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专业“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nett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已逐步成为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文章探讨了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围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一核心问题,从革新课程体系、协同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春国(1973-),男,河南上蔡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卢晓峰(1981-),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焦作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JG0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81-02
  
  当前,遥感已经或正在走向全面应用阶段。国际遥感应用发展的实用化、业务化、产业化、精细化特征明显,但我国遥感应用水平还不高,根本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多学科人才共同努力。[1]培养一大批经过系统知识培训、熟练掌握遥感科学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地理信息科学人才,满足社会对地理遥感信息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
  1998年教育部新增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后,我国GIS教育发展形势空前活跃。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GIS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案。[2-5]遥感系列课程(遥感物理与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与应用)成为GIS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模块,说明GIS学科建设的负责人已认识到培养掌握遥感技术的GIS人才的重要性。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遥感过程的重要一环。充分利用各种图像处理算法从遥感数据中获取各种生物物理参数和土地覆被/利用信息,可以为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式模型提供输入参数,在遥感技术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GIS专业开设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围绕如何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笔者从革新课程体系、协同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革新遥感课程体系,突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地位
  随着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很多专业开设了“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遥感基础、遥感图像处理及分析方法和遥感专题应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比较适合早期GIS专业遥感课程教学或选修遥感科学技术的某些专业,对于当前GIS专业遥感教学则存在明显缺点。主要问题是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对数字图像处理在整个遥感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不足,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集成的一体化趋势不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遥感业务日益普及的态势不相适应,与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要,不能满足对高素质地理遥感科技人才的需求。
  我校GIS专业总结多年遥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革新了遥感课程体系,设置了“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应用分析”、“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等遥感相关课程,规划了遥感系列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遥感概论”要求学生掌握遥感及其应用的基本科学工程背景知识,重点内容是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采集、传输和成像机理,从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微波(主动方式和被动方式)波谱段介绍遥感信息的获取特点和技术发展,适当涉及大气遥感、海洋遥感等应用领域和典型案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要求学生掌握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地球资源有用信息的科学与技术。由于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图像处理方法众多,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推出,课程重点主要着眼于图像处理基本知识和遥感图像处理常用算法,对一些探索性、前沿性和跨学科的内容从原理上予以概括介绍,如图像亚像元分类、模糊分类和面向对象图像处理等等。“遥感应用分析”采用理论、方法和实例相结合,选择不同遥感应用领域的典型案例介绍,培养学生遥感专题分析技能,深化学生对于遥感科学技术应用现状和广阔前景的认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图像处理技能,巩固和深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GIS遥感系列课程设置方案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单独设课,提升课程地位,加大课程学时,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对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成效很有益处。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有助于培养GIS专业学生采用图像分析方法解决遥感应用问题的能力,比较契合我国GIS专业本科教育遥感课程设置的发展态势。
  二、培育遥感系列课程教学群体,分工协作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
  GIS专业遥感系列课程设置要求具备一定规模的师资力量。遥感是多学科的综合,交叉性强,研究方法不断补充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丰富。遥感系列课程的设置决定了课程之间存在密切的内部联系。要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打破教师个人单兵作战的惯常做法,加强与相关课程教师之间的协调和交流。培育组建了承担遥感系列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群体。遥感课程教学组围绕课程建设,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保证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课程教学组成员互相学习、借鉴、交流,协同规划各课程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和学时分布,课程内容更加先进,课程结构更加协调,教学方法更加有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实践教学得以充实,教学科研联系更加密切。遥感课程教学组的建立和协作对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起了明显的作用。
  三、汇聚国内外优秀教材成果,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涉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决定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6]教学中适度引进世界著名高校的名牌课程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7]遥感课程教学组重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建设,收集了国内近些年出版的如戴昌达、章孝灿、汤国安、韦玉春、朱述龙等编写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材教参,注意引用吸收国外著名高校的遥感图像处理相关教材教参,参考了John R. Jensen、John A. Richards、Robert A. Schowengerdt、Jay Gao、John R. Schott、Brandt Tso等人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著作,认真研讨不同教材特点及其开课对象,针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方法多样、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学时,按照系统性和前瞻性结合、理论与应用结合的要求,制订了教学主体内容。课程内容分为11个部分:图像基本知识、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与数据特征、遥感图像辐射校正、遥感图像几何变换与校正、遥感图像增强、遥感图像变换、遥感图像分割、遥感图像融合、遥感图像分类、数字变化检测、遥感图像应用处理。优化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注意了与“遥感概论”、“遥感应用分析”等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对于与“遥感概论”课程有重叠的内容只做简单回顾,如遥感成像过程、机理与数据特征,以少数典型应用案例揭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在遥感应用分析中的作用和地位;避免与先开课程内容重复,为后续课程做适度铺垫。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多样,课程重点介绍常用算法,使学生能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夯实基础。对一些发展中的、前沿性的算法着重介绍算法的思想和原理,教导学生注重算法但不应局限于具體算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中适当区分遥感数字图像系统处理和应用处理的差别。
