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馨”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da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陋室铭》最美的一个字眼是“馨”。越品读这个字,越是美妙。
  “馨”出自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教科书上的注释是:“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实际上教科书是没有说清楚的,“德”就是品德的意思,“馨”怎么就是“品德高尚”了呢?总之,一头雾水。
  查资料——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书〉散布很远的香气:如兰之~。”
  《辞海》:“①芳香远播。《诗·大雅·凫鹥》:‘尔酒既清,尔殽既馨。’毛传:‘香之远闻也。’朱熹《送刘旬甫》诗:‘芳兰含远馨。’②比喻好声誉。《晋书·苻坚载记》:‘垂馨千祀。’③作语助,犹言‘样’。见‘宁馨’。”
  《百度百科》:“馨,【释义】散布很远的香气:馨香。馨:名词活用为动词,也可指人品德美好高尚。”
  《教师教学用书》(八上,人教社)补充注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文注释是:“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有美好的品德。”多年来无人提出过异议(译文也是以此为依据)。但仔细品味起来,上下两句文不相属,跟上文也接不上。按:“斯”释为“这”。在文言文中有时用作定语,如“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有时用作宾语,如“某在斯,某在斯”(《论语·卫灵公》),而不能用作主语;在这句话中,“斯”有连接上文的作用,用法与“则”相同,犹言山、水既如此,则室亦当如此。“惟”,这里当介词用,与“以”相同。“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据此,这句话合上文言之,其意当是: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这样,第一层的整体意思就豁然而明了。
  综合以上资料,“馨”的本义当是名词,“散布很远的香气”,比书上注释为“香气”更容易理解。“惟吾德馨”中的“馨”,当取《辞海》中义项①为妥:作动词用,芳香远播,“补充注释”取的就是这个意思,是对的。
  只是“补充注释”也有问题,而且问题多多。第一,说“斯”不能用做主语,是不对的,《论语·学而》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里的“斯”就是作主语用的。教科书上解释为“这”,是对的。第二,“‘斯’有连接上文的作用,用法与‘则’相同,犹言山、水既如此,则室亦当如此。”这话的意思不错,“斯”当“则”用,作“那么”讲,也能讲通,只是作者没有出示理据,不能服人。孔子曰:“吾欲仁,斯仁至矣!”这里的“斯”就当“则”讲。这就是理据。第三,“‘惟’,这里当介词用,与‘以’相同。”这个解释很好,同样也应该补充理据以支持。《辞海》载:“惟……介词,由于,以:《书·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这也许就是“补充注释”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写进教科书的原因吧。
  《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告诉我们,君子的美名会像莲花的香气一样远播,越远越显得清香。这个“馨”字,把室主人的高尚品德比作散布很远的香气,也就写出了室主人因品德高尚而美名像香气一样随风飘远,这样也就和前面的“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对应了。
  (作者单位:德阳市第八中学)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在新课改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不时出现的学生被参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与思考。  1.忽略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整合与拓展意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内容被参与  不得不承认,现在不少的阅读教学课,教与学经常出现错位,即教师所教的不是学生想学的,学生想学的教师又没教或者没花心思去教。原因何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教师忽略学生的
期刊
对各类中职行业学校所处宏观环境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未来发展的道路。
本文介绍了安全策略及冲突检测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几种安全描述语言在多域环境下的管理框架,及其它们各自在多域环境下的策略冲突检测中的优缺点,并讨论了现有存在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这是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教师要根据这个目标为学生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解放传统教学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自由表达
基于文科大学生的特点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对其教学方法,上机实践内容、考试方法及学生运用计算机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教学过程的改革和各种方法的尝试,经不同 专业
随着网络应用的高速增长,运行于通用操作系统,依靠分组截获工具得到网络数据的网络监测系统和入侵检测系统不能适应高速网络环境.重点研究利用通用计算机硬件系统,通过对操作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一些家长质疑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泉水“丁冬”,家长觉得按照自己以往学习的知识,应该为“泉水叮咚”。可是经过咨询有关人员认为这两个词都是正确的。
前一段时间听了几节语文课。几节课的教学思路大同小异,基本上施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授课方式:有展示问题后让前后座位同学一起讨论的;有直接把学生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课桌相对进行讨论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在小组讨论中来完成,教师很少讲解,教师有点像综艺节目的主持人。看到这热热闹闹的课堂。我想起了著名作家毕淑敏说过的一句话:“许多人都在谈话,但就是没有交流。”回来后我就思考一个问题,同学们聚在一起就能交流吗?
<正>二○一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宁政办发[2015]12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深入推进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水利风景区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根据《建立生态红
期刊
<正>二○一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宁政发[2015]5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