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秉研究之名在最近三五年间去过不少影展,远至鹿特丹,近的就在之前客居的城市香港,或者每年一次去上海,年复一年,考察重心都是“中国电影”……每次都觉得影展对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在于反复让我记住喜欢电影可以是多么单纯而且令人感动的一件事。这种影迷的纯粹心情,在电影节的特殊氛围中酝酿发酵,因为其他影评人、导演、观众和选片人的参与而无限膨胀,遂成为影展现场最让人不舍的坚强理由之一。
对日本的影展也算略为熟悉……东京国际电影节(Tokyo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去过一次,因为周边中产氛围过于浓厚而感到莫名失落,记得那次没有合适的中国电影看,只得硬着头皮去看霍建起的“台北飘雪”,虽然片中女歌手大唱我曾经的大爱陈绮贞,无奈片子乏善可陈,甚至甜的发腻,我除了懂得一处台湾旅行的好去处,无他印象深刻处。随后的某一天看到一套菲律宾独立影片,乃由如今的香港影展主席高思雅(Roger Garcia)担任制片,说的是一个底层人命运不济苦苦挣扎而无果,最后劫机返乡,于半途拉开自制降落伞飞出机舱……片子结束,问答环节虽不乏悲天悯人的气氛,却突感影展有时不过是一场场躲在戏院里的自说自话和小圈子意淫,想着无论这片子还是自己其实挺难融入六本木的光鲜亮丽,由此生了闷气,决心不要再去这影展。
每年11月银座的FILMeX电影节可以看做是对选片渐趋官方化、保守和商业化的东京电影展的某种反叛(正如柏林国际影展的FORUM创立,也是当年对正展的叛离)。主办者市山尚三(Shozo Jchiyama)和林加柰子(Hayashi Kaneko)着眼干“未来”想打造以亚洲青年导演为面向的新一代“作者电影”,强调政治性和对社会的关心,我有去过两次。不过看完《上访》和《夹边沟》后流连在银座的繁华夜色中,亦是非常割裂的体验。好在第二次去银座参加FILMeX时,结识了几位在东京研究电影的外籍人士,一起去了居酒屋,在夜色小雨中匆匆告别,不失温馨。
上一届的山形纪录片影展(Yamagat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Film Festival)大致参加了2/3,除了影展的活动场地,几乎没时间去小城的其他部分看看走走;又因为没有寻到组织,只能在观影结束后黯然一人走回宾馆,事后才知道那期间有不少关心中国纪录片的人在山形活动(包括故乡昆明“云之南”的来客)。对山形印象最深的是现场观众关注程度之高,后来和朋友说起,大家感叹道,其实不少人是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专程前来的业内人士,故无论是提问还是思考,听起来很“专业”或属正常,很多讨论令在座的我也颇有收获。三个影展都十分倚重志愿者的全力投入,这让人印象深刻,而山形影展的志愿者中不乏嫁到日本的中国太太;和她们聊天,多少是影展附送的电影情节。
正是因为之前的几次经历,让我对这次的福冈之行一开始多少有点心不在焉,主要是因为这个名为“亚洲”的影展——福冈亚洲电影节(Fukuoka Asian Film Festival,简称FAFF)自创办至今25年间似乎节节衰退,到如今的片目尽数是商业制作,虽则不乏“日本首映”和“九州首映”(福冈市是九州地区的中心市),但还是令人怀疑影展已经沦为这些片目的首轮放映平台。加之同影展主办者的采访联系迟迟没有回复,心想还是得主动出击,唯恐交流不畅耽误研究之行,心里带着些许不安,终于在热浪中飞抵日本最宜居城市之一的福冈。FAFF一共有两部分,自7月1日始至10日终,分1-3日和8-10日两节(都是周末)进行。第一节以日本本土电影为主,多是新人导演的长/短片等等,主要是展映;第二届海外作品为主,包括竞赛单元,和最后一天一个简单的颁奖仪式。
