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肝内胆汁淤积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il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植肝血流再通后出现肝内胆汁淤积是术后早期的普遍现象,在非选择性的病理活检中,55%~90%都有不同程度的肝内胆汁淤积[1].尽管导致肝内胆汁淤积的原因很多,如:排斥反应、病毒感染、脓毒血症、胆道梗阻以及药物毒性等[2],但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在发生时间、进展方式以及病理形态学方面与上述诸多原因有显著不同.本文仅对这一原因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做一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烙铁头血小板活化素(TMVA)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豚鼠到大鼠的异种移植心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1)TMVA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各组经阴茎背静脉注射不同剂量(20、50或100μg/kg)的TMVA,于注射前以及注射后0.5 h和24 h时抽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2)TMVA对豚鼠到大鼠的异种移植心存活时间的影响:以豚鼠为供者,W
近来,我院收治1例再次肝移植术后出现多项并发症的患者,对其成功进行了诊断和治疗,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期刊
近年来心脏移植的手术方法已趋于标准化,目前的重点是对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深入研究.  一、环孢素A血药浓度监测的发展  研究证明,环孢素A的临床应用浓度存在一个范围很小的"治疗窗",如果高出此范同容易发生机体免疫抑制过度,从而引发感染、高血压等副作用,而低于此范围则容易发生排斥反应[1].所以调节环孢素的剂量以维持有效浓度并尽量减少副作用非常重要.每位患者的药物剂量做到个体化,以达到治疗效果和减少
期刊
期刊
由于Wilson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差异性,病种稀少,对当前治疗的有效性缺乏足够的前瞻性研究,因此,对Wilson病尚缺乏准确的治疗预后评价.随着肝移植技术在国内逐渐成熟开展,肝移植作为治疗Wilson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尤其是肝移植的治疗效果,下面就肝移植治疗Wilson病的术式及疗效做一综述。
期刊
目的 观察和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的发生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根据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是否发生感染,将126例受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比较两组受者发生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13种细胞因子及受体22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情况;IL-6、TNF-α、TGF-β、IL-10高、中、低表达型的分布情况.根据受者发生和未发生急性排斥,分别比较阳性基因多态性的各种基因型在感染和未感染组中的分
期刊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组织冈子(TF)的表达及活性的诱导作用.方法 分别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6(rhIL-6)100 ng/L和rhIL-6 1000 ng/L+rhIL,6单克隆抗体(MoAb)10μg/L培养刺激PBMCs 24 h,将未经刺激的PBMCs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细胞中TF抗原含量、mRNA的表达及TF活性的变化.结果 经rhIL-6培养
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s,BC)是肝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尽管胆道重建以及血管吻合技术已日趋成熟和标准化,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肝移植术后BC的发生率仍徘徊在7%~35%之间,其中6%~12%需再次移植,致死率达6%~22.86%,已成为影响患者长期存活和导致移植物丢失的重要因素[1-2].肝移植先驱英国Roy Calne教授称之为"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
期刊
例1为男性,39岁.因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而接受肝移植,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术后第3 d,患者出现发热、咳痰,胸片显示肺脓肿.术后第13 d,患者出现头痛、呕吐,颈硬,其它神经系统体征正常.脑脊液压力为190 mm H2O,细胞总数为12×108/L,其中白细胞11×107/L,多核细胞0.82,单核细胞0.18.头颅CT及核磁共振(MRI)检查提示颅内多个大小不一、深浅不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