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研究综述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x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72年出土于居延破城子遗址的《相宝剑刀》册,为研究汉代铸剑工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从释文考释、册书的定名和冶炼技术三个方面对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有所发现。
  [关键词]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铸剑工艺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13-05
  
  从考古出土的刀剑来看,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就有红铜、青铜制成的小件器物,主要是刀、锥、凿、环和其他铜器的碎片。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铸造工艺和其他金属的比例搭配都非常合理。历史上特别是汉代以前对冶铁铸造技术的文献记载较为零散,例如:《尚书•费誓》载:“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大意是说,军队出发前,要把戈矛等武器煅好、磨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冬,晋赵鞅、旬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这是历史上铸铁最早的记载。《汉书•艺文志》载:“《相宝剑刀》,共二十卷。”①从数量看,铸造工艺和冶炼方法应该比较详细,遗憾的是此文献早已散佚。无独有偶,1972年在额济纳旗的居延遗址发现六枚记录判断宝剑好坏的简文,为还原《汉书•艺文志》中《相宝剑刀》册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这六枚简文依据《汉书》的记载,在第一次发表时暂定名为《相宝剑刀》。
  《相宝剑刀》册出土于破城子遗址第四十探方中,全册计出六简,简长22.3厘米,宽1.2厘米,木质,每简一行。原简三编成册,五六简之间文意不连贯,似有缺失。该册发表后,即有学者撰写相关论文对该册进行了专门的考证。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马明达的《居延汉简〈相剑刀〉册初探》(下简称马文),②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释粹》(下简称《释粹》);③钟少异的《古相剑术刍议》(下简称钟文);④李零的《中国方术考》(下简称李文);⑤沈云韬的《新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之初步探讨》(简称沈文);⑥陈力的《〈居延新简〉相利善刀剑诸简选释》(简称陈文)。⑦本文在此基础上综合各家,简述了《相宝剑刀》册的研究现状。
  
  一、《相宝剑刀》册释文
  
  释文最早发表在《敦煌学辑刊》第3期,并进行了断句现罗列如下:
  
  ●欲知剑利善、故器者,起拔之,视之身中无椎处者,故器也。视欲知利善者,必视之身中有黑两桁绝者。EPT40:202
  其逢如不见,视白坚未至逢三分所而绝,此天下利善剑也。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加以善。EPT40:203
  ●欲知敝剑以不者报,及新器者,之日中骍;视白坚随逢上者;及推出黑、白坚分明者;及无文、纵有。EPT40:204
  文而在坚中者;及云气相遂;皆敝合人剑也。刀与剑同等●右善剑四事●右敝剑六事。EPT40:205
  ●利善剑文,县薄文者、保双蛇文皆可,带羽、圭中文者皆可。剑,谅者利善,强者表恶,弱则利,柰何。EPT40:206
  ●恶、新器剑文,斗鸡、征蛇文者,粗者,及皆凶不利者●右敝剑文四事。EPT40:207
  