果然从机场到宾馆所在的市中心不过三站地,交通非常便捷;从地铁上已然体会到九州和关西风情的些许不同。从地铁终于被释放到地面上的刹那,讶于福冈整洁而宽阔的街道和市民之循规蹈矩(大阪人等红灯,似乎从来都要快半拍)一时间过分沉迷于自己的“游客”身份,激动地去市中心闲逛,除了处处可感的亚洲门户风情,也发现博多地区传统的“祗园祭”正在火热进行中。与之相比,虽福冈亚洲影展的举办地也在市中心,却未免显得过分低调……不仅在市区内难寻影展的海报,哪怕是放映厅所在大楼入口处的影展招牌,在影片开映后也会被工作人员拿走。
在影展会场看到一位头发略显花白的中年男子台前幕后地忙活,心想他就是主办者前田秀一郎(Maeda Shu),果然猜对了。在后来的采访中才知道,和他一同忙活的另外一位中年女士即是FAFF的选片人,也是前田的生活伴侣——今村MIYO。采访中前田桑对我说,他其实在福冈读大学的时代已经是一名死忠影迷。那个时候他主动写信给国外(主要是美国)的独立电影导演联络要来拷贝在市内组织放映,场地联络等可谓驾轻就熟。时机成熟之时,因为深感以“亚洲电影”为主打的放映活动实在太少,于是有了这个以“亚洲电影”为主题的影展。前田坦言,福冈的地理位置不错,无论飞韩国还是中国的主要都会都很近,而且城市的大小和政治文化量级刚刚合适办这样的文化活动……如果是换作小一些的都市,也许汇集不到一定数量的观众;而如果是在东京,选片和放映等又要考量各个电影公司的利益,甚至是各个亚洲国家/地区的政治关系,也许会让影展特别艰难——这样比照下来,福冈的确是再合适不过。
购入福冈亚洲影展的手册,翻看其过往历史(官网上的信息其实少得可怜),惊觉在影展1987年首届之时,因为正赶上中国新电影第五代的黄金时期,以及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余韵未了,加上几位日本大导演的支持,其片目十分精彩,既有陈凯歌的“黄土地”、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和原一男的“前进,神军!”,也有来自印度、斯里兰卡和菲律宾的作品,且当年今村昌平和原一男都有作为嘉宾出席——整个态势,都令人联想到最早以亚洲电影为影展主题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始于1977年)。有趣的是,当年片目十分多元,入选的还有洪金宝导演的香港电影“夏日福星”,元彪亦成为到场嘉宾之一。
细细看来,之后的几届FAFF都有强大的中国新电影阵容,似乎继承了首届的多样化视野,除了大陆和港台的艺术电影,也能见到不少优秀的港台商业电影登陆福冈。而自1988年的第二届开始,FAFF总有一个以某亚洲地区电影为主题的回顾单元,做得十分用心,从印度、泰国到朝鲜和香港……之后这个单元于1994年变成“亚洲全景”(Asian Panorama),专门展映亚洲影片(这些片子往往更具商业面向),以区别于同一年创立的竞赛单元(第一年入选的中国电影是张元的“北京杂种”)。
一眼从1991年的片目中看到“吴文光”的名字——后来我们在吴文光的回忆录中会读到,也就是在这个夏天,吴文光在福冈接到小川绅介的电话,问他是否愿意去东京见上一面……这则佳话也从某个侧面凸显了彼时FAFF之于亚洲电影人相互链接的关键作用。前田 桑对我说,他们的影展创立之初除了“亚洲电影”这个关键词,其实也很强调“新人导演”和“处女作”。在FAFF的鼎盛之时,这三个方面都大放异彩。
