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作业,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是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积淀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近年来,随着中高考竞争的加剧,语文作业出现了一些怪象。一方面,我们不能否定传统语文作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某些语文作业却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大厦的构建。如何提高中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业;有效性
随着高考语文分数比重的增加,语文已经得到了师生的高度重视,许多学校增加了语文课时。然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语文作业却没有得到师生的足够重视。在很多师生眼里,语文作业是为了更“准确”地答题。这种认识理念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去甚远,长此以往,语文教育改革必将事倍功半。
一、何为作业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是《学记》中关于作业的论述。所谓“正业”,是指课上的学习,而“居学”便指的是学生在课后的自我学习,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现在理解的课后作业。当深究这句话时,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其一,“退息”——意味着“居学”是在休息、空闲的时候。如今,某些高中教师大量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集体自习的时间延长不说,还要利用自习时间补课和考试,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地静下心来回忆和反思所学的内容。其二,“正业”和“居学”,二者相辅相成,“居学”可以辅助“正业”,亦能培养“正业”的兴趣。这里强调了课后作业和活动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学习,同时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是,现在的语文作业真的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
二、当前中学语文作业之怪象
语文作业,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积淀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如今的很多语文作业却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演变成简单的字词的无意义积累,或是机械模板化的作文和阅读习题训练。渐渐地,语文作业陷入一种尴尬和无奈的境地。
1.“好词好句”的无意义积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有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很多教师都会建议学生背上几段,方便时,亦可运用到记叙文的写作中去。朱自清的行文情感色彩较淡,语气也相对平和,很少有华丽、高亢的词句,更多的流露出一种不偏倚、不渲染、不造作的气质。然而,教材建议的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品味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其实,单独看这句话算不上特别的“好词好句”,“微风”“渺茫”都是初中生能掌握的词汇,通感的修辞对于高中生而言也算不上新鲜。事实上,只有当我们把这句话融入整篇文章营造的特殊气氛里,才能感受这句话的价值。真正的好作品,会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独特、超然的世界里,人们在读完这个作品后,更多的是沉浸在作品整体营造的情感天地里。
或许,教师认为学生只有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才能为他们的写作添砖加瓦。于是,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变成了可怜的‘词安身之地垃圾’收集者,他们一味寻找散落在地上的词句碎片,把‘枯枝败叶’扫到作业本的垃圾筐里,对于前人那些优秀的杰作,却不去好好地观察和体味。”
2.模板化的反复练习。著名作家邹静之先生曾于1997年在《北京文学》上发表过一篇名为《女儿的作业》的文章,文章一出,便在社会上尤其是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致有一个情节是:“我的女儿开始為作文编造故事,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编一个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从目前的作文评分要求来看,要想获得一个不错的作文分数,保险的方式就是写一篇“八股文”。吸引人的题记、排比的开头、名人的事例再加上一个总结升华的结尾,便是一篇“良好”的作文,一些学生也会用说谎、假大空、陈词滥调等获得某些“平庸”教师的赞赏。
作文如此,现代文阅读题的模板化现象就更加明显。问表达技巧,承上启下、托物言志、渲染氛围、欲扬先抑,随意填上几个就好;问人称作用,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问修辞意义,比喻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无论怎样的阅读题,除非是开放题,否则都可以用这些模板进行作答。不可否认,这些训练也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阅读的基础知识,如篇章结构、作者思想感情等。可是,如果我们把语文作业变成单一枯燥、重复机械的技能训练,让学生远离原本美丽的文篇,真的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今,能读书、会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很多孩子早已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三、增强语文作业有效性的相关建议
1.正确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传统的语文作业特别关注语文的陈述性知识,试图通过对语文本体反复的分解性操练,从而到达对知识的牢固掌握。近年来,语文作业似乎又出现另一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作业中大量增加与对选文的理解关系不大甚至无关,但人文性很强的综合性题目,刻意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甚至以牺牲知识与方法为代价。例如,下面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七课《陈情表》的课后习题:“1.背诵全文,并结合《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语说说本文为什么会有‘悲侧动人’的效果;2.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考两全往往被看成一种传统美德,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知道,《陈情表》在写作结构上构思精巧,论述严谨,说服力强,有十多个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出自这篇文章。因而学习这篇课文时,其行文的结构思路和语言特色显然是重点。当我们在设计语文作业时,不能抛开重要的基础知识不谈,一味地为了拓展而拓展。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作业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两者缺失任何一个,都会影响语文素养大厦的构建。
2.明确作业目标,强化学生动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语文作业不可避免地具有工具性,陈述性的知识如基础字词、经典的文史知识、常用的语法规则包括修辞等都需要掌握和学习。可这类相对“死板”的知识又往往以积累为主。因此,学生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就容易感到枯燥,从而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让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之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这类知识的意义,正确认识语文陈述性知识学习与语文整体学习目标的关系,并将它内化为自身认知的需要,从而产生积极的语文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动机。因此,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作业,以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意义。其实,要求学生从优秀的文章中积累好词好句本身并没有问题,关键是学生要知道这些词句在怎样的语境下可以用出来。
参考文献:
[1]叶开.好词好句与陈词滥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7):75.
[2]邹静之.女儿的作业[J].北京文学,1997(11):5.