  二、《相宝剑刀》册释文考释
  
  ●欲知剑利善、故器者,起拔之,视之身中无椎处者,故器也。视欲知利善者,必视之身中有黑两桁绝者。EPT40:202
  
  “身中无椎处者”,马文结合传世典籍认为“椎”为“刺”,也可引申为剑的代称。“椎处”就是剑阁,它是当时军中和民间对剑阁的俗称,犹如后世民间武艺家称剑阁为“剑挡”、“剑盘”、“护手”之类。“身中无椎处者”是说“剑身没有剑格”。马文认为“剑在用于突刺时,剑格的阻挡起着使执剑之手得以毕其全力的作用,所以古人把它有称为推处。称为‘格’是从对方角度说的,称为推处则是从自己角度说的,前者言防,后者言攻,这大约是一个汉代或以前就流行于军旅、民间中的口头语,后来竟至于失传了”。《释粹》引传世典籍:“身无椎处者。”《公羊传•定四年》:“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三国志•藏洪传》:“惜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史记•秦本纪》:“亦推锋争死。”《晏子春秋•内杂篇上》:“直兵推之。”据此,“推处”似当指剑格。“身中无椎处者”整句意思为:桁者本意为屋梁上之横木,这里指剑脊,即平面突起部分。关于“身”,陈文采用了孙机先生的意见,即刀剑中用来击刺杀的部分。关于“推”,陈文不同意马文,而认为是“推引”之意,指刀剑开刃是研磨戗削刀剑之动作,“推处”指刀剑开刃之时留下的戗削的痕迹。同时陈文又利用传世典籍和日本现存古代制剑术语对所持观点进行了论证,将这段简文解释为:剑身表面无戗磨痕者为故器。沈文从传世典籍和刀剑的发展演变里程推断出,“椎处”可能就是“剑格”,而剑的新旧也是由此来推断。
  马文认为,“故器”与新器相对,指“早于简册时代以前的剑,甚至能指春秋战国以来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的传世宝剑”。
  “两桁绝者”,马文认为“两桁”通“两行”,即剑身以剑脊为中心线的两个半面。陈文认为, “黑”的锻层相互平行,互无交联,各无断绝。有这种纹样的刀剑锻层厚薄均匀,多为良器。此简文大意为:具有木材纵断面纹样,称为‘黑’的锻层相互平行,各无断绝的刀剑是好剑。
  “黑”,马文认为“黑”是钢铁的本色。陈文从铸造铁剑工艺的角度出发,认为是一种黑白相间的现象,是一种自然形成,而不是马文认为的剑脊处的黑色均匀展开。只有在人为的情况下才能均匀展开,稍微知道冶炼常识的人都知道刀具在制作过程中,只要不是经过上色,经过锻造后的钢铁在纹理和颜色方面同一平面是不太一样的。沈文对“视欲知利善者……两桁不绝者”,解释为“要想知道钢铁制的剑利善与否,必须能见到剑身上所呈现的黑色,应顺着剑脊为中心的两个半面均匀展开才是”。
  
  ●其逢如不见,视白坚未至逢三分所而绝,此天下利善剑也。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加以善。EPT40:203
  
  “其逢如不见”中的 “逢”,马文认为“逢”是指剑端部的1/3,与汉代一般概念相通.《释粹》认为“逢”通“锋”,引《释名•释兵》:“其末曰锋,锋末之言也。”毕沅曰:“《说文》作‘锋’。云兵耑也。”即剑的尖端称为逢。“逢”通“锋”,指剑锋。“钢剑的锋部与剑体浑然一体,没有明显的分界”。 陈文认为“逢”即“锋”,指刀剑之尖。从几家的考释来看,其义一致。
  “白坚”,马文结合传世典籍认为是当时人们用来称呼刀刃口硬度的专门术语,即可理解为刀剑刃口所含的钢分,又可理解为对钢质刃所进行的淬火处理。《释粹》引《吕氏春秋•别类》云:“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黄可以为也,黄白杂则坚且,良剑也。难者曰:白所以为也,黄所以为不坚也,黄白杂则不坚且不也。有柔则锩,坚则折剑折,且锩,焉得为利剑?”又引《庄子•齐物论》注:“公孙龙有淬剑之法,谓之坚白。”“白坚”似是指刀剑刃部质量品色的习惯用语。陈文认为“白坚”指百炼钢刀剑表面较白的煅层,不同意马文“刀剑之刃部”的解释。
  “生如黍粟状”马文认为,是指剑身上的文饰类似黍粟的细小点痕,并且可能是用炒钢为原料制成的。陈文则认为是指“黑”之部分与“白坚”交连融合,表面出现细小的圆形斑点的纹样。
  沈文对简203的解释是:其剑锋因为与剑身宽窄相同,有如看不见一般,看‘白坚’即淬火只到1/3处而已,未至剑锋末端,这是天下最好的利善剑。有看剑身中有如同黍粟的细小点痕,是比利善剑还要更好的剑。
  