1996年釜山国际电影节(P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PIFF)的创立对亚洲地区各个影展都有不小的冲击,虽然这种影响的效果并非马上在96年发生效果,竞争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类似FAFF这样以亚洲电影为主打的中小型展映的活动不可低估。而从日本国内的格局来看,2000年FILMeX强势出现,使得不少原本可以来福冈参展的亚洲独立制作也逐渐偏向东京的新影展。这状况不仅仅是因为FILMeX的天时地利,我猜想,预算也是很重要的因素……FAFF整体操作在2000年后逐渐显露颓势显然与票房收入有关,而选片上的障碍重重明显又使这种阻滞成为恶性循环。据前田介绍,2011年第25届FAFF,本想大张旗鼓地庆祝,多多邀请电影和嘉宾来,最后还是无奈作罢。从中国独立电影的角度来看,FAFF在2000年后鲜有中国作品进入竞赛单元,其他竞赛作品也多乏影响力,且逐渐包括更多韩国商业片。例如今年的5部竞赛片,4部是纯粹的商业片,韩国作品就有3部。
前田桑回忆说,他们搭档二人在影展的早期也会去东京国际影展、香港电影节或者是山形影展选片;后来专攻香港影展(主要为华语片)和釜山影展(主要为韩国片)。而历届影展嘉宾中不乏如焦雄屏、黄爱玲、Stephen Teo(张建德)和Philip Cheah这些亚洲影展上活跃着的关键人物。
据介绍,2011年的FAFF影展预算为300万日元(合约25万元人民币),一半来自于票房;其余来自各方赞助。在现场我十分惊讶地看到,原来90%的观众都是成群结伴而来的中年妇女,问到前田桑,他笑答,在这个季节,男人们周末的休闲多是棒球赛之类的,故而家庭主妇会另觅去处。和台湾导演江丰宏(本次竞赛片“初恋风暴”的导演)聊天,他说,也许这些妇女观众和“韩迷”是同一拨。我们都猜想,FAFF面向韩国电影(往往是偶像主打)的重心转移也许也是为了部分迎合这些观众的口味吧。不过这些影迷实在太可爱,除了他们会在散场后耐心在放映厅门口等待签名,居然在颁奖典礼能为喜欢的韩国导演打出横幅以示支持,实在令人感动。
其实这次竞赛片中的《超能力者》和《深夜的FM》似乎在大陆的网络电视早有得看,尤其是后者,最终受不了它的用力过猛以至于过犹不及的劲头在网络上罢看……这样的评语同样适用于两大男明星主演的《超能力者》。这次在影展,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再欣赏一遍《FM》,无奈再次如坐针毡。尽管如此,最后得到FAFF大奖的韩国作品“HelloGhost”(开心鬼上身)却是百分百意义上的好片,导演金永卓编剧出身,居然能说一口尚算流利的国语和我聊天。当时坦白告诉他自己看到电影最后时,简直泪如雨下,而且还不断听到旁边一直都有擤鼻子的声音;大家一阵阵笑过之后,最后含泪看到大结局,却都心怀幸福感归去。他对我说,自己的处女作虽然用了“鬼片”的概念,实际上是继续自己大学以来对人生的某种思考。那个时候他总是问自己,为什么人需要活下去,为什么既然一个人可以很好,要两个人、一家人一起生活。片中车太贤扮演的主人公电影开初就打算自杀,却因为这次濒死经验而看得到几只鬼……在FAFF最后的一场电影即将完成之际,和金导演这样聊天,突然觉得不管电影节有多细小,电影人的热情和心意似乎不能直接与其直接挂钩衡量。
临近FAFF的尾声,看到前田和他的搭档今村终于能坐在空荡荡的大厅分吃饭团,这似乎是对这个影展开办25载最好的注脚,胜过任何颁奖式的光辉。想起他对我说,两个人不是不想换一种方式举办影展,实在是因为有心帮忙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正职,无法做全职的选片人。而他们两人已经习惯平时做影评人,一面用自己的收入来支撑飞各地的旅费和这个心血结成的影展,所以这样格局的影展,依然会于艰难中办下去。而政府方面,其实只给过一次资助,此外,官方似乎更关心那些政府间的高端论坛之类,完全未曾意识到FAFF虽然生长自民间,也已经成为福冈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我想除了影展之间的竞争,如何和从政府处争取可续性的支持,依然是各个民间影展面对的挑战之一。
