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科学教育合作与交流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98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一带一路”科学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根据时代特征和全球形势提出的重大倡议。对于促进沿线各个国家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古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欧亚大陆联系的国际通道,是中华文明与古印度、古希腊文明连接的桥梁。这是建设“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历史依据。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唤起古丝路各种文明相互交融的历史记忆,可以唤醒沿线国家各民族发展复兴的共同梦想。
  沿线国家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与相关要素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是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建立中国和沿线国家合作共建机制,共同开发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共同促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旨在建设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秉承着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这是“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和重要保障。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复兴,必将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的繁荣发展和复兴。
  科学教育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沿线国家文化相融、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沿线国家科学教育交流合作可以惠及民生,搭建沿线各国沟通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桥梁。通过科学教育交流合作及其示范推广,有利于在交流合作中进一步增强沿线国家人民以及科学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认知和互信。
  科学教育交流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沿线国家文化、教育合作水平的重要领域。科学教育是沿线国家国民教育和提升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点领域,各国具有不同的特点、经验和比较优势。通过深化科学教育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整体提升沿线国家科学教育水平和公民科学素质。
  科学教育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国家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沿线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基础。科学教育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的、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学技术人才,为沿线国家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中国实践与经验
  我将从以下4个方面分享中国近十几年来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所做出的一些努力和获得的一些经验。
  国家政策支持,促进科学教育质量提升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政府文件,成为政府和整个社会在科学素质方面工作的指导方针。2016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奋斗目标,标志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工作之一。
  从2001年起,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究式的学习和教育方式被正式写入2001年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之中。
  2017年2月,经过16年的探索与尝试,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课标体现了国内外科学教育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如围绕主要概念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融入了工程学教育内容;强调探究活动是学生學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等。
  随着新课标的发布,从今年9月起,我国将恢复从小学1年级起开设科学课,而此前的16年中,科学课是从小学3年级开始的。新课标的发布,标志着以往不是主课的科学,将被给予更多的重视,这是中国科学教育发展中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必将推动学校科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科教联手,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的科学家们和教育工作者携手在科学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
  英才计划
  为培育对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基础学科有兴趣的优秀髙中生,2013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在全国20所重点高校启动了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在高校和中学之间搭建发现和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合作平台,把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用于基础教育。每年约有600名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髙中生按照科学兴趣跟随知名科学家导师进行为期1年的课外科学学习、参加科学研究项目、科技社团活动、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活动。
  高校科学营
  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于2012年共同发起,每年有来自近2000所中学、超过1万名髙中学生在暑期走入近6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国有企业工业设施参加科学夏令营活动。活动期间,学生有机会听到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报告、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体验科学研究活动的现实状态,与研究人员直接交流以及文化与社会活动。
  各类科技(STEM)竞赛
  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以学校作为组织平台,把科学家、教师和学生联系到一起,把科研机构和学校联系到一起。在竞赛评审和学生项目指导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将科学研究方法和价值观等传递给学生,也促进了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主要有: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小学一髙中的多学科的科学研究项目比赛活动。每年全国有1000多万中小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竞赛活动。从1982年始已经举办31届。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 高中学生的科学项目和人才选拔活动。每年有1000多
  名髙中学生申请,100名获奖。迄今已经举办16届。
其他文献
针对环境毒理学在学科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估和反馈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培养具
对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开设形体选项课的意义进行探讨。针对形体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了教学内容甄选原则,提出了加强高校形体课场地设施、师资队伍和教材编制等专业建设和
阐述了首钢工学院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做法和经验。"订单培养"是培养职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但"订单"不是天然存在的,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并形成一套较成
阐述了卓越计划、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校企共建实验室的迫切需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论述了共建实验室面临的实践教学问题。施行“双职双挂”、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等一系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English newspaper contains a lot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phenomenon which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stylistic 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