  ●欲知敝剑以不者报,及新器者,之日中骍;视白坚随逢上者,及推出黑、白坚分明者;及无文者,纵有文而在坚中者,及云气相遂,皆敝合人剑也。刀与剑同等●右善剑四事●右敝剑六事。EPT40:204-205
  
  “欲知敝剑以不者报”,《释粹》解释为:要知道质量差的剑。《释粹》引《战国策•齐策》:“庙成,还报孟尝君。”释“报”为“告知”之意。陈文认为,简EPT40:204-205从内容上是连缀在一起的,“币”通“弊”,结合对居延汉简58•3的简文分析,“币剑”即“弊剑”,意为不锋利之剑,“不者报”是指不能给主人带来福报之剑,即不吉祥之剑。沈文认为“不者报”是“告知之意”。
  “新器”,《释粹》认为新器的对称是“故器”,这里指新铸的剑,或曰仿制品。沈文认为“新器”指新铸的剑,或曰仿制品。
  “之日中骍”,马文认为这是判断刀剑好坏的一种方法。就是将剑置之日光下,发现剑身呈赤黄色,这种剑就不是好剑。《释粹》引传世典籍的考释:骍,《广韵》作。《说文新附》:“骍,马赤色也。”《书•洛诰》:“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周礼•草人》:“凡粪种刚用牛。”赤黄色亦曰“骍”。《诗•》: “有骍有骐。”日中,《易•丰》:“日中则昃,月赢则食。”《左传•昭公元年》:“旦及日中,不出。”当指正午。陈文认为“之日中骍视”指在阳光下持刀见审视,“骍”为“挈”字解,结合传世典籍中论证此字为“提”的意思,认为马文的解释有误,应将“视”与“骍”断在一起,与简202中的“起拔之,视之身中”相对应。陈文特别强调日本古刀剑是在日光或强光下鉴定,因此联想到汉代在鉴定刀剑好坏也可能是在日光或强光下进行。沈文认为“日中”就是日正当中之意,“骍”的考释同马文。
  “白坚随逢上”,陈文解释为即“白坚”随锋刃向上达刀剑之顶端,简203与204,从所载内容上来看是相吻合的。“推出黑、白坚分明者”意为剑身表面锻打痕明显者,以及“黑”及“白坚”不能“黄(黑)白相杂”者。
  “及推出黑、白坚分明者”,陈文认为剑的刃部自然应有充分的硬度,但剑刃在靠近剑格那个部分却不能太硬,而“黑、白坚分明”正是太硬的外观特征,白、黑似指身中与刃口颜色区别,坚 指刃部的钢份。
  “及无文者,纵有文而在坚中者”,马文认为“无文”指剑身无花纹,“坚中”则指剑刀的钢刃口,象征着此剑易折。《释粹》认为:文通“纹”。这里的文,非指剑上的纹饰,似指剑中的理文,“有文而在坚中”,其意甚明。“坚中”有文,说明铸剑之技不佳,当属弊剑。陈文认为“无文”即没有刃纹。沈文“无文”指剑身无花纹,“纵有文而在坚中者”,是说铸剑技术不佳,而造成的无文或劣文,故当属弊剑。
  “云气相遂”,马文将“遂”释为“逆”,认为“云气”指剑文的脉络所给人的感觉,“相逆”指文理不畅;并认为“剑文不顺畅,表明剑体内各种成分糅合得不均匀,这样非但文理外观不佳,且容易在‘相逆’出断折”。《释粹》释为“及云气相遂”。引《说文》:“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转之形。”所谓“云气”,意为文路回转,当非善剑。沈文“云气相遂”的意思则为剑身中纹路回转联结在一起,形成剑理不顺畅,表示剑体内各种成分糅合不均匀。重新考察原简, 应为“运气相遂”,马文释为“逆”,不妥。
  “皆敝合人剑也”,此处《释粹》释为“合口”,对照原简和释文照片,此处应为“合人”,《释粹》排版有误。马文引传世典籍将“皆敝合人剑也”解释为“这些剑都是拙劣的仿制品”。陈文认为“敝合人剑”大约是‘币(弊)合之剑’之误,其理由是:“隶书中的‘之’字,或做‘<’,颇似人字加四点,在传抄中因笔画洇漫,这四点很容易被漏掉。‘合’指合剂,即调和金属材料。”沈文对马文的观点持有疑义,但没有更好的解释,只好暂时从马文观点。关于陈文所提出的“人”可能为“之”的误写,笔者仔细观察原简后,认为此处绝无可能写错。《相宝剑刀》六枚简文是标准的汉隶,其字形扁方,左右分展,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停顿,原简并没有陈文所提出的洇漫现象,可能为照片效果不好所致,字迹很清晰为“”的标准隶书,且撇、捺在简的正中,全册书有“之”五个,细观原简中写法均为,撇捺结合点在简偏左部,简文只有一个“”,两字的写法差别很大,因此,当为“人”而非“之”。
  