FAFF最后的一晚,虽然还没有晚餐,依旧十分满足地步行回家;终于发现,每次影展给我的能量没有消散,原来都积累在我心底;这次咱们不谈电影艺术和学术,只谈心灵的成长。恍惚间看到祗园祭所用的高大而绚丽的纸偶出现在眼前,果然福冈是福地……
对日本的影展也算略为熟悉……东京国际电影节(Tokyo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去过一次,因为周边中产氛围过于浓厚而感到莫名失落,记得那次没有合适的中国电影看,只得硬着头皮去看霍建起的“台北飘雪”,虽然片中女歌手大唱我曾经的大爱陈绮贞,无奈片子乏善可陈,甚至甜的发腻,我除了懂得一处台湾旅行的好去处,无他印象深刻处。随后的某一天看到一套菲律宾独立影片,乃由如今的香港影展主席高思雅(Roger Garcia)担任制片,说的是一个底层人命运不济苦苦挣扎而无果,最后劫机返乡,于半途拉开自制降落伞飞出机舱……片子结束,问答环节虽不乏悲天悯人的气氛,却突感影展有时不过是一场场躲在戏院里的自说自话和小圈子意淫,想着无论这片子还是自己其实挺难融入六本木的光鲜亮丽,由此生了闷气,决心不要再去这影展。
每年11月银座的FILMeX电影节可以看做是对选片渐趋官方化、保守和商业化的东京电影展的某种反叛(正如柏林国际影展的FORUM创立,也是当年对正展的叛离)。主办者市山尚三(Shozo Jchiyama)和林加柰子(Hayashi Kaneko)着眼干“未来”想打造以亚洲青年导演为面向的新一代“作者电影”,强调政治性和对社会的关心,我有去过两次。不过看完《上访》和《夹边沟》后流连在银座的繁华夜色中,亦是非常割裂的体验。好在第二次去银座参加FILMeX时,结识了几位在东京研究电影的外籍人士,一起去了居酒屋,在夜色小雨中匆匆告别,不失温馨。
上一届的山形纪录片影展(Yamagat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Film Festival)大致参加了2/3,除了影展的活动场地,几乎没时间去小城的其他部分看看走走;又因为没有寻到组织,只能在观影结束后黯然一人走回宾馆,事后才知道那期间有不少关心中国纪录片的人在山形活动(包括故乡昆明“云之南”的来客)。对山形印象最深的是现场观众关注程度之高,后来和朋友说起,大家感叹道,其实不少人是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专程前来的业内人士,故无论是提问还是思考,听起来很“专业”或属正常,很多讨论令在座的我也颇有收获。三个影展都十分倚重志愿者的全力投入,这让人印象深刻,而山形影展的志愿者中不乏嫁到日本的中国太太;和她们聊天,多少是影展附送的电影情节。
正是因为之前的几次经历,让我对这次的福冈之行一开始多少有点心不在焉,主要是因为这个名为“亚洲”的影展——福冈亚洲电影节(Fukuoka Asian Film Festival,简称FAFF)自创办至今25年间似乎节节衰退,到如今的片目尽数是商业制作,虽则不乏“日本首映”和“九州首映”(福冈市是九州地区的中心市),但还是令人怀疑影展已经沦为这些片目的首轮放映平台。加之同影展主办者的采访联系迟迟没有回复,心想还是得主动出击,唯恐交流不畅耽误研究之行,心里带着些许不安,终于在热浪中飞抵日本最宜居城市之一的福冈。FAFF一共有两部分,自7月1日始至10日终,分1-3日和8-10日两节(都是周末)进行。第一节以日本本土电影为主,多是新人导演的长/短片等等,主要是展映;第二届海外作品为主,包括竞赛单元,和最后一天一个简单的颁奖仪式。
果然从机场到宾馆所在的市中心不过三站地,交通非常便捷;从地铁上已然体会到九州和关西风情的些许不同。从地铁终于被释放到地面上的刹那,讶于福冈整洁而宽阔的街道和市民之循规蹈矩(大阪人等红灯,似乎从来都要快半拍)一时间过分沉迷于自己的“游客”身份,激动地去市中心闲逛,除了处处可感的亚洲门户风情,也发现博多地区传统的“祗园祭”正在火热进行中。与之相比,虽福冈亚洲影展的举办地也在市中心,却未免显得过分低调……不仅在市区内难寻影展的海报,哪怕是放映厅所在大楼入口处的影展招牌,在影片开映后也会被工作人员拿走。
