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面向全社会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为主要目的而展开的,是关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和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的大势所趋,终极目标所在。为建设和完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寻找更加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当代性,发展力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文化服务为主要形式,其内容以及活动过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对广大民众文化需求的满足,同时彰显国家对于人民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的尊重,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经之道。总结近几年的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務与公益性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紧密相连,互相辅助,相互促进。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文化诉求变得更加具有全面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也被赋予新的标准要求和历史意义。为此,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必须以全新的眼光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开拓出一条契合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文化服务道路。
1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厚程度,是一个国家进军世界强国之林的实力保障。而我国是人类发展史上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之久的传奇般的中华文化底蕴,虽然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闭关锁国的方向性错误,但也正是凭借着这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曾经被列强欺凌一度落后的历史古国在新世纪一波波的民族竞争中有了再度崛起并且不断繁荣富强的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的中华文化无数中华儿女带来强大的民族尊严与骄傲,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如此丰厚的文化氛围也在孕育着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
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无论过去的上古时期还是现在经济文明极度开化的新时期,中华文化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可供学习和参考的价值。在我国接受文化教育既是我国公民所享有的最基本的义务,同时也是代代中华儿女对于文化知识以及人文素养的基本渴求。在现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领导人极其注重文化事业的进步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时积极地将我国历史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的的国家和民族了解和学习中华历史。
公共文化服务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脚步应运而生的文化事业的新现象,是以国家政府机关为主要引导力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生活而展开的。公共文化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其非营利性、普遍性和大众化等优势,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是国家机关赋予各级政府的政治任务,同时是一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全面展示。
2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当代意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领导人全面调查和认识到我国目前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立足当下,联系过去,缜密思考,围绕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目标而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针对我国国情和民情又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计划,进一步将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上了历史新高度。同时兼顾法律法规的统治力量,制定出适应于我国国情以及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基本的政策和法规,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伴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人民群众也不断提高文化认知和人文修养,在社会层面上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力量开展一些宣传传统文化,讲述历史故事等的契合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号召的活动。尤其在全国中小学以及高校内也涌现出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清晰认识到我国教育现状,以教书育人为使命,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近几年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上下下以极大的热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进取团结统一,一边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切身投入社会实践,国家领导人更是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早日实现梦想而不懈奋斗。
3 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在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还需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寻找一条新思路,具体围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六项基本要素展开:
(1)健全公共文化政策法规
国家法律部门应该就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状况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在相应的条律中既兼顾社会实际物质条件又要考虑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诉求,采用制度化的形式规范民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同时也以人民诉求为软控制力来不断修改和调整法律法规。
(2)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是展开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基本保障和依靠,也是重要的物质环境基础,一般包括国家财政投入建设和社会人员自愿投资建设两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物质环境建设不仅有利于广大群众更方便及时地了解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信息并且热情参与其中,而且也方便开展文化宣传的组织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
(3)广纳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机构和人才
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组织机构一般由国家政府下属的文化管理事业单位组成,人才则是指有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力量。在展开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吸收各方面人才,为壮大和充实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准备人力资源。
(4)方便公共文化活动主体
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人为主体而展开,活动具体内容和形式也是依据人的精神需求而设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国民文化意识的觉醒。所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以及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一切从服务人民为主要出发点。
(5)改变公共文化活动方式
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手段和形式是从事活动策划者和管理者的理念寄托,也是人民真正文化诉求的实际体现,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地更新,同时在开展活动的技术要求也要不断严格化、正规化和实用化。
(6)规划公共事业经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力量的支撑就无法建成规模化、系统化的服务网点,公共文化服务也很难实现全面性和大众性的目标要求,我国政府为此已经设置专项拨款,在政府和国家单位定期资金支持的基础之上,一些社会集体也积极参与其中贡献己力,而且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本身设置各种多姿多彩的服务活动,通过社会集 (下转241页)
(上接237页)
资等的方式来提供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资金保障。
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民族的素养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制度优势的彰显,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教育权利的极大尊重。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努力之下不断被推向新高度,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热潮。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高度,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熏陶和人文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共同的梦想,在我国未来发展的蓝图中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必将开启崭新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7,(12):
112-116.
[2]杨继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我见[J].东方文化周刊,2014,(4):3,5..
[3]尤国珍.推进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2014,(6):169-172.