  四、重视实践教学,多手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实践结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提升科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GIS专业“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从课程体系设置、实验课程内容设计、实验室开放项目、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教师科研课题等几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途径,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
  从课程设置体系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单独设课,紧密联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附设6个单元的基础验证性课堂实验(见表1),增强学生对各种遥感图像处理算法及其效果的感性认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程单独设课,结合“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和“遥感应用分析”课程知识,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6个模块,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
  积极利用各种平台,提供实践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实验室开放,设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在实验室开放基金平台支持下,设计了一些探索研究型实验课题,鼓励学生组团选择实验课题、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撰写实验论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也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在实施学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年度,遥感课程组每年设计几个遥感应用分析研究小课题,供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并从科研课题中提炼一些问题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课题,检验了专业知识,培养了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我校遥感课程教学组围绕GIS专业“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实施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有不少GIS学生积极参与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每年GIS专业有近1/3的学生选择与遥感图像处理及遥感应用分析有關的毕业设计题目。人才培养是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师资、设备、教学等一系列软硬件教学条件上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小文.定量遥感的发展与创新[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9-56.
  [2]秦其明.中国高校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3,(4):1-7.
  [3]钱乐祥.GIS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6):95-98.
  [4]谈树成,刘恒,夏既胜,等.关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4):47-50.
  [5]李天文,王林刚,李庚泽,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1)3-5.
  [6]周远清.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重大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2-29.
  [7]于琳.大学生离外文原版教材有多远[J].中国大学教学,2001,(2):37.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在分析目前高校课程考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阶段、多样化、学生自选考试组合、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评定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等考试改革措施。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新考试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关键词:高等学校;考试改革;学风建设   作者简介:许亚岚(1977-),女,湖北襄樊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学院,讲师;罗雄麟(1963-),男,湖南汨
期刊
摘要:“流体力学”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概念多,公式繁杂。文章针对该课程的内容特点,结合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及教学现状,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流体力学;制冷与低温工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尹雪梅(1979-),女,四川资中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张文慧(1980-),女,
期刊
摘要:首先论述了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结合军校学员的特点,讨论了如何通过电路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内容,提出了知识和经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军校学员;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作者简介:刘陵顺(1969-),男,山东枣庄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副教授;晋玉强(19
期刊
摘要:创业教育在中国经历了15年的发展,虽然有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学生的强烈需求,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其仍然属于探索阶段,没有找到适合发展的模式,在学术界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其中有极端者提出创业教育应代替传统的就业教育。通过借鉴美英两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结合我国创业教育的现实状况,提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具有选择性。  关键词:创业教育;选择性;美国;英国  作者简介:李慧(1982-),女,广东
期刊
摘要:“生物统计”是生物科学、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提高“生物统计”的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物统计;课堂氛围;统计方法;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石培春(1979-),女,新疆呼图壁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讲师;龚江(19
期刊
摘要:电机类课程是电气工程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比较难掌握的专业课程。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教师提出了一种“形象描述,逆向分析,简化推导,仿真实验”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让学生看得见,记得牢;提出理论教学中穿插仿真模拟演示,并结合开放性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形象化教学;逆向分析;创新思维;主动性  作者简介:张今朝(1971-),男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在计算机类实验实训设备的场地和经费投入上都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各工科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论述通过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引入虚拟机技术可有效地破解场地和设备不足的难题,为提高计算机类实践教学的质量提供了新的辅助教学手段。  关键词:实践教学;虚拟机;Vmware;Xen  作者简介:卫耀军(1971-),男,河南洛阳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
期刊
摘要:针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对部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调研,结合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党玲博(1978-),女,河南唐河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讲师;张敏(1981-),女,河南遂平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6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
期刊
摘要:从C语言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特点出发,在分析高校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C语言教学中以实验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观点,结合专业特点,通过由浅入深的渐进教学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整个C语言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吕风杰(1973-),男,山东沾化人,滨州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讲师;马士明(1983-),男,山
期刊
摘要:文章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局限:干预界限模糊、主体功能弱化、支持系统不足、体系缺乏连续性,提出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新三维”体系,即时间体系、空间体系、效能体系。  关键词:大學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作者简介:郭秀华(197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教授;于晓霞(1982-),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