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文化服务的当代意蕴与发展路径

来源 :杂文月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dong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面向全社会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为主要目的而展开的,是关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和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的大势所趋,终极目标所在。为建设和完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寻找更加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当代性,发展力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文化服务为主要形式,其内容以及活动过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对广大民众文化需求的满足,同时彰显国家对于人民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的尊重,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经之道。总结近几年的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務与公益性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紧密相连,互相辅助,相互促进。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文化诉求变得更加具有全面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也被赋予新的标准要求和历史意义。为此,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必须以全新的眼光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开拓出一条契合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文化服务道路。
  1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厚程度,是一个国家进军世界强国之林的实力保障。而我国是人类发展史上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之久的传奇般的中华文化底蕴,虽然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闭关锁国的方向性错误,但也正是凭借着这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曾经被列强欺凌一度落后的历史古国在新世纪一波波的民族竞争中有了再度崛起并且不断繁荣富强的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的中华文化无数中华儿女带来强大的民族尊严与骄傲,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如此丰厚的文化氛围也在孕育着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
  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无论过去的上古时期还是现在经济文明极度开化的新时期,中华文化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可供学习和参考的价值。在我国接受文化教育既是我国公民所享有的最基本的义务,同时也是代代中华儿女对于文化知识以及人文素养的基本渴求。在现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领导人极其注重文化事业的进步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时积极地将我国历史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的的国家和民族了解和学习中华历史。
  公共文化服务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脚步应运而生的文化事业的新现象,是以国家政府机关为主要引导力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生活而展开的。公共文化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其非营利性、普遍性和大众化等优势,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是国家机关赋予各级政府的政治任务,同时是一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全面展示。
  2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当代意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领导人全面调查和认识到我国目前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立足当下,联系过去,缜密思考,围绕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目标而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针对我国国情和民情又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计划,进一步将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上了历史新高度。同时兼顾法律法规的统治力量,制定出适应于我国国情以及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基本的政策和法规,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伴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人民群众也不断提高文化认知和人文修养,在社会层面上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力量开展一些宣传传统文化,讲述历史故事等的契合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号召的活动。尤其在全国中小学以及高校内也涌现出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清晰认识到我国教育现状,以教书育人为使命,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近几年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上下下以极大的热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进取团结统一,一边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切身投入社会实践,国家领导人更是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早日实现梦想而不懈奋斗。
  3 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在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还需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寻找一条新思路,具体围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六项基本要素展开:
  (1)健全公共文化政策法规
  国家法律部门应该就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状况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在相应的条律中既兼顾社会实际物质条件又要考虑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诉求,采用制度化的形式规范民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同时也以人民诉求为软控制力来不断修改和调整法律法规。
  (2)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是展开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基本保障和依靠,也是重要的物质环境基础,一般包括国家财政投入建设和社会人员自愿投资建设两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物质环境建设不仅有利于广大群众更方便及时地了解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信息并且热情参与其中,而且也方便开展文化宣传的组织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
  (3)广纳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机构和人才
  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组织机构一般由国家政府下属的文化管理事业单位组成,人才则是指有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力量。在展开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吸收各方面人才,为壮大和充实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准备人力资源。
  (4)方便公共文化活动主体
  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人为主体而展开,活动具体内容和形式也是依据人的精神需求而设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国民文化意识的觉醒。所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以及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一切从服务人民为主要出发点。
  (5)改变公共文化活动方式
  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手段和形式是从事活动策划者和管理者的理念寄托,也是人民真正文化诉求的实际体现,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地更新,同时在开展活动的技术要求也要不断严格化、正规化和实用化。
  (6)规划公共事业经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力量的支撑就无法建成规模化、系统化的服务网点,公共文化服务也很难实现全面性和大众性的目标要求,我国政府为此已经设置专项拨款,在政府和国家单位定期资金支持的基础之上,一些社会集体也积极参与其中贡献己力,而且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本身设置各种多姿多彩的服务活动,通过社会集 (下转241页)
  (上接237页)
  资等的方式来提供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资金保障。
  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民族的素养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制度优势的彰显,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教育权利的极大尊重。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努力之下不断被推向新高度,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热潮。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高度,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熏陶和人文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共同的梦想,在我国未来发展的蓝图中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必将开启崭新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7,(12):
  112-116.
  [2]杨继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我见[J].东方文化周刊,2014,(4):3,5..
  [3]尤国珍.推进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2014,(6):169-172.
  [4]吴宗友,计永超.论公共文化环境建设的资源管理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168-174.
  备注: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030712
其他文献
在分析翻车机和卸煤坑2种主要的煤炭卸车方式特点的基础上,对二者的主要优缺点进行比较。根据相关设计经验,通过分析翻车机和卸煤坑2种卸煤方式下的不同站型布置形式及特点,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是施工企业用于施工和管理的一切费用的综合,它综合地反映了施工活动中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状况。当前建筑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其成本控制是重中之重。本文
杜甫长安十年求仕未得到理想官职,但安史之乱却使杜甫得授左拾遗之职,使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有了现实的基础。杜甫对就任左拾遗有着极深的心理认同,主要表现为:授职之初感激
《白鲸》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麦尔雏尔的杰作,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事物的描写均表现出了其内心的困惑。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作者对海洋的矛盾认识:理想的去处;陆地的延伸;基地。
公私观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现代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公私观的内涵与特性也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而有所不同。从其内涵
水库移民安置的目标是使移民生活水平得到回复和提升,但整个移民安置过程存在多种风险,本文利用AHP分析法来构建案例点的风险评估模型,据此分析确定该移民安置工程各风险因素
季红真文学批评管窥●李秀萍季红真从事文学批评的源头,是在大学时代。在她读大学二年级时,张洁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季红真参与了这次论争,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凡勃伦(ThorsteinVeblen)在1904年发表了其早期主要著作《企业论》。他在该书中分析现代企业资本时认为:“企业家是通过对工业资产的保有借以控制企业局
中国古诗词文化拥有几千年的沉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国外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相互融合,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古诗词类艺术歌曲。歌曲《大江东去》作为其中的优秀作品,演唱者需要
摘要:学校教学管理,要随教学改革需要和适应而不断完善,要做好这工作,还需广大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上对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的理解和设想不尽完善,只是抛砖引玉而也,请同行多多指教。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发展  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学校管理,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新的挑战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现实基础,本人就新时期如何加强小学学校管理提出浅显的见解,仅供参考。  一