在影展会场看到一位头发略显花白的中年男子台前幕后地忙活,心想他就是主办者前田秀一郎(Maeda Shu),果然猜对了。在后来的采访中才知道,和他一同忙活的另外一位中年女士即是FAFF的选片人,也是前田的生活伴侣——今村MIYO。采访中前田桑对我说,他其实在福冈读大学的时代已经是一名死忠影迷。那个时候他主动写信给国外(主要是美国)的独立电影导演联络要来拷贝在市内组织放映,场地联络等可谓驾轻就熟。时机成熟之时,因为深感以“亚洲电影”为主打的放映活动实在太少,于是有了这个以“亚洲电影”为主题的影展。前田坦言,福冈的地理位置不错,无论飞韩国还是中国的主要都会都很近,而且城市的大小和政治文化量级刚刚合适办这样的文化活动……如果是换作小一些的都市,也许汇集不到一定数量的观众;而如果是在东京,选片和放映等又要考量各个电影公司的利益,甚至是各个亚洲国家/地区的政治关系,也许会让影展特别艰难——这样比照下来,福冈的确是再合适不过。
购入福冈亚洲影展的手册,翻看其过往历史(官网上的信息其实少得可怜),惊觉在影展1987年首届之时,因为正赶上中国新电影第五代的黄金时期,以及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余韵未了,加上几位日本大导演的支持,其片目十分精彩,既有陈凯歌的“黄土地”、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和原一男的“前进,神军!”,也有来自印度、斯里兰卡和菲律宾的作品,且当年今村昌平和原一男都有作为嘉宾出席——整个态势,都令人联想到最早以亚洲电影为影展主题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始于1977年)。有趣的是,当年片目十分多元,入选的还有洪金宝导演的香港电影“夏日福星”,元彪亦成为到场嘉宾之一。
细细看来,之后的几届FAFF都有强大的中国新电影阵容,似乎继承了首届的多样化视野,除了大陆和港台的艺术电影,也能见到不少优秀的港台商业电影登陆福冈。而自1988年的第二届开始,FAFF总有一个以某亚洲地区电影为主题的回顾单元,做得十分用心,从印度、泰国到朝鲜和香港……之后这个单元于1994年变成“亚洲全景”(Asian Panorama),专门展映亚洲影片(这些片子往往更具商业面向),以区别于同一年创立的竞赛单元(第一年入选的中国电影是张元的“北京杂种”)。
一眼从1991年的片目中看到“吴文光”的名字——后来我们在吴文光的回忆录中会读到,也就是在这个夏天,吴文光在福冈接到小川绅介的电话,问他是否愿意去东京见上一面……这则佳话也从某个侧面凸显了彼时FAFF之于亚洲电影人相互链接的关键作用。前田 桑对我说,他们的影展创立之初除了“亚洲电影”这个关键词,其实也很强调“新人导演”和“处女作”。在FAFF的鼎盛之时,这三个方面都大放异彩。
1996年釜山国际电影节(P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PIFF)的创立对亚洲地区各个影展都有不小的冲击,虽然这种影响的效果并非马上在96年发生效果,竞争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类似FAFF这样以亚洲电影为主打的中小型展映的活动不可低估。而从日本国内的格局来看,2000年FILMeX强势出现,使得不少原本可以来福冈参展的亚洲独立制作也逐渐偏向东京的新影展。这状况不仅仅是因为FILMeX的天时地利,我猜想,预算也是很重要的因素……FAFF整体操作在2000年后逐渐显露颓势显然与票房收入有关,而选片上的障碍重重明显又使这种阻滞成为恶性循环。据前田介绍,2011年第25届FAFF,本想大张旗鼓地庆祝,多多邀请电影和嘉宾来,最后还是无奈作罢。从中国独立电影的角度来看,FAFF在2000年后鲜有中国作品进入竞赛单元,其他竞赛作品也多乏影响力,且逐渐包括更多韩国商业片。例如今年的5部竞赛片,4部是纯粹的商业片,韩国作品就有3部。
