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鬼怪小说研究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xffx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施蛰存的鬼怪小说在193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是一个另类的存在,本文以施蛰存的现代鬼怪题材心理分析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原因、探究其创作宗旨,对其思想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
  关键词:施蛰存;鬼怪;心理;都市病
  1930年代初期,施蛰存创作了《魔道》、《夜叉》、《旅舍》、《宵行》、《凶宅》五篇小说,它们叙述诡谲怪诞,想象离奇,成为一类现代式的鬼怪小说。它们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新异、刺激,一时激起千层浪。然而,施蛰存并没有在这条创作道路上走得太远,在创作完《凶宅》之后,施蛰存的这次大胆的怪诞幻想的现代主义艺术探索便戛然而止。
  一、施蛰存鬼怪小说溯源
  中国古代志怪文学资源十分丰富,施蛰存出身书香门第,文学禀赋极高,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他对《聊斋志异》等古代志怪小说十分熟悉,他还十分喜欢李贺的险怪诗风。少年时期的施蛰存心中便形成了深深的“志怪情结”。施蛰存十分欣赏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显尼志勒和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小说。前者多表现人物的二重人格、变态心理。后者则展现了独特的死亡和恐怖美学。在这类鬼怪小说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施蛰存对二者的借鉴。
  二、创作宗旨探究:“鬼”——无法摆脱的“都市病”
  这些小说有着大致相同的故事框架:主人公都是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男子,他们都患有精神衰弱症,他们暂时离开上海来到乡镇,在那里经历了亦真亦幻的恐怖遭遇。这些主人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患有精神衰弱症,脆弱的精神使他们敏感、多疑,一旦被外界的环境刺激便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可见,小说中“鬼”,显然是主人公幻觉所致的虚幻的“心理鬼”,而他们之所以会神志恍惚、过度妄想是因为他们的“病”,这“病”的背后显然存在着某种隐喻意味。
  晚年的施蛰存在谈到《魔道》时曾说,它主要表现的是“一种都市人的不宁静情绪”。1930年代的上海被称作“亚洲的巴黎”,在这座畸形的繁荣半殖民地化的大都市中,陈腐与新异,欢乐与痛苦,高贵与卑贱相混杂。在这里,上层人在享受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而穷人却被无限压榨,他们流着汗与血,在人间炼狱中痛苦的煎熬。《魔道》等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上海的中产阶级,他们虽过着较为体面和舒适的生活,但也不能像资本家那样纵横于十里洋场。他们活在“天堂”与“地狱”的中间地带,一方面,这座城市的灯红酒绿充斥着他们的视听,种种欲望使他们蠢蠢欲动。另一方面,这座城市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底层人饥寒交迫、任人欺凌、走投无路、家破人亡的惨剧冲击着他们未泯的良心,更加深了他们自身的生存危机感。都市现代物质文明的诱惑使他们沉醉其中,迷恋不已,但同时这座都摩登外表下的狰狞面目使他们倍感恐惧。在两种矛盾情感的冲击和折磨下,他们患上了“都市病”。为了摆脱使自己备受折磨的“都市病”,他们离开上海只身前往乡下,但乡村的宁谧荒凉反而刺激了他们敏感多疑的神经,引起了他们种种恐怖的臆想。显然,都市的车水马龙、高楼霓虹已经深入他们的血液和骨髓,即使他们可以摆脱都市的环境,却很难摆脱自己内在的“心魔”。施蛰存从上世纪20年代起寓居上海,他站在这座现代都市的边缘,窥视着其中的一切,将自己的都市体验投射到了这类小说中。在都市与乡村的位移中,在诡异惊恐的幻觉中,施蛰存为我们展现了在矛盾的情感和巨大生存压力下都市人内心的扭曲、变异,展现了他们如梦魇般挥之不去的“都市病”。
  三、思想价值重评:都市人生存和心灵困境的寓言
  1980年代后,施蛰存的作品重新被研究者们重视和挖掘,这类鬼怪小说也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注意,但研究者们往往强调其美学价值,而忽视其思想价值。施蛰存的这类小说虽然没有表现“启蒙”、“革命”等重大主题,但是如果我们摆脱五四以来固有的文学评价标准,用小说“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及境遇”的宗旨来衡量这类小说就会发现它们具有超越时代和空间的永恒价值。“现代化”、“城市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但在这过程中也衍生了许多问题。施蛰存笔下的1930年代都市人的都市病,如今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当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超负荷的生存压力、种种物质利益诱惑、人际关系的冷漠,使得当代都市人感到孤独、焦虑、痛苦,他们想要逃离,寻找让心灵得以宁静的精神家园,但都市文化的深刻影响却又让他们对都市以外的环境感到不适应,从而产生对都市的畸形依恋。施蛰存用集魅惑与恐怖于一身的“鬼”,用虚构的都市人遇“鬼”的离奇经历为我们编织了一个永恒的都市人生存困境和心灵困境的寓言,时至今日读来仍然能够引起当代人的强烈共鸣感。
  参考文献:
  [1]施蛰存.十年创作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德威.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
  [4]杨迎平.施蛰存关于魔道的一封信[J].新文学史料,2011(2):180-183.
其他文献
目的:对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脑梗塞吞咽障碍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治疗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常
贝加尔湖rn浩渺无边的湖水rn浩渺无边的故事rn永远交织着浩渺无边的留恋rn一位远去的伟大的放牧者rn如今走到了哪里rn人间总见你足迹斑斑
水远山高,我常在某些单薄的时辰,凭借着一些传说幻想他留山的模样.我是在火把节这一天才真正走进他留山的.穿过朦朦细雨和泞泥的山路来到他留山,不是为了火把节,而是同他留人
摘 要: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的废名,也是新智慧诗的三剑客。在既“传统”又“现代”的诗歌观念的指导下,其诗歌呈现美妙与晦涩相交织的多面性,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废名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写就“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和“用现代的词藻排
目的:观察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对急性心脑血管意外老年病人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维生素A(VitA)、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和硒(Se)水平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究针灸配合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4年2月20日至2017年2月20日我院56例脑出血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56例患者分为常规组(28
摘 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汉语典籍外译不可或缺。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1949年以后国内汉语典籍外译发展历史及典籍外译实践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探讨典籍外译实践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针对国内典籍外译域外传播效果不尽人意的现象,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提出以往国内典籍外译在“译本选择”、“翻译主体及策略”、“译作出版与发行”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以求对当下的典籍外译实践有所启
期刊
学术界通常认为是创作论的总论,总括了创作论前18篇的内容.其实,总论五篇论述了写文章的总原则,文体论篇阐明了各体文章的写作规范,创作论指出了文章的一般写作方法,所以总括
期刊
目的探讨小儿肾病综合征合并费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报告了2例我院肾脏内科2010年收治的肾病综合征合并肺动脉栓塞患儿,并对近年来小儿肺栓塞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综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