  ●利善剑文,县簿文者、保双蛇文皆可,带羽、圭中文者,皆可。剑,谅者利善,强者表恶,弱则利,柰何。EPT40:206
  
  马文认为“县簿”是挂在门上的竹帘,指好的剑文类似竹席和苇席。《释粹》引《吕氏春秋•介立》:“悬书公门”认为:簿,简册。悬簿意同悬书,将册挂起来。这里指编简的绳子,或两道,或三道,井然有序。陈文认为大约指一种垂帘,并提到日本传世刀剑中的刃纹类似垂帘。沈文认为是一种文理非常整齐的剑纹,而其形成可能是制作良好的奏褶钢,才会有此纹路产生。
  “保双蛇文”,马文认为“保”通“抱”,是指剑文是一种类似双蛇相缠绕的图形;《释粹》认为“双蛇文”似指两条曲线想对应;陈文认为“保”通“宝”,“双蛇”是数术家常用的术语,并引用《晋书•天文志》中“气如系牛,如人卧,如双蛇”来论证。
  “带羽、圭中文者,皆可”,马文认为是说凡剑身呈现羽形与圭形纹者皆为上品;《释粹》认为“羽”小篆写作“”,文如羽形。“圭中文”,圭,古人卜筮,必画地识爻,其下之一象地,其上之十,一纵一横,象画之形。土上又作土,象画内卦又画外卦。
  “剑,谅者利善,强者表恶,弱则利,柰何”,“谅”,马文认为“谅”为薄也,是两刃,脊厚刃薄,这样才可以穿韧扎、断坚胄。“强者表恶,弱则利奈何”,指的是刚硬的剑往往会表面粗劣而实际上犀利。《释粹》认为:“剑”是武器,由人掌握,谦者掌握“利善”,强者掌握“表恶”,“弱者利”,不可解,疑有脱字,柰同“奈”,《说文》无“柰”,系又汉隶变为“奈”。 沈文将该句断为“剑谦者利善,强者表恶,弱则利。”意为“剑薄者利善,刚硬的剑表示是不好的,柔弱的剑因为较坚轫故反而较好。”
  陈文在考证这段简文时说:“本简记载的几种刃纹,只是县薄纹一种刃纹可以通过比较文献和日本刀剑刃纹大约地比定出来,其他刃纹的形状则不得而知。本简后半段的文字也很费解,其精确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斟酌。”
  对“柰何”后半段简文,沈文释为“一般人喜欢刚硬之剑,而不爱柔韧之剑”。
  
