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北地区杏3-丁2-322井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2666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沉积微相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和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沉积单元中渗透率的差异控制着油藏中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沉积特征造成横向和纵向上非均质性,隔夹层是形成陆相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通过对小层沉积微相、渗透率、非均质性以及隔夹层的分析,结合动态资料,做出四个小层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将剩余油分为三个类型,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剩余油潜力进而综合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指导此区块剩余油挖潜技术的科学实施。
  【关键词】杏北地区 剩余油 分布规律 分布类型 选井选层
  1 研究地区基本情况
  大庆油田杏树岗油田北部开发区(简称杏北地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北以杏一区一排与萨尔图油田南部开发区接触,南以杏八区一排与杏树岗油田南部开发区相接,面积197.9km2。构造比较平缓,两翼基本对称,构造轴向为北东15°。正断层,断层走向多为北西或北北西,油水界面在-1010m~-1030m左右,油层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边底水不活跃,无夹层水。杏北地区储集层,沉积于下白垩统青山口组反旋回的晚期和姚家组复合旋回的早期。根据区域地质解剖,在油层形成过程中,主要经历了青二、三段晚期,姚一段时期和姚二、三段时期。
  杏3-丁2-322井区位于杏1-3区乙块内,区内构造平缓,油层埋藏深度为800~1200m,油水界面在海拔-1030m左右。含油面积8.2km2。
  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很多,通常划分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前者属于内因,后者属于外因。
  (1)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有:油藏非均质性、构造、断层等。受地质因素影响的剩余油富集区主要涉及油层自身和构造两方面。地质因素受人为影响小,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受其影响的加密井,常能保持高产稳产。
  (2)开发因素主要包括有: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情况经常发生变化。
  2.1 沉积相分析
  沉积微相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控制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比此井区高Ⅰ6+7、高Ⅰ10/1、葡Ⅰ7b、葡Ⅱ4四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图和渗透率图,可以得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主体带边部较小范围的低或特低渗透率油层。
  2.2 渗透率的差异
  沉积单元中渗透率的差异控制着油藏中剩余油的垂向分布。高Ⅰ6+7层低、未水淹百分比数虽不高,但因其有效厚度远远大于其他三层,低、未水淹厚度最大,所以高Ⅰ6+7层中的剩余油可能是最多的。
  2.3 非均质性
  由于沉积的不同特征,层间和层内存在非均质性,造成高渗带动用程度高,水洗严重,剩余油相对较少,中、低渗透带动用程度低,甚至未动用,水洗较轻,剩余油相对富集。
  由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分析:正韵律水洗厚度比例低、采出程度低,故该高Ⅰ6+7小层剩余油的分布有利。
  层间非均质性越强,则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储量高,高Ⅰ6+7、高Ⅰ10/1、葡Ⅱ4四个小层内分布稳定的夹层,将厚油层细分成若干个流动单元,易形成多段水淹进而形成多段剩余油。
  2.4 隔夹层的影响
  隔夹层是形成陆相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高Ⅰ6+7、高Ⅰ10/1、葡Ⅰ7b、葡Ⅱ4四个小层的注采井组内分布稳定的夹层,将厚油层细分成若干个流动单元,减少了注水和产液的有效面积和有效厚度,同时在横向上和纵向上阻挡注入水驱替,易形成多段水淹。
  在研究区内,分别分析高Ⅰ6+7、高Ⅰ10/1、葡Ⅰ7b、葡Ⅱ4四个小层的隔夹层厚度、夹层分布的频率及夹层分布的密度,进而从这四个小层中优选出夹层对于剩余油分布有利的层位,进而确定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
  2.5 动态资料分析
  区块共分为四套井网、六套层系开采,共有油水井115口。其中,一次加密井于1986年投产,主要开采非主力油层中的较厚油层,高I 6+7单元即为一次加密井主要开采对象。
  2.6 综合资料分析
