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小助手,助力语文教学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新教材,呼唤教学小助手,助力语文教学。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可视化教学手段,能够对教学效果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在教学《青蛙寫诗》一课时,笔者尝试利用可视化教学手段,采用课前可视导学,微课穿插辅学,视听兼用促学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了低年级学生的文本理解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段;可视化;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3-0132-01
  在“互联网+”的时代大潮中,由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新编出版。新时代,新教材,呼唤教学小助手,助力小学语文教师从“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传统课堂中走出,建构充满活力的语文生态课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还未成熟,活泼好动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可视化教学手段,能够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求知欲,集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对教学效果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笔者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利用可视化教学手段,配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情感的依托、审美的取向,提升低年级学生的文本理解力。

1.课前可视导学,相荡而生涟漪
  现代教育中,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教师在班级发放“课前导学单”后,利用多媒体对学生预习时朗读视频、书写照片的上传,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阅读学情从而做好教学设计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其中,视频、照片等图解手段为学生架起由抽象向具体过渡的桥梁,使知识趋于可视化,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的材料。
  课前,教师给学生发放《青蛙写诗》课前导学单。课余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班级的希沃大屏录制朗读课文以及生字认读的视频。教师利用多媒体拍照上传学生生字书写的照片。通过分析学生“导学单”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前阅读学情。
  “课前导学单”的设计是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真实的还原。《青蛙写诗》这首儿童诗,哪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哪些学生的朗读存在困难,困难点是什么?通过上传的朗读视频的研究,教师能够清晰了解。本课的生字,哪些是认读难点,哪些是书写难点,通过上传的照片,教师能够确定生字教学的重难点。录视频,拍书写照片,这些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而言,新奇而富有情趣,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实践。“夸夸你读得好,帮帮你向前进”的反馈,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前学生的书写,指导学生进行二次书写,并拍照上传至多媒体进行两次书写的对照,在对照中当堂评价。这一现场的、动态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协同的,有针对性的个体教学,在可视化教学手段的帮助下实现了统整。课前延伸至课堂的可视化导学,在相互激荡中漾起层层涟漪。

2.微课穿插辅学,相击而生灵光
  阅读是人通过视觉感知语言符号,并依赖大脑进行加工处理的理解语言意义的心智过程。一节完整的阅读课程(40分钟)时间有限,微课程(5-8分钟)则占时较少,可以增大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微课程以教学视频的形式呈现,综合处理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内容精简,主题突出,它在全课程中的穿插能够很好地辅助教学。
  以学生齐背之前学过的诗歌这一形式导入新课后,教师引出“儿童诗”的名字。“‘儿童诗’究竟是什么呢,它与其他的诗歌有什么不一样呢?”教师抛出了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儿童诗”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很大难度,教师适时借助“微课”功能,播放微课《儿童诗》,将载有知识点的信息传输给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眼前的视频瞬间攫住了学生的心,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眼睛迸发出迷人的光彩。微课视频激活了学生脑海中的经验表象,唤醒了学生鲜活的感受,同时架起了一座彩虹桥,将学生引往《青蛙学诗》这首儿童诗文本的学习。微课程穿插于全课程教学,它与全课程的相互撞击迸发出灵动的光彩。

3.视听兼用促学,相合乃生芳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如何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力,可视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解决了这一难题。视听的兼用,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精读课文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青蛙的叫声,告诉学生“小青蛙要写诗啦”。青蛙叫声这一音频的播放引得学生因声寻找,好似青蛙真的蹦到了我们的课堂。音频是一种声音符号,它让学生的耳部器官接受了刺激,瞬时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迅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贴了逗号、句号和省略号。可爱的教学板贴直观形象,十分立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方便了学生左右脑的协同记忆,提升了学生的文本理解力。“串”的古文字图片的出示,帮助学生理解了字义,具有形象性,使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得到了全面体现。视听兼用,促进教学,感官与感觉在教学中的相互融合生发了美好。
  课前导学,微课辅学,视听促学,可视化小助手,助力语文教学。不激越,亦不板滞,不浓艳,亦不枯寂。教者轻松愉快,听着心驰神往。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一动感地带上,求知、感悟、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生涟漪、生灵光、生芳华。

参考文献
  [1]钟桂芳.让课外阅读走向“可视化”[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5(10)

[2]王志军、温小勇、施鹏华.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6)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开展对初中的数学教学也有更高的要求,合作探究教学法应需而生,其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上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其具体的应用方式及如何应用等不同方面,阐述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对初中数学的帮助。  关键词:合作探究式;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优秀的教师有丰富的课堂组织经验,让学生通过完善的课堂教学来提升语文素养,但是具体的操作又是如何呢?本文从课堂教学组织的角度出发,分析语文课堂的特征,简单的阐述通过语文课堂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学组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3-0096-01  众所周知的是,语文能力的来源
期刊
摘 要:对于不同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发展比较重要的一项措施,核心素养从字面看,是一种中心的元素,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高中化学学科中发展核心素养,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一点点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更好的研究化学内容,自己独立的去获得化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以微课为主的即时通讯交互式教学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多样化的学科教育中产生了明显的成效。纵观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微课的优势在于对碎片化时间的良好利用,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积极思考,针对性地突破物理学习中的重难点。以学生自主实验的形式,增进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通过微课应用来对实验教学进行简化,减轻学生因时间紧任务重产生的学习压力。本文从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出发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更高的教学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此,广大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进一步为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供有利的条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数字博物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实体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打破时空桎梏,成了历史学习的移动课堂。以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为例,学生“走进”数字博物馆上高中历史课,依托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史料资源,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生主体”理念,自主开展搜索、研读、实证、解释等探究活动,促进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学
期刊
摘 要:生物教育是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的主题为自然、真实、开放、丰富。为了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延伸出更多可能,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体素养的提高,现阶段的生物教学应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现状,大胆创新以尝试更多的教育方法和课堂模式,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生物素养,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让生物课堂更加高效,让生物教学更加鲜活。  关键词:七年级;生物;教学;现状;课堂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步,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教育资源变得多样化。在科技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微课应运而生,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极大关注与发展。在新的教育方式下,初中数学教学也能够与微课相互结合呈现新的面貌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教师的探索与研究。如何使微课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提高效率,需要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期刊
摘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展开学习内容,将新学的知识点拆分成多个问题,围绕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实现对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牢固掌握并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这便是“问题驱动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驱动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3-0135-011.“问题驱动法”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和理念的推广,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和规律也正处于关键阶段,本文以目前我校小学壮汉双语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小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教育目标,研究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与策略。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凸现个性,培养了一代新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壮汉双语;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