前田桑回忆说,他们搭档二人在影展的早期也会去东京国际影展、香港电影节或者是山形影展选片;后来专攻香港影展(主要为华语片)和釜山影展(主要为韩国片)。而历届影展嘉宾中不乏如焦雄屏、黄爱玲、Stephen Teo(张建德)和Philip Cheah这些亚洲影展上活跃着的关键人物。
据介绍,2011年的FAFF影展预算为300万日元(合约25万元人民币),一半来自于票房;其余来自各方赞助。在现场我十分惊讶地看到,原来90%的观众都是成群结伴而来的中年妇女,问到前田桑,他笑答,在这个季节,男人们周末的休闲多是棒球赛之类的,故而家庭主妇会另觅去处。和台湾导演江丰宏(本次竞赛片“初恋风暴”的导演)聊天,他说,也许这些妇女观众和“韩迷”是同一拨。我们都猜想,FAFF面向韩国电影(往往是偶像主打)的重心转移也许也是为了部分迎合这些观众的口味吧。不过这些影迷实在太可爱,除了他们会在散场后耐心在放映厅门口等待签名,居然在颁奖典礼能为喜欢的韩国导演打出横幅以示支持,实在令人感动。
其实这次竞赛片中的《超能力者》和《深夜的FM》似乎在大陆的网络电视早有得看,尤其是后者,最终受不了它的用力过猛以至于过犹不及的劲头在网络上罢看……这样的评语同样适用于两大男明星主演的《超能力者》。这次在影展,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再欣赏一遍《FM》,无奈再次如坐针毡。尽管如此,最后得到FAFF大奖的韩国作品“HelloGhost”(开心鬼上身)却是百分百意义上的好片,导演金永卓编剧出身,居然能说一口尚算流利的国语和我聊天。当时坦白告诉他自己看到电影最后时,简直泪如雨下,而且还不断听到旁边一直都有擤鼻子的声音;大家一阵阵笑过之后,最后含泪看到大结局,却都心怀幸福感归去。他对我说,自己的处女作虽然用了“鬼片”的概念,实际上是继续自己大学以来对人生的某种思考。那个时候他总是问自己,为什么人需要活下去,为什么既然一个人可以很好,要两个人、一家人一起生活。片中车太贤扮演的主人公电影开初就打算自杀,却因为这次濒死经验而看得到几只鬼……在FAFF最后的一场电影即将完成之际,和金导演这样聊天,突然觉得不管电影节有多细小,电影人的热情和心意似乎不能直接与其直接挂钩衡量。
临近FAFF的尾声,看到前田和他的搭档今村终于能坐在空荡荡的大厅分吃饭团,这似乎是对这个影展开办25载最好的注脚,胜过任何颁奖式的光辉。想起他对我说,两个人不是不想换一种方式举办影展,实在是因为有心帮忙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正职,无法做全职的选片人。而他们两人已经习惯平时做影评人,一面用自己的收入来支撑飞各地的旅费和这个心血结成的影展,所以这样格局的影展,依然会于艰难中办下去。而政府方面,其实只给过一次资助,此外,官方似乎更关心那些政府间的高端论坛之类,完全未曾意识到FAFF虽然生长自民间,也已经成为福冈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我想除了影展之间的竞争,如何和从政府处争取可续性的支持,依然是各个民间影展面对的挑战之一。
FAFF最后的一晚,虽然还没有晚餐,依旧十分满足地步行回家;终于发现,每次影展给我的能量没有消散,原来都积累在我心底;这次咱们不谈电影艺术和学术,只谈心灵的成长。恍惚间看到祗园祭所用的高大而绚丽的纸偶出现在眼前,果然福冈是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