作者简介:叶碧欣(1995— ),女,北京师范大学2013级教育学专业,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业;有效性
随着高考语文分数比重的增加,语文已经得到了师生的高度重视,许多学校增加了语文课时。然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语文作业却没有得到师生的足够重视。在很多师生眼里,语文作业是为了更“准确”地答题。这种认识理念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去甚远,长此以往,语文教育改革必将事倍功半。
一、何为作业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是《学记》中关于作业的论述。所谓“正业”,是指课上的学习,而“居学”便指的是学生在课后的自我学习,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现在理解的课后作业。当深究这句话时,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其一,“退息”——意味着“居学”是在休息、空闲的时候。如今,某些高中教师大量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集体自习的时间延长不说,还要利用自习时间补课和考试,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地静下心来回忆和反思所学的内容。其二,“正业”和“居学”,二者相辅相成,“居学”可以辅助“正业”,亦能培养“正业”的兴趣。这里强调了课后作业和活动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学习,同时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是,现在的语文作业真的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
二、当前中学语文作业之怪象
语文作业,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积淀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如今的很多语文作业却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演变成简单的字词的无意义积累,或是机械模板化的作文和阅读习题训练。渐渐地,语文作业陷入一种尴尬和无奈的境地。
1.“好词好句”的无意义积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有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很多教师都会建议学生背上几段,方便时,亦可运用到记叙文的写作中去。朱自清的行文情感色彩较淡,语气也相对平和,很少有华丽、高亢的词句,更多的流露出一种不偏倚、不渲染、不造作的气质。然而,教材建议的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品味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其实,单独看这句话算不上特别的“好词好句”,“微风”“渺茫”都是初中生能掌握的词汇,通感的修辞对于高中生而言也算不上新鲜。事实上,只有当我们把这句话融入整篇文章营造的特殊气氛里,才能感受这句话的价值。真正的好作品,会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独特、超然的世界里,人们在读完这个作品后,更多的是沉浸在作品整体营造的情感天地里。
或许,教师认为学生只有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才能为他们的写作添砖加瓦。于是,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变成了可怜的‘词安身之地垃圾’收集者,他们一味寻找散落在地上的词句碎片,把‘枯枝败叶’扫到作业本的垃圾筐里,对于前人那些优秀的杰作,却不去好好地观察和体味。”
2.模板化的反复练习。著名作家邹静之先生曾于1997年在《北京文学》上发表过一篇名为《女儿的作业》的文章,文章一出,便在社会上尤其是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致有一个情节是:“我的女儿开始為作文编造故事,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编一个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从目前的作文评分要求来看,要想获得一个不错的作文分数,保险的方式就是写一篇“八股文”。吸引人的题记、排比的开头、名人的事例再加上一个总结升华的结尾,便是一篇“良好”的作文,一些学生也会用说谎、假大空、陈词滥调等获得某些“平庸”教师的赞赏。
作文如此,现代文阅读题的模板化现象就更加明显。问表达技巧,承上启下、托物言志、渲染氛围、欲扬先抑,随意填上几个就好;问人称作用,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问修辞意义,比喻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无论怎样的阅读题,除非是开放题,否则都可以用这些模板进行作答。不可否认,这些训练也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阅读的基础知识,如篇章结构、作者思想感情等。可是,如果我们把语文作业变成单一枯燥、重复机械的技能训练,让学生远离原本美丽的文篇,真的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今,能读书、会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很多孩子早已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三、增强语文作业有效性的相关建议
1.正确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传统的语文作业特别关注语文的陈述性知识,试图通过对语文本体反复的分解性操练,从而到达对知识的牢固掌握。近年来,语文作业似乎又出现另一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作业中大量增加与对选文的理解关系不大甚至无关,但人文性很强的综合性题目,刻意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甚至以牺牲知识与方法为代价。例如,下面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七课《陈情表》的课后习题:“1.背诵全文,并结合《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语说说本文为什么会有‘悲侧动人’的效果;2.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考两全往往被看成一种传统美德,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知道,《陈情表》在写作结构上构思精巧,论述严谨,说服力强,有十多个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出自这篇文章。因而学习这篇课文时,其行文的结构思路和语言特色显然是重点。当我们在设计语文作业时,不能抛开重要的基础知识不谈,一味地为了拓展而拓展。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作业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两者缺失任何一个,都会影响语文素养大厦的构建。
2.明确作业目标,强化学生动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语文作业不可避免地具有工具性,陈述性的知识如基础字词、经典的文史知识、常用的语法规则包括修辞等都需要掌握和学习。可这类相对“死板”的知识又往往以积累为主。因此,学生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就容易感到枯燥,从而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让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之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这类知识的意义,正确认识语文陈述性知识学习与语文整体学习目标的关系,并将它内化为自身认知的需要,从而产生积极的语文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动机。因此,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作业,以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意义。其实,要求学生从优秀的文章中积累好词好句本身并没有问题,关键是学生要知道这些词句在怎样的语境下可以用出来。
参考文献:
[1]叶开.好词好句与陈词滥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7):75.
[2]邹静之.女儿的作业[J].北京文学,1997(11):5.
作者简介:叶碧欣(1995— ),女,北京师范大学2013级教育学专业,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