  ●恶、新器剑文,斗鸡、征蛇文者,粗者,及皆凶不利者●右敝剑文四事。EPT40:207
  
  马文认为,“恶、新器剑文”是说劣剑及“新器”的剑文,古时常称不好的剑为“恶剑”。
  “斗鸡、征蛇文者”,马文认为在这里是形容剑身的纹理是两鸡相斗、蛇疾速盘行的样子。“斗鸡”,《释粹》引《庄子•说剑》:“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关于“征”,《释粹》引《广韵•释诂》:“征,俱也。”《方言》:“征讼,遑隧也。”《后汉书•钟离意传》:“征营,不自安也。”
  “粗者,及皆凶不利者”,马文认为是说剑文粗陋不入品者及纹理图案不吉利者。陈文引《玉篇•粗部》:“粗,不精也。”
  李文则对册书做了简单的考释,认为简文中的“善剑”、“利善剑”为质量好的剑,质量差的剑为“弊剑”。“故器”为优,“旧器”为劣,“身中”为剑身,“锋”为剑端,“白坚”和“黑坚”似指剑身表面的工艺处理,分为白黑色,“推出”可能是“白坚”和“黑坚”的分界。好剑和坏剑的标准,李文认为剑端锋利,不见光点,白坚与黑坚界限不分明,黑坚不断,白坚止于剑端三分处,剑身有米粒状量点,花纹为县薄文、保双蛇纹、带羽纹;而不好的剑白坚与黑坚界限分明,白坚直抵剑端,无花纹,或虽有花纹隐于白坚和黑坚之下,花纹为斗鸡纹,佂蛇纹及线条粗劣或带凶象的花纹。另外简文“强”、“弱”表硬度,“利奈何”指韧性,提刀的标准与剑相同。
  
  三、《相宝剑刀》册的命名问题
  
  关于此册简文的定名问题,陈文认为:“《汉书•艺文志》数术条载有《相宝剑刀》二十卷,《相宝刀剑》中,使用了‘利善刀剑’的称呼,而未使用‘宝刀剑’一词,两者对鉴定对象的称呼不同。从这种对鉴定对象称呼的差异上看,也许《相刀剑册》并不是《汉书•艺文志数术》形法家条所载的《相宝刀剑》一书的残简,而是其他相刀剑书籍的残篇。但两者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十分密切的。”
  沈文认为:“由于古相剑术早已失传,人们对于《汉书•艺文志》所载《相宝剑刀》及阮孝续《七录》载《相宝剑经》等书,皆只见书名但未知其内容。居延所出相利善剑之简牍,则可让我们了解汉代对刀剑鉴定之标准,而居延所出相利善剑之简牍,也可证明《相宝剑刀》及《相宝剑经》之存在,亦有可能是《相宝剑经》及《相宝剑经》之笔记或心得。似乎可以《新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暂名,如此较副其实。至于标点符号因有解释有关,故亦有甚多讨论空间,对于其中之关键字有些从字面似可了解其意思,但仍然不能引经据典。”
  钟少异在《古相剑术刍议》中认为,六简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剑刀的器身外表(包括纹理)来鉴别剑刀的优劣(利善恶弊),阐述了有关标准,它与《汉书•艺文志》所记录的的《相宝剑刀》是同一类书,是确确实实的古相剑术专著。其阐述剑刀优劣标准的方式与《吕氏春秋•别类》所记相剑者之语非常相似,如第二简谓:“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与“黄白杂则坚且轫牣,良剑也”,如出一辙。可见这部书就是著录相剑方士之言而成的相剑经。他认为:在出有这六枚简的破城子第四十探方中共出土了八枚简,年代最早的是汉成帝元延四年(前9),最晚的是王莽始建国地黄二年(21)。这说明六简的抄写时间大致在新莽或其前后(发掘简报定为“王莽或建武初年”)。至于成书年代,当在此之前。从E.P.T40:205简有“刀与剑同” 等语可以来看,开始剑、刀并相,其成书可能始于西汉。发掘简报谓六简或即汉志《相宝剑刀》的部分,虽无直接证据,但不是没有可能的。
  