[4]吴宗友,计永超.论公共文化环境建设的资源管理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168-174.
备注: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030712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当代性,发展力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文化服务为主要形式,其内容以及活动过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对广大民众文化需求的满足,同时彰显国家对于人民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的尊重,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经之道。总结近几年的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務与公益性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紧密相连,互相辅助,相互促进。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文化诉求变得更加具有全面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也被赋予新的标准要求和历史意义。为此,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必须以全新的眼光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开拓出一条契合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文化服务道路。
1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厚程度,是一个国家进军世界强国之林的实力保障。而我国是人类发展史上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之久的传奇般的中华文化底蕴,虽然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闭关锁国的方向性错误,但也正是凭借着这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曾经被列强欺凌一度落后的历史古国在新世纪一波波的民族竞争中有了再度崛起并且不断繁荣富强的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的中华文化无数中华儿女带来强大的民族尊严与骄傲,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如此丰厚的文化氛围也在孕育着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
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无论过去的上古时期还是现在经济文明极度开化的新时期,中华文化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可供学习和参考的价值。在我国接受文化教育既是我国公民所享有的最基本的义务,同时也是代代中华儿女对于文化知识以及人文素养的基本渴求。在现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领导人极其注重文化事业的进步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时积极地将我国历史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的的国家和民族了解和学习中华历史。
公共文化服务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脚步应运而生的文化事业的新现象,是以国家政府机关为主要引导力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生活而展开的。公共文化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其非营利性、普遍性和大众化等优势,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是国家机关赋予各级政府的政治任务,同时是一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全面展示。
2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当代意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领导人全面调查和认识到我国目前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立足当下,联系过去,缜密思考,围绕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目标而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针对我国国情和民情又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计划,进一步将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上了历史新高度。同时兼顾法律法规的统治力量,制定出适应于我国国情以及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基本的政策和法规,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伴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人民群众也不断提高文化认知和人文修养,在社会层面上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力量开展一些宣传传统文化,讲述历史故事等的契合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号召的活动。尤其在全国中小学以及高校内也涌现出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清晰认识到我国教育现状,以教书育人为使命,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近几年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上下下以极大的热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进取团结统一,一边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切身投入社会实践,国家领导人更是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早日实现梦想而不懈奋斗。
3 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在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还需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寻找一条新思路,具体围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六项基本要素展开:
(1)健全公共文化政策法规
国家法律部门应该就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状况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在相应的条律中既兼顾社会实际物质条件又要考虑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诉求,采用制度化的形式规范民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同时也以人民诉求为软控制力来不断修改和调整法律法规。
(2)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是展开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基本保障和依靠,也是重要的物质环境基础,一般包括国家财政投入建设和社会人员自愿投资建设两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物质环境建设不仅有利于广大群众更方便及时地了解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信息并且热情参与其中,而且也方便开展文化宣传的组织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
(3)广纳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机构和人才
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组织机构一般由国家政府下属的文化管理事业单位组成,人才则是指有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力量。在展开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吸收各方面人才,为壮大和充实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准备人力资源。
(4)方便公共文化活动主体
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人为主体而展开,活动具体内容和形式也是依据人的精神需求而设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国民文化意识的觉醒。所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以及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一切从服务人民为主要出发点。
(5)改变公共文化活动方式
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手段和形式是从事活动策划者和管理者的理念寄托,也是人民真正文化诉求的实际体现,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地更新,同时在开展活动的技术要求也要不断严格化、正规化和实用化。
(6)规划公共事业经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力量的支撑就无法建成规模化、系统化的服务网点,公共文化服务也很难实现全面性和大众性的目标要求,我国政府为此已经设置专项拨款,在政府和国家单位定期资金支持的基础之上,一些社会集体也积极参与其中贡献己力,而且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本身设置各种多姿多彩的服务活动,通过社会集 (下转241页)
(上接237页)
资等的方式来提供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资金保障。
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民族的素养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制度优势的彰显,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教育权利的极大尊重。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努力之下不断被推向新高度,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热潮。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高度,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熏陶和人文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共同的梦想,在我国未来发展的蓝图中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必将开启崭新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7,(12):
112-116.
[2]杨继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我见[J].东方文化周刊,2014,(4):3,5..
[3]尤国珍.推进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2014,(6):169-172.
[4]吴宗友,计永超.论公共文化环境建设的资源管理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168-174.
备注: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0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