  通过对高Ⅰ6+7、高Ⅰ10/1、葡Ⅰ7b、葡Ⅱ4四个小层沉积微相、渗透率、非均质性以及隔夹层的分析,结合动态资料,做出四个小层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其中高Ⅰ6+7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西部地区。高Ⅰ10/1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地区。葡Ⅰ7b、葡Ⅱ4两个小层剩余油分布与前两个层相比较,剩余油较少,剩余油贫瘠带分布的面积较大,相对比较而言,高Ⅰ6+7、高Ⅰ10/1两个层对剩余油比较有利,并且高Ⅰ10/1较好些。
  3 剩余油分布类型
  3.1 层间干扰动用状况差型
  如单井注入剖面显示,受层间干扰影响的高Ⅰ6+7油层动用状况较差,客观上看剩余油较富集。
  3.2 变差砂体遮挡型
  受井区内变差砂体的影响,注入井对该井区的作用很小,受水淹程度较小,剩余油富集。
  3.3 压裂剩余型
  通过三次压裂小层分析,认为主产层高Ⅰ6+7层供液不足,目前有剩余油潜力。
  4 结论
  (1)通过对高Ⅰ6+7、高Ⅰ10/1、葡Ⅰ7b、葡Ⅱ4四个小层沉积微相、渗透率、非均质性以及隔夹层的分析,结合动态资料,得出剩余油的分布情况。葡Ⅰ7b、葡Ⅱ4两个小层剩余油分布与前两个层相比较,剩余油较少,剩余油贫瘠带分布的面积较大,相对比较而言,高Ⅰ6+7、高Ⅰ10/1两个层对剩余油比较有利,并且高Ⅰ10/1较好些。
  (2)将剩余油分为三个类型,即层间干扰动用状况差型、变差砂体遮挡型和压裂剩余型,并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剩余油潜力。其中高Ⅰ6+7层目前有剩余油潜力。
  (3)基于上述结论,可以指导套损关停井挖潜(如开窗侧钻等)措施的选井选层。
  参考文献
  [1] 张顺,赵波,侯艳平,万俭英.松辽盆地古龙凹陷嫩江组二、三段层序地层及油气藏分布规律[J].石油学报,2006,27:38-46
  [2] 兰丽凤.曲流河型砂体流动单元划分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0,29(3):59-63
  [3] 粱杰锋,黄郑,付晓燕等.低渗透油藏流动单元划分及水淹层识别——以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9,28(6):105-109
  作者简介
  任忠喜,男,1987年9月19日出生,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现就职于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工程地质技术大队油藏工程室,助理工程师。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加,人们对沥青路面平整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沥青路面平整度与人们的日常出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一
如所周知,马克思有两个关于市场价值的理论。本文试图在马克思第二种市场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就什么是市场价值给出正式的定义。为此,我们将在日本宇野学派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
本文从钓鱼岛事件引发的国内保钓活动中,大学生挺身而出阻止过激行为说起,深入分析了保钓活动的爱国本质以及过激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指出爱国运动必须坚持人文统战
江户时期,被称为“读本小说始祖”的都贺庭钟以《三言》为蓝本创作了日本初期读本的代表作—《英草纸》和《繁野话》,这便是日本最初的读本作品。不仅以其新奇的物语内容和简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气田的地形地质条件进行介绍,分析了地形地质中影响气田开发建设的因素,然后对如何依托地形地质的有利条件,针对性的制定气田开发建设的策略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关键词】地形地质 气田 开发建设 策略  随着石油和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人们都想找到一种新能源来代替石油和煤炭等,而天然气是目前最有可能代替传统能源的,与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等能源相比,天然气的燃烧不会产生污染性的气体,而且燃
【摘要】为了完善高升探区各含油层系的沉积和储层特征,在探区内精细地层对比划分基础上,在统一的地层格架内,对整个探区的构造沉积演化史、各含油层系沉积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为下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升探区 沉积演化史 充填模式 沉积特征  高升探区构造位于辽河坳陷的西部凹陷最北端,其位置决定了该区古近系总体上属于断陷湖盆沉积体系,即由洼陷内的滨湖、浅湖到半深湖沉积体系及与湖盆周边的冲积扇、
经济理论“四化”:常识化,如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说成是“民以食为天”,虽然不错,但远远不够;事实化,以为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不需运用任何科学方法,径直将理论屈从于实际
路桥工程中路基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也会产生关键的影响,我们应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路桥工程中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规范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