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对常规内镜活检阴性胃壁增厚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x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常规内镜活检阴性胃壁增厚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常规内镜活检阴性胃壁增厚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患者的诊断结果和随访情况,以手术病理和随访结果为最终诊断,统计内镜超声检查术(EUS)的诊断符合率以及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内镜超声定位下活检的阳性发现率。结果57例最终诊断为胃癌19例、胃淋巴瘤10例、不典型增生1例、Menetrier’s病1例、炎性改变26例。EUS对胃癌的诊断符合率为53.8%(14/26),对胃淋巴瘤的诊断符合率为50.0%(10/20);EUS.FNA阳性发现率为47.4%(9/19);内镜超声定位下活检阳性发现率为66.7%(20/30)。结论EUS结合EUS—FNA尚不能作为鉴别诊断常规内镜活检阴性胃壁增厚病变病因的金标准,但超声内镜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其他文献
胰腺癌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预后差,5年生存率不足5%,为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研发胰腺癌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胆总管可分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及十二指肠壁内段。胰腺段胆总管有2/3在人体中是在胰腺头部的组织中贯穿通过,另1/3则在胰头部后面的沟内下行⑴。贯穿胰腺头部的胆总管往往比十二指肠上后段的胆总管稍细;如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引起中上段胆总管扩张,
患者女,70岁,因下腹部隐痛不适6个月就诊。近6个月来下腹部隐痛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体质量下降约5kg。近1个月来,下腹部隐痛症状发作频繁,进食后有恶心呕吐,粪便不成形,每日1-2次,伴黏液无脓血,食欲不振。查体:腹软,右下腹可扪及一约5cm×5cm大小质韧包块,有压痛,左下腹深压痛无反跳痛。
患者男,22岁,因上腹痛伴恶心,呕吐3d入院。入院前3d晚进食火锅中辛辣食物后出现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哎吐,均为胃内容物,无发热、腹泻。
患者女,60岁,外院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近贲门处有-1.5cm×1.0cm大小的长息肉样隆起,表面糜烂(图1),于我院行内镜下经透明帽摘除(图2)。病理检查:食管息肉样组织为黄豆大小,显微镜下观察呈外生性生长,与食管黏膜之间有蒂相连,邻近表皮伴过度角化并有棘细胞增生,病变处被覆表皮扁平、萎缩、有溃疡形成。
老年人肠道肿瘤发生率高,早行内镜检查非常必要,但由于老年人病理生理的改变,加上内镜操作时引起的应激反应,易造成各种并发症。在检查中辅助麻醉减轻痛苦以提高老年患者对内镜检查耐受性及安全性的措施受到重视。本文对比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技术和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技术应用于老年患者结肠镜
“第三届中国沈阳消化内镜暨消化疾病论坛”将于2012年4月13日至15日在沈阳召开。本次会议由辽宁省医学会和沈阳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共同主办,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消化病专家及消化内镜专家,会议期间主要围绕消化疾病的临床诊治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进行消化内镜最新技术的录像演示。
患者女,77岁,因呕吐伴腹痛4d收治入院。患者4d前进食大量汤圆等粘性食物后突发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样液体,伴全腹隐痛,疼痛呈持续性,给予补液、抑酸、抗感染等治疗后病情无明显缓解,遂由急诊收治入院。患者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及胃癌根治术史,无其它特殊病史。腹部
患者女,17岁,因左上腹痛伴恶心呕吐1d入院。查体:腹平软,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一),肠呜音正常,肝区及肾区叩痛(一)。辅助检查:尿淀粉酶1775U/L,血淀粉酶185U/L,血尿常规正常;上腹部增强CT示胰周围渗出及胰尾囊实性占位。考虑急性胰腺炎及胰腺占位,予以禁食、抑酶、抗感染、护胃、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后症状好转。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是指通过常规胃镜、结肠镜和小肠钡餐或造影等检食均未能发现病灶,而存在不明来源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其中75%的患者病灶可能位于小肠。近年来,双气囊小肠镜(double balloon enteroscope,DBE)和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e,CE)在临床上的逐步推广,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