年7月,尼罗河上游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淹没两岸的土地。1971 年高坝的修建结束了尼罗河年年泛滥的历史,将尼罗河拦腰截断,形成了面积为590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640亿立方米的目前世界第二大水坝,使几千年来养育埃及的母亲河造福于人类。这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已成奇迹,是埃及人民驯服尼罗河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然而,有趣的是,尼罗河的泛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全部是灾难,古时河水泛滥期间也使沿岸农田饱饮甘露,退去以后留下大量淤泥,成为庄稼生长的天然肥料,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离开高坝,我们开始了盼望已久的尼罗河泛舟之旅。在游船上凭栏远眺,尼罗河两岸旖旎的风光一览无遗。不同于开罗附近喧闹的、经过都市化雕琢的景象,这里的尼罗河显出她纯朴、自然的本色。眼前是一个个农家村落、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椰枣树和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我这才发现尼罗河就像一条玉带镶嵌在埃及广袤的沙漠中央。在上游地区,耕地仅在尼罗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再往远,就是沙漠和荒山,形成了绿黄分明的两种颜色。随着游船渐近下游,也就是靠近开罗附近的三角洲地区,绿色愈加多起来,以至一眼望不到边。埃及的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少雨。可以想象,假如没有尼罗河水的灌溉,就没有这片富饶的土地,就不会产生埃及七千年的古老文明,就更不可能出现人类古代文明的摇篮。
  在几天的航行中,我们不仅领略了尼罗河沿岸风光,还饱览了尼罗河两岸的名胜古迹,如考姆翁布神庙、菲莱神庙、伊德福神庙和伊斯娜神庙等,特别是在埃及著名的旅游城市卢克索时,游览了著名的帝王谷、哈特谢普苏特神庙和卡纳克神庙。它们真是一个比一个壮观,一个比一个令人叫绝,就像镶嵌在尼罗河两岸的珍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人类古代文明史上占据着夺目的位置。
  古代埃及有31个王朝。从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688年至公元前2613年)到公元前332年,进入王国时期,因当时王称为“法老”,史称法老时期。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托密勒王朝。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大将渥大维战胜托密勒王朝,使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我们所见到的古迹多建于这段历史中,它们反映出埃及的文化是本土法老文化和外来的希腊文化以及罗马文化的大融和。在众多的神庙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著名的卡纳克神庙了。
  卡纳克神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神庙群。卡纳克意为城堡,是当时的权力中心,建于公元前1550至公元前1069年间。神庙是专供祭祀和王公贵族们活动的地方,普通百姓不得擅入。卡纳克神庙的布局主要围绕东西和南北两大轴线,以东西线为主。当我们沿着这条线进入第二座塔式门楼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千古奇观——立柱大厅。许多人把它称为石柱森林,但这种说法远远不足以形容它那恢宏的气势。大厅面积为6000平方米,厅内共有134根立柱,中央12根最为粗大,高22米,6个成年人手挽手才能合抱一根。柱顶刻有纸草花图案,表示它从水中绽出花朵,象征着生命的诞生。柱子排列整齐,柱距相隔仅三四米,光线只能从狭窄的空间中透进来。柱上刻满了精美的浮雕,有象形文字、图案和诸神的形象,向人民讲述着古埃及法老的光辉业绩和诸神的功德。因为古埃及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些建筑物上的雕刻就成为一部部生动的古代史卷。
  告别了卢克索,结束了我们难忘的尼罗河泛舟之旅,又回到了开罗。当得知马上就要前往埃及最著名的古迹――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时,大家都沸腾了!这两个古迹是世人皆知、家喻户晓的。如果不看金字塔,就等于没到埃及。
  当车停在位于开罗西部吉萨高地上的三座巨大的“方锥体”前时,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它们耸立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简洁、庄严、朴素、稳重,与周围的高地和沙漠浑然一体。塔是用一块块石灰岩石垒起来的,石块之间竟然没使用任何粘着物,表面却是天衣无缝。
  三座金字塔是埃及法老胡夫和他儿子和孙子的塔,其中胡夫塔最大,建于公元前2560年。塔身是用230万块石料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160吨,塔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它是10万人用了2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奇迹。
  金字塔,顾名思义,由于从四面观看都呈等腰三角形,颇似汉字中的“金”字,故在我国形象地称之为“金字塔”。它们是古代埃及国王和王后的陵墓。由于古埃及人相信转世轮回的观念,国王死后要建造比生前住宅还要坚实的陵墓,以便复生。从约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300年,是埃及历史上的“金字塔时期”。之后,埃及开始分裂,不再建造金字塔。迄今,埃及共发现了97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最著名的就是这三座,而胡夫大金字塔被古代希腊旅行家尊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它们历经数千年,岿然不动,显示了古代埃及人不可思议的高度科学水平与精湛的建筑艺术。
  古往今来,关于金字塔的议论五花八门、扑朔迷离。例如,穿越胡夫金字塔的子午线,恰好把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其塔高乘上10亿,差不多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以2倍的塔高去除塔的底面积,恰好等于圆周率。据说,1799年8月拿破仑入侵埃及进入胡夫金字塔时,曾在塔内住了一夜,但第二天,他出来时却是面色如土,浑身发抖,但对塔内发生的事却闭口不谈。当他称帝后,有一次无意漏嘴说,他在塔内获得了关于未来命运的可怕预言,但直到他生命终结时也从未透露过所谓的预言。
  离开金字塔,我们来到了狮身人面像前。原来,它就矗立在胡夫儿子的金字塔前,是守卫金字塔的卫士,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么大的石像居然是用整块巨石(石龄6000万年)凿成的,高20米,全长72米。只见它面貌慈祥,微露着一丝神秘的笑容,毫无令人恐惧之感。据说建造这座雕像主要是与古代埃及人崇拜太阳神有关。那么为何是狮身人面像呢?古埃及人主要是想将人的智慧和狮子的勇猛集于一身。对于像的被毁,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13世纪马木路王朝将狮身人面像当靶子进行射击练习,另一种说法是拿破仑侵占埃及时,把像的鼻子一炮轰掉。不管怎样,今天的狮身人面像仍然是一件不朽的作品,面容的毁坏丝毫没有减少人们对它的敬仰之情。
  站在这两座巍峨雄伟的古代建筑面前,我浮想联翩,古代埃及人何以在这么久远的年代就建造出这么灿烂辉煌的建筑呢?尽管后人对此有这么多奇特的猜想,但它们无愧于埃及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见证和人类世界古代文明的瑰宝。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建金字塔也与尼罗河有关。埃及人认为尼罗河东岸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活人的国度,而河西岸则是太阳落山之处,是死者的冥国,故埃及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罗河西岸。
  尼罗河在埃及的文化和生活中产生的影响深长久远,在埃及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果说,尼罗河是上天赐予埃及人民的礼物,那么是否可以说尼罗河两岸的灿烂文明就是埃及人民对尼罗河的回赠呢?
其他文献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以及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之一。它位于德国东部,是欧洲中心,也是联接东西欧洲的枢纽。柏林街道宽阔,高楼林立,绿化程度很高。从东边著名的菩提树大街东段,经过勃兰登堡门,到西边著名的6月17日大街西端,形成一条笔直的大道,畅通无阻。这象征着德国的统一。如今,勃兰登堡门已被德国人称为“统一门”。    柏林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居住人口中来自于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