  四、《相宝剑刀》册所见的冶铁技术
  
  简文只是介绍了判断刀剑的好坏,其中所记录的文饰则隐含了一种铸铁工艺。陈文从传世典籍入手对简中记载的县薄文、双蛇文、斗鸡文、征蛇文等铸剑过程中所产生的文饰进行分析,认为在汉代已经掌握了间接淬火技术,就是指由人工控制刀剑中部分的冷却速度,从而形成各种固定的刃纹类型,很可能汉代的铁制刀剑是用间接淬火技术制作的。这为研究我国古代的铁器制作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五、结语
  
  综观该简册的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相关的专门论文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相宝剑刀》册的内容已经遗失,所能参考的该时期文献资料不多;二是该简册内容不完整并有缺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补充,全面解开两汉时期的冶铁铸造的发展状况将为时不远。
  
  [注释]
  ①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1年标点本。
  ② 马明达:《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初探》,《敦煌学辑刊》,第3期。
  ③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④ 钟少异:《古相术刍议》,《考古》,1994年第4期。
  ⑤ 李零:《中国方术考》,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⑥ 沈云韬:《新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之初步探讨》,《简牍学报》,第17期。
  ⑥ 陈力:《〈居延新简〉相利善刀剑诸简选释》,《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
其他文献
刻葫芦是一门诞生于兰州,而后风靡全国的民间技艺。从清末到今天短短100多年间,兰州刻葫芦不仅赢得了全国各地民众的喜爱,而且传向了世界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兰州文化大使”。  葫芦在民间谐音于“福禄”,加之葫芦多籽,在民间往往象征着多子多福。同时,民间传说伏羲和女娲遇到大洪水时,躲在一个大葫芦中才得以逃生。故此,在民间,葫芦也是健康长寿的象征。  兰州刻葫芦始见于清光绪年间。民间传言,当时有个姓王的
[摘要]甘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汛情的晴雨表,因此,甘肃汛情的准确预报对于整个黄河中下游的防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没有电报、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年代,羊报以其时效性高、成本低、传播噪音小等优势,成为传递汛情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从线性模式理论出发,分析了羊报产生的背景、方式及其特点。  [关键词]羊报;信息传播;线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将2012-01-2014-01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运用随机抽签方法筛选出4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临床
目的探讨Infiniti 3000A生物反馈仪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6例,实验组治疗前后通过Infiniti 3000A生物反馈
对给定数据集合的元素重要性进行估计是数据挖掘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应用。现有的技术都是通过排序或选择来发现重要元素,其主要缺点是没考虑高排名对象可能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这一事实,忽略了高排名对象间的冗余性。因此,在强调多样性的场合,该方法性能有限。通过将排序和选择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集合覆盖的元素重要性估计算法。该算法不仅考察单个集合覆盖的解,而且计算元素参与的高质量集合覆盖数量,进而为元素分配重要性分
静脉血管成像是散射光成像,因此静脉血管图像和普通的光入射直接成像不同,静脉血管图像模糊,没有清晰的血管结构.二维经验模式分解能够自适应地把一幅图像按尺度分解为一系列
[摘要]在陶瓷装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有青花瓷那样巨大的影响。从商代的原始瓷算起,一直是以铁为呈色剂的青瓷为主。尽管从唐代开始盛行白瓷和彩绘瓷,又经过两宋瓷器生产的百花争艳,青瓷始终保持着统治地位。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特别是明代永宣以后,青瓷在瓷器生产中的盟主地位为景德镇青花瓷所替代,从而进入青花瓷的全盛时期。  [关键词]青花瓷;景德镇;元代  [中图分类号]K876.3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探讨了高庙子膨润土、钙基膨润土、钠基膨润土和漂白土分别在293.15K、313.15K、333.15K条件下,不同钚浓度对膨润土吸附的影响;以及膨润土对钚吸附的相关热力学参
自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概念100多年来,世界各国大批优秀学者将毕生精力倾注于这一领域,丝绸之路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近日在宁夏召开的丝绸之路国际学
为了庆祝国庆60周年,由喀什地委宣传部、地区文体局、地区文联主办,喀什地区美术家协会、喀什市文化宫承办,喀什艺美画廊协办的“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吐尔迪&